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龋齿疾病别名: 齿龋疾病概述: 齲齿,中医病名。主要是指牙体组织被腐蚀蛀空,渐至齿龋朽脱...
养生
疾病名称: 龋齿
疾病别名: 齿龋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常见症状: 牙体组织被腐蚀蛀空,渐至齿龋朽脱
主要病因: 虫蚀,饮食肥甘厚味,口腔不洁,肾虚
相关中医疾病: 齲齿、牙髓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古代医书中多将本病因归纳为虫蚀、饮食肥甘厚味及外感风寒或骨髓气血不能荣盛所致。
1、虫蚀所致。
2、与过食肥甘有关。喜食肥甘,脾胃湿热,上蒸于口,上焦积热,久而不散,毒气熏蒸而发本病,齿根腐烂,龈肉脱落。
3、与口腔不洁有关。
4、与肾虚有关,特别是与先天禀赋充足与否有关。
总之,口腔不洁,湿热熏蒸及素嗜膏粱厚味肥腻,胃肠积热以致腐蚀成龋。根据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虚实两类。
诊断-诊断原则:
1、多见于儿童、青少年。
2、常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好发于磨牙特别是下颌第一、二磨牙。
3、发病时患牙处疼痛或剧痛,并每因遇酸、冷、热、甜等刺激或食物嵌入蛀洞而引起或加重疼痛。
4、齲蚀表浅者,患牙表面色素沉着,在窝沟处呈暗灰色,龋蚀较深,见牙体形成龋洞,呈灰白、黄褐或黑褐色,用探针触探时患牙有酸痛感;齲蚀深层时,龋洞较大,探针探查时疼痛明显;龋蚀严重者,可使牙体仅剩残冠或残根而丧失咀嚼功能。
5、呈进行性、腐蚀性缓慢发展,可形成齲洞。
诊断-诊断依据:
1、多见于儿童、青少年。
2、常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好发于磨牙特别是下颌第一、二磨牙。
3、发病时患牙处疼痛或剧痛,并每因遇酸、冷、热、甜等刺激或食物嵌入蛀洞而引起或加重疼痛。
4、齲蚀表浅者,患牙表面色素沉着,在窝沟处呈暗灰色,龋蚀较深,见牙体形成龋洞,呈灰白、黄褐或黑褐色,用探针触探时患牙有酸痛感;齲蚀深层时,龋洞较大,探针探查时疼痛明显;龋蚀严重者,可使牙体仅剩残冠或残根而丧失咀嚼功能。
5、呈进行性、腐蚀性缓慢发展,可形成齲洞。
诊断-鉴别诊断:
1、牙痈
患牙疼痛并有浮出或增长感觉,咀嚼或触动患牙时疼痛更甚,其周围龈肉红肿高突,甚则溢脓。
2、牙宣
为牙根处龈肉萎缩,以致牙根宣露,可出现牙龈处肿痛、渗血、溢脓,甚则牙齿松动脱落。
治疗-其他治疗:
1、苏叶、细辛、樟脑、白芷、冰片研末为丸塞入洞内。
2、青盐5g、细辛3g、川椒9粒,共为细末涂于牙痛处。
3、麻黄、升麻、龙胆草、黄连、豆蔻各3g,生地、当归、白芷、羊胫骨灰各1.5g研末,涂牙痛处,适用于遇冷热刺激牙痛的证候。
4、干姜20克、明雄黄10g,共研细末搽患处,一日数次,治疗牙痛剧烈者。
5、苦参汤漱口可以止痛。
6、丁香油精,小棉球一个,放人齲洞中,适于齲齿牙痛。
7、樟脑、细辛等分研末,取少许塞人龋洞中,适于齲齿牙痛。
8、石碱30g、冰片3g研末,取少许塞人齲洞中。同上。
9、鸡内金3g、青盐3g、细辛2g、川椒7粒,共研细末,搽牙痛处,再痛再搽,一日数次即可。适用于牙痛剧烈者。
10、西瓜霜10g、牛黄10克、元明粉10g、冰片10g,共研细末搽患处,一日数次。
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吃甜食。
2、浓茶漱口有良效,防龋作用强。
3、采用正确刷牙方法,每日2次,注意睡前刷牙尤为重要。
4、儿童睡前勿用甜食,定期检查口腔,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5、饮食注意
(1)主食平素多吃,粟米、荞麦、绿豆类食物。
(2)蔬菜平素多吃黄瓜、番茄、菠菜、马兰、蕹菜、莴笋、银耳、藕。
(3)果品西瓜、猕猴桃、橙子、梨、香蕉、桑椹、甘蔗、荸荠。
(4)咸鸭蛋2个,韭菜100g,盐适量,3味加水共煮,空腹服,适用于风热实火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