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疾病英文名称: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p...
养生
疾病名称: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
疾病英文名称: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pregnancy
疾病概述: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pregnancy)是指妊娠期孕妇体内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耗尽,血红蛋白生成障碍而导致的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贫血,约占妊娠期贫血的95%,发展中国家更为多见。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疲劳、乏力、皮肤苍白、头晕、心悸、气短、食欲缺乏等。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易造成胎儿及孕妇死亡,故该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材、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产科、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疲劳、乏力、皮肤苍白、头晕、心悸、气短、食欲缺乏
主要病因: 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妇女体内铁储备不足、食物中铁的摄入和吸收不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血清铁浓度测定、铁代谢检查、骨髓穿刺检查
重要提醒: 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易造成胎儿及孕妇死亡,故该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孕妇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为19.1%,妊娠早、中、晚期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9.6%、19.8%和33.8%。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曾有月经过多等慢性失血性疾病史的孕妇。
2、怀孕前已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孕妇。
3、有长期偏食、怀孕早期呕吐、胃肠道疾病等导致的营养不良病史的孕妇。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的发生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常与经济发展状况、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贫困地区患病率相对较大,发展中国家患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病因-总述:
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是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此外,妇女体内铁储备不足、食物中铁的摄入和吸收不足也可以导致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
病因-基本病因:
1、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
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是孕妇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妊娠时孕妇的血容量增加,因血容量增加需要的铁也增加,且胎儿生长发育也需要铁,在妊娠中后期铁的需求量更多,而在双胎甚至多胎妊娠时铁的需求增加更为显著。
2、妇女体内铁储备不足
在妇女怀孕之前,由于月经过多、食物中铁摄入不足、多次妊娠和哺乳等因素,导致妇女体内铁储备不足。
3、食物中铁的摄入和吸收不足
孕妇每天从食物中吸收铁的吸收率较低,仅为10%,虽然到妊娠中后期铁的吸收率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铁的需求,而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的孕妇铁的吸收率可能更低,偏食的孕妇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铁不足会导致吸收的铁更加不足。
症状-总述: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贫血程度有关,贫血较轻者无明显症状,贫血较重者可有疲劳、乏力、皮肤苍白、头晕、心悸、气短、食欲缺乏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贫血程度较轻者
患者无明显症状,或只有皮肤、口唇黏膜和睑结膜稍苍白。
2、贫血程度较重者
患者可有疲劳、乏力、头晕、心悸、气短、食欲缺乏、腹胀、腹泻、皮肤黏膜苍白、皮肤毛发干燥、烦躁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对孕妇的影响
(1)孕妇因心肌缺氧而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2)孕妇因胎盘缺氧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3)孕妇生产时和生产后出现失血性休克。
(4)贫血病人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
2、对胎儿的影响
(1)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宫内缺氧。
(2)早产、死胎。
(3)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就医-门诊指征:
孕妇出现疲劳、乏力、皮肤苍白、头晕、心悸、气短、食欲缺乏等症状,或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时须前往门诊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病情平稳者,可到产科或血液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穿着宽松的衣服,方便医生检查。
3、若就诊前已进行过产检,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最好在家属陪同下就医。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不舒服什么时候会加重?什么时候会缓解?
3、除了您之前说的不舒服外,还有什么其他地方不舒服吗?
4、您之前有出现过这些症状吗?
5、您之前还做过产检吗?检查结果怎么样?
6、您平常的月经量多吗?每次月经一般几天?周期正常吗?
7、您平常挑食吗?有什么偏好?怀孕以来的饮食怎么样?
8、您怀孕初期呕吐吗?您的胃肠功能怎么样?
9、您有在吃什么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严重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会有疼痛吗?
3、我需要住院吗?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多久可以治好?
4、这个病的治疗费用高吗?医保报销吗?
5、这个病对我的孩子有影响吗?我生产的风险大吗?
6、我平常的饮食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7、我需要来复查吗?多久来复查?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疲劳、乏力、皮肤苍白、头晕、心悸、气短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常体征,其次会建议做血常规、外周血涂片、血清铁浓度测定、铁代谢检查、骨髓穿刺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呼吸,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患者可能有皮肤、口唇、睑结膜苍白和皮肤毛发干燥等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均异常。血红蛋白(Hb)<110g/L,红细胞(RBC)<3.5x1012/L,血细胞比容<0.33,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而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
2、外周血涂片
外周血涂片是用采血针采患者指尖的血,滴在载玻片上制成薄血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的外周血涂片结果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血清铁浓度测定
能灵敏反映缺铁的状况,患者的血清铁浓度<6.5μmol/L。
4、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是评估患者铁缺乏最有效且最容易获得的指标,且血清铁蛋白下降常比血红蛋白下降早出现。患者的血清铁蛋白<2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
5、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是用骨髓穿刺针穿到患者的骨髓里,抽取骨髓进行相关检查,包括骨髓细胞检查和骨髓铁染色。患者的骨髓细胞检查提示红细胞系造血干细胞增生活跃,骨髓铁染色提示骨髓细胞内外铁均减少,以细胞外铁减少明显。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如慢性贫血病史、营养不良病史)、临床表现(如疲劳、乏力、皮肤苍白、头晕、心悸、气短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确定诊断。医生在诊断该病时需要排除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妊娠合并地中海贫血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曾有月经过多等慢性失血性疾病史;有长期偏食、妊娠早期呕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营养不良病史。
2、临床表现
有疲劳、乏力、皮肤苍白、头晕、心悸、气短、食欲缺乏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Hb)<110g/L,红细胞(RBC)<3.5x1012/L,血细胞比容<0.33,血清铁蛋白<2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外周血涂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中,血红蛋白(Hb)<70g/L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Hb)<40g/L为极重度贫血。
诊断-鉴别诊断:
1、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外周血涂片为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同时伴有叶酸和维生素B12降低,骨髓细胞检查为巨幼红细胞增多。而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细胞检查为红细胞系造血干细胞增多。外周血涂片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2、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为正常细胞性贫血,血常规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全减少,骨髓细胞检查为各系造血干细胞增生减低。而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常规为红细胞减少,白细胞、血小板正常,骨髓细胞检查为红细胞系造血干细胞增多。外周血涂片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3、妊娠合并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为遗传病,患者有家族病史,多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异常。而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与遗传无关,多见于经济条件发展落后地区。血红蛋白电泳及基因诊断有助于鉴别二者。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目标是使患者的血红蛋白达到正常值,改善贫血的症状,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轻度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以口服铁剂治疗为主,并配合饮食治疗。重度贫血的患者口服铁剂或注射铁剂治疗,还可以少量多次输浓缩红细胞治疗。极重度贫血者首选输浓缩红细胞治疗,待血红蛋白达到70g/L、症状改善后,可改为口服铁剂或注射铁剂治疗。治疗至血红蛋白>110g/L后,应继续口服铁剂3~6个月或至产后3个月。
治疗-药物治疗:
1、口服铁剂
口服铁剂安全、有效、简单、价格低廉,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口服铁剂有多糖铁复合物、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10%枸橼酸铁铵等。口服硫酸亚铁或琥珀酸亚铁的患者应同时口服维生素C以保护铁不被氧化,胃酸缺乏的患者可同时口服10%稀盐酸以促进铁的吸收。
2、注射铁剂
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或因严重胃肠道反应不能口服铁剂者、不能按医嘱服药者或口服铁剂无效者可选择注射铁剂治疗。注射铁剂一般采用深部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注射铁剂吸收快,但注射局部疼痛,少数患者可能有头痛、头晕等全身不良反应,罕见可以发生致命的过敏反应。常用的注射铁剂有蔗糖铁、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等,右旋糖酐铁有较高的不良反应,不推荐作为首选。
治疗-相关药品:
多糖铁复合物、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10%枸橼酸铁铵、维生素C、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蔗糖铁、维生素K1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输血
血红蛋白<70g/L、接近预产期或短期内需行剖宫产术的孕妇,应少量、多次输血,有条件者输浓缩红细胞,切不可一次性大量输血,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2、产时及产后的处理
(1)孕妇临产后应备血,酌情给维生素K1、维生素C等。
(2)孕妇生产时需要严密监护,防止生产时间过长,可以阴道助产缩短生产时间,但应注意避免损伤孕妇产道。
(3)孕妇生产时,当胎儿前肩娩出后,应给予宫缩剂,以防产后出血,出血多时及时输血。
(4)胎儿娩出后,需检查孕妇有无产道损伤,并认真缝合孕妇会阴伤口。
(5)整个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产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治疗至血红蛋白>110g/L后,应继续口服铁剂3~6个月或至产后3个月,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心脾两虚证
①症状:孕妇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口唇色淡,爪甲不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滑。
②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③方药:归脾汤。
(2)肝肾阴虚证
①症状:孕妇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口干咽燥,耳鸣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潮热盜汗。舌红少津,脉细滑数。
②治法:滋肾益肝,养血安胎。
③方药:左归丸去牛膝。
(3)气血两虚证
①症状:孕妇面色白或苍白,唇甲色淡无华,毛发不荣,倦怠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淡苔薄,脉细滑无力。
②治法:补气养血安胎。
③方药: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阿胶。
(4)脾肾两虚证
①症状:孕妇面色萎黄或白,面浮肢肿,畏寒肢冷,精神委靡,气短懒言,肢体麻木,口唇淡白,爪甲无泽,腰膝酸软,纳呆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②治法:补肾助阳,健脾安胎。
③方药:右归丸合四君子汤去附子、肉桂。
2、中成药
(1)气血双补丸
口服,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2)复方阿胶浆
口服,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3)生血丸
口服,适用于脾肾两虚证。
(4)补肾养血丸、益肾生血片
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以上中医疗法均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孕妇发现时的贫血程度及治疗措施等有关。孕妇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措施正确及时,药物足量,治疗时长足够,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病情严重或不及时治疗者,预后差。
预后-危害性:
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易造成胎儿及孕妇死亡,故该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患者需积极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通过积极治疗后,一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患者以后不再怀孕,或平常尤其是怀孕期间注意补足铁的摄入量,积极治疗慢性贫血性疾病及胃肠道疾病,本病可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患者血红蛋白正常之后,未继续服用铁剂治疗3~6个月,或平常依然偏食,不吃含铁的食物,患者下次怀孕时,本病可能复发。
日常-总述: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注意休息,保持适当的锻炼,按时去医院产检。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孕妇可能因皮肤苍白、毛发枯黄等而产生焦急、烦躁的情绪;可能担心胎儿生长发育不良,恐惧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等;有的孕妇可能担心生产的疼痛而不敢生产。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与患者足够的支持、理解、关爱和包容,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帮助转移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与适合于患者休息的环境,避免刺激患者。
(2)患者应向亲人朋友倾诉心里的不悦,通过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切不可自己憋着。
日常-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均应严格遵医嘱,不可私自过量或少量,不可私自停药、换药,否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2、口服铁剂的患者可能有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副作用,不能耐受者可以选择注射铁剂治疗。
3、注射铁剂罕见发生致命的过敏反应,患者应选择有处理过敏反应设施的医院,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操作。
日常-生活管理:
1、按时去医院进行产检。
2、保持心情愉悦,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良好。
4、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裤。
5、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在日常中对自己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如果乏力、头晕、心悸、皮肤黏膜苍白等情况没有缓解,可能提示贫血没有得到纠正,需要及时与医生反应。
日常-复诊须知:
1、患者治疗2周后应复查血红蛋白评估疗效,如果血红蛋白没有升高,应考虑是否有药量不足、吸收不良、铁持续丢失且多于补充量等因素。
2、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患者需继续服用铁剂治疗3~6个月,治疗结束后应复查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若均在正常范围,基本可以判定临床治愈。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能为孕妇和胎儿提供足够的营养,可以增加铁摄入和铁吸收,以辅助治疗,并且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孕妇应增加营养,多吃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如肉类、鱼类等。
2、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包括红色肉类、鱼类、禽类等,如猪肝、鸡血、牛肝、鸭血等。
3、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以促进铁的吸收,如菠萝、猕猴桃、绿叶蔬菜、辣椒、西红柿、胡萝卜等。
饮食禁忌:
1、不要挑食,否则营养不均衡,影响治疗效果,也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2、少吃可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谷物麸皮、高筋面粉、茶、咖啡、可可等。
3、胃肠功能紊乱不利于铁的吸收,应避免吃冷、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胃肠功能。
预防措施:
妇女妊娠前和妊娠时积极治疗自身疾病,改善饮食习惯,按时产检,均可以有效预防本病。
1、妊娠前积极治疗失血性疾病如月经过多等,增加妇女体内铁的储备。
2、孕期加强营养,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鸡血、鸭血等。
3、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在首次产前检查时检查外周血血常规,并在每8~12周重复检查血常规。
4、有条件者产前检查时检测血清铁蛋白,建议血清铁蛋白小于30μg/L的孕妇口服补铁。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