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蛇串疮疾病英文名称: herpeszoster疾病别名: 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蜘蛛疮...
养生
疾病名称: 蛇串疮
疾病英文名称: herpeszoster
疾病别名: 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蜘蛛疮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腰肋、胸部、头面、颈部
常见症状: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
主要病因: 肝郁气滞、湿热内蕴
相关中医疾病: 带状疱疹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热内蕴所致。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活检组织标本固定后染色镜检等有助于诊断,染色镜检见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诊断-诊断原则:
1、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2、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臖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3、发病前患部皮肤常有感觉过敏,皮肤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轻度发热等前驱症状,疼痛有的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皮肤刺痛轻重不等,儿童疼痛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之外,部分中老年患者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4、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3-4周。
诊断-诊断依据:
1、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2、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臖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3、发病前患部皮肤常有感觉过敏,皮肤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轻度发热等前驱症状,疼痛有的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皮肤刺痛轻重不等,儿童疼痛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之外,部分中老年患者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4、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3-4周。
诊断-鉴别诊断:
1、热疮
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漆疮
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皮损潮红、肿胀,有水疱,边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治疗-其他治疗:
1、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每天3次;或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2、水疱破后用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换药。
3、若水疱不破或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空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感。
预防措施:
1、发病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以免肝郁气滞化火而加重病情。
2、生病期间忌食肥甘厚味和鱼腥海味之物,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3、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内衣宜柔软宽松,以减少摩擦。
4、皮损局部保持干燥、清洁,忌用刺激性强的软膏涂敷,以防皮损范围扩大或加重病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