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概述: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妊娠期常见的血...
养生
疾病名称: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疾病概述: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妊娠期常见的血液系统合并症,是自身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以及器官出血,严重者可因为发生颅内出血而死亡。另外,患者发生流产和母婴死亡的几率均高于正常孕妇,部分抗血小板抗体还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导致胎儿、新生儿有发生器官出血的可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产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
主要病因: 自身免疫异常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小板、骨髓细胞学检查、血小板抗体测定、促甲状腺激素
重要提醒: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其关键,有利于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出现相关症状后应及时就诊。
相关中医疾病: 血证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的发病率为0.1%~0.2%,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原因中居第二位,占比为3%~4%,是妊娠期常见的血液系统合并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发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一般认为妊娠可使本病的病情加重恶化。
病因-基本病因:
1、自身免疫
80%~90%的患者可检测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包括PA-IgG、PA-IgM、PA-C3等。当结合了这些抗体的血小板经过脾、肝脏时,可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使血小板减少,从而引发本病。
2、妊娠对发病及病情的影响
如在妊娠前就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多在妊娠后可使病情恶化;部分已经缓解的患者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妊娠虽然可使患者病情有复发或加重的倾向,使患者出血的机会增多,但妊娠本身一般不影响本病的病程及预后。
症状-总述: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出血症状常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并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相关;同时,也可对孕妇、胎儿以及新生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症状-典型症状:
1、出血
(1)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和黏膜的出血,因病情轻重表现不同,当血小板计数<50X109/L时临床往往才出现症状。
(2)轻者仅为四肢、躯干皮肤的出血点及瘀斑;也可有黏膜出血,多为鼻出血、牙龈出血。
(3)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生殖道、泌尿道的出血,当血小板计数< 20X109/L时,甚至发生视网膜及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如果有颅内出血可表现为头痛、嗜睡、意识障碍等表现。
2、对孕妇的影响
(1)当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在分娩过程中用力屏气可诱发颅内出血、产道裂伤出血及血肿形成。
(2)患者自然流产率较正常妊娠高两倍,主要取决于周围血中血小板数目和是否有出血倾向。
(3)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低于30X109/L)或临床出血严重,若未系统进行治疗,可引发流产,甚至孕妇死亡。
3、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部分抗血小板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人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血小板破坏,导致胎儿、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进而可能会导致器官出血的发生。新生儿体内的抗体多数于1个月内逐渐消失,偶可持续4~6个月血小板才恢复正常。本病胎儿死亡率达26.5%。
症状-并发症:
本病除了对孕妇、胎儿以及新生儿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外,一般无其他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出血多者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气促、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
就医-急诊指征:
如果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四肢、躯干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
2、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
3、经常心悸(心慌)、气促、头晕、乏力;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如出现上述紧急情况,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如果症状轻微,患者可以去产科或血液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2、您有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吗?
3、您是否有头痛、嗜睡等表现?
4、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5、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6、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7、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您都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9、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这个病会导致流产吗?
3、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这个病需要怎么治疗?
6、这个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对胎儿有影响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初步情况,然后进行血小板、骨髓细胞学检查、血小板抗体测定、促甲状腺激素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出血的位置、范围、类型、严重程度;是否存在血压升高、脾大、淋巴结肿大;有无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相关的骨骼及其他异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
(1)可有血小板计数降低,小于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妊娠晚期下降最为明显。
(2)患者血清血小板抗体多为阳性。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胎儿出生前,母体抗血小板抗体含量还可间接帮助了解胎儿血小板情况。
2、骨髓细胞学检查
可以反映骨髓造血的活跃程度,有助于诊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而成熟型血小板减少。
3、促甲状腺激素
部分患者可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表现。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没有特异的症状、体征和诊断性实验,故医生多采用排除性诊断。孕前血小板减少的病史、孕早期血小板降低、孕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或有出血症状、病情随妊娠进展加重,常提示存在本病。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血小板>30x109/L且无出血倾向孕妇只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需治疗;对于血小板低于30x109/L时才考虑治疗,当血小板<10x109/L,或在(10 ~30)x109/L伴出血倾向时,应予药物或输血等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能减少血管壁通透性而减少出血,抑制抗血小板抗体的合成、阻断巨噬细胞破坏已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常用的有泼尼松。
(2)产时或剖宫产术前可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常用的有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3)孕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产后需要继续应用。
(4)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加重妊娠期糖尿病、骨质疏松、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和精神疾病的增加也有相关性。医生会根据治疗孕周(如孕早期治疗者)、治疗周期(如长期用药者)、患者特殊性(如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2、免疫球蛋白
可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该药安全性好、起效快,优于糖皮质激素,但由于是血液制品具有潜在的感染风险,而且药物价格较高,限制了临床应用。其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头痛、恶心、肝功能异常等,极少数发生过敏、肾功能损害等。常用的有丙种球蛋白。
3、抗生素
产妇常伴有贫血及抵抗力下降,因此产后应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治疗-相关药品:
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1、阴道分娩
患者分娩时的最大风险是出血,剖宫产时手术创面大,增加出血危险,有时出现难以止血,因此应尽量选择阴道分娩。
2、剖宫产
胎儿可能有血小板减少,经阴道分娩有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应避免阴道助产,特别是胎头负压吸引。另外,剖宫产指征可适当放宽:产妇血小板低于30×109/L并有出血倾向,或有脾切除史。
3、脾切除
当使用激素无效、有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时,可进行脾切除。手术最好在妊娠3~6个月进行。
治疗-其他治疗:
1、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并有出血倾向,为防止重要器官出血(如脑出血)或分娩时(宫口开大或剖宫产术中),需要给予输注新鲜血或输血小板悬液。
2、终止妊娠
妊娠本身一般不影响本病的病程及预后,因此患者一般不必终止妊娠,当只有当严重血小板减少未获缓解者,在妊娠12周前需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终止妊娠。
3、新生儿管理
产后立即检测新生儿脐血血小板,并动态观察新生儿血小板是否减少,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母乳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应根据母亲病情及新生儿血小板计数,酌情选择是否进行母乳喂养。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病情严重时,可引发孕妇流产、甚至死亡,还可导致胎儿、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减少疾病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
预后-危害性:
1、部分抗血小板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血小板破坏,从而导致胎儿、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2、患者流产和母婴死亡的几率均高于正常孕妇。
3、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因发生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治疗目的是使血小板计数达到预防和终止严重出血的安全值。经过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
预后-治愈率:
目前无权威参考资料。
预后-复发性:
本病容易复发。
日常-总述:
日常患者需要注意自我防护,避免挖鼻、挖耳、抓挠皮肤等不良习惯,以免受伤引起出血,同时还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促进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因担心病情恶化或影响胎儿,常有抑郁、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家属需要多关心患者,告知患者积极治疗可有利于母婴的健康,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加强治疗效果。患者可以向亲近的朋友或家人倾诉,释放心理压力,可帮助保持情绪稳定。
日常-生活管理:
1、使用细软毛牙刷刷牙,尽量不要用牙签剔牙,以防出血。
2、纠正挖鼻、挖耳的习惯。
3、衣服应宽松柔软,以免加重皮肤瘀斑。
4、保持皮肤清洁,忌用力抓挠皮肤,勤修剪指甲。
5、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各种外伤。
6、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定期空气消毒。
7、防寒保暖,注意感冒。
8、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病情监测:
监测有无头痛、嗜睡、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果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强治疗效果,促进身体尽快恢复。患者日常需要加强营养,饮食宜质软、易消化,避免过硬、过热、煎、炸或刺激性食物,尽量不要喝酒,以免损伤口腔及食道黏膜。
饮食建议:
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宜进质软、易消化的食物。
3、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
饮食禁忌:
1、避免过硬、过热、煎、炸或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口腔及食道黏膜。
2、不要喝酒以及含酒精的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