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疾病英文名称: gangliosidosis疾病别名: 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养生
疾病名称: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疾病英文名称: gangliosidosis
疾病别名: 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疾病概述: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gangliosidosis)又称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紊乱疾病。根据致病基因不同,分为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和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临床上罕见,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少年。由于β半乳糖苷酶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缺乏导致神经节苷脂异常沉积在脑和神经组织,因此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比如出现智力低下、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等。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遗传,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神经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神经系统
常见症状: 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眼底樱桃红斑、肌张力低下、痉挛强直、共济失调、语言障碍
主要病因: 因遗传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外周血涂片、尿液检查、X线检查、MRI检查、脑电图检查、酶活性检查、基因检查
重要提醒: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患者需早期诊断治疗,若未及时发现并诊治,或者漏诊误诊,病情可不断加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
本病基于致病基因不同可分为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和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1、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又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
(1)Ⅰ型:又称婴儿型。患儿常在生后3~6个月发病,少数于新生儿期起病。患儿若能存活至1岁以上,常呈去大脑强直状态,且易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多在2岁左右死于支气管肺炎。
(2)Ⅱ型:又称晚发婴儿型或者幼年型。患儿发病年龄稍晚,常在7个月~3岁起病。患儿常因肺部感染在3~10岁间死亡。
(3)Ⅲ型:又称成年晚发型或者慢性晚发型。患儿在3岁后发病,少数在青春期,亦有患者于40岁发病。由于鞘糖脂在尾状核沉积,导致进行性锥体外系异常。病情进展缓慢,可长达数10年。
2、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根据基因突变种类不同,又分为B型、O型和AB型。
(1)B型:又称Tay-Sachs病。由于HEXA基因突变导致己糖激酶α肽链缺乏,使GM2在神经元累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而发病。根据发病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婴儿型、晚发婴儿型和慢性型。
(2)O型:又称Sandhoff病。由于β肽链的缺陷导致患儿体内HEXA和HEXB共同缺陷,本型约占GM2神经节苷沉积病的7%,患儿临床表现与Tay-Sachs病相似,以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
(3)AB型:又称GM2激活蛋白缺陷病。该病HEXA基因和HEXB基因活性正常,由于GM2A基因突变致GM2激活蛋白缺陷,进而促进该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在临床上非常罕见,发病率极低。但由于目前国内病例数有限,所以缺乏准确的发病率调查。
1、 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国外统计发病率为1/100000~1/200000,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发病率为1/320000。
2、 犹太人群该病发病率高达1/3900,Ashkenazi犹太人GM2型致病基因携带率为1/25。
流行病学-死亡率: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种遗传代谢疾病,生物学表现较差,婴幼儿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极高,由于该病临床病例少,目前尚无大数据研究报道该病的死亡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多发生在婴幼儿,成人型罕见。
2、 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在巴西人中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种。
3、 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在西亚和东欧的犹太人群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常发生西亚、东欧以及南美地区,我国病例数较少。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孕前筛查的基本覆盖,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病因-总述: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紊乱疾病,主要与基因突变相关。近亲结婚以及有家族聚集史可能会增加孩子患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是由于GLB1基因突变导致β半乳糖苷酶缺乏,使GM1神经节苷脂代谢障碍,进而沉积在大脑及脏器致病。
2、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由于GM2A、HEXA和HEXB基因突变导致β氨基己糖苷酶缺乏,使GM2神经节苷脂降解障碍,进而沉积在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
病因-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本病的患病风险:
1、近亲结婚,可增大孩子患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概率。
2、有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家族史的家庭遗传给后代的风险较高。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症状,比如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痉挛强直、共济失调、语言障碍等。但不同类型具体表现有所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主要表现为退行性脑病症状及黏多糖贮积症的特征。
(1)Ⅰ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智力运动发育迟缓、吸吮力差、喂养困难、对声音刺激敏感,稍加刺激即可使之惊跳。病情进展迅速,出生数月即可见腱反射亢进、腰部脊柱后突、关节强直等症状。约50%患儿眼底检查可发现樱桃色斑。
(2)Ⅱ型:首发症状常为步态异常、行走不稳、继而上肢运动倒退、不能独坐、独站和失语,逐渐发展至痉挛性四肢瘫。患儿认知能力落后,但通常无外周神经受累和肝脾大,视网膜和角膜正常。
(3)Ⅲ型:患者常以构音障碍和肌张力改变为初始症状。病情进展缓慢,智能可能轻度受损。通常无共济失调、肌阵挛等症状。
2、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主要表现为精神发育迟缓和抽搐等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
(1)B型:患儿出生时正常,4个月左右即可出现异常的听音动作性反应,即对声音刺激特别敏感,表现为突发惊跳和四肢伸展性阵挛。随后可有精神运动发育倒退、逐渐不能独坐、翻滚或取物、开始对外界反应淡漠、眼底可见樱桃红斑。
(2)O型:婴儿型病情较重,出生后数月内大多表现正常,偶可见惊跳现象,常于4~6个月出现惊厥、听觉过敏、视力减退或失明、智力运动减退等。青少年型主要表现为智力落后、小脑共济失调和肌肉萎缩,还可表现为语言障碍、便秘、尿失禁和下肢反射增强。成人型临床进展缓慢,症状较轻。
(3)AB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智力运动落后、肌张力低下、反射减弱、抽搐、听觉过敏、视力降低、还可见黄斑部的樱桃红斑。
症状-病情发展:
1、初期
部分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进展期
当早期被忽视,或被误诊和漏诊时,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可持续发展,出现明显神经系统损伤等症状。可能出现耳聋、失明、肝脾大等并发症。
3、晚期
随着病程进展,婴幼儿可能全身各系统器官均出现病变,对环境反应完全丧失,意味着病情进入晚期,可危及生命。
症状-并发症:
1、肝脾大
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患儿出生数月可伴随肝脾肿大。
2、耳聋、失明
随着病情进展,神经精神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耳聋、失明等并发症。
3、感染
多数患儿可能会出现肺部感染,严重时可致死。
4、恶病质
随着病情进展,患儿渐至呈痴呆状,常于3~5年时死于恶病质。
5、癫痫
部分患儿可出现癫痫,一般发生在疾病晚期,神经精神系统严重损害。
症状-伴随症状:
1、面部畸形
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婴儿型常伴随面部畸形,出现巨颅、前额凸出、大耳、鼻梁低平、齿龈增生和巨舌。
2、营养不良
患儿可有喂养困难,进食少情况,进而出现营养不良。
3、进行性活动障碍
成年患者后期出现进行性活动障碍,表现为言语不畅、无法独立行走等。
4、 部分器官发育异常
Sandhoff病部分患儿可伴有二尖瓣脱垂、支气管和肺发育异常。
就医-急诊指征:
1、婴幼儿突然出现意识不清、昏迷。
2、婴幼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喘不上气。
3、婴幼儿突然出现剧烈全身抽搐。
出现以上症状时,须及时送往急诊科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不明原因的行为障碍、听力和视力减退。
2、婴幼儿喂食困难,且智力、运动发育落后。
3、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肢运动倒退、不能独坐、独站和失语。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 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等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 婴幼儿出现全身抽搐、喂食困难、自主活动减少等症状时可前往小儿科就诊。
3、 患者出现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痉挛强直、共济失调、智力低下等症状时可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 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 医生可能会进行全身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3、 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 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 家属陪同就诊,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在产前有没有定期产检,产检有没有什么问题?
2、您孩子生长发育上有没有比同龄孩子缓慢一些?
3、您孩子进行过智力相关测试吗?
4、您孩子是否有行为上的异样?
5、您孩子是否有听力减弱、视力减退现象?
6、这样的症状持续多久了?
7、您给孩子吃过什么药吗?用法、用量是什么?有缓解吗?
8、您是否带孩子去过其他医院?做过哪些检查、治疗?
9、家里人是否有同样的病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患病?
2、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多久出检查结果?
3、孩子病情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
4、都有哪些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需要手术吗?
5、可以用药治疗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会复发吗?费用高吗?
7、会遗传吗?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婴幼儿若出现喂食困难、运动发育迟缓、对声音刺激敏感等临床表现,应及时就诊。就诊时,医生会先询问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是否有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检查、尿液检查、X线检查、MRI检查、脑电图等,以初步判断病情。为了确诊和掌握病变程度,还可能需要做外周血涂片、酶活性检查和基因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头面部检查
医生会进行头面部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面部发育异常。
2、皮肤检查
医生会进行皮肤检查,婴幼儿常因喂食困难,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皮肤干燥发黄。
3、腹部检查
医生按压婴幼儿腹部,部分患儿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
4、眼部检查
医生会进行眼部检查,可发现婴幼儿眼球活动障碍等异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患儿常需进行血常规检查明确有无贫血或炎症情况,指导下一步检查。
2、尿液检查
观察尿中半乳糖的寡糖是否明显升高,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3、外周血涂片
观察血细胞是否异常,部分患儿可见空泡样淋巴细胞。
4、酶活性检查
此项检查是诊断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并对该病进一步分型的唯一方法。常会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和氨基己糖苷酶的活性进行检测。
检查-其他检查:
1、基因检查
基因检测能确诊神经节苷脂沉积病,还能够检测携带者,并能够根据基因诊断的结果进行产前诊断。
2、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可由正常逐渐发展为节律不齐,视觉诱发电位异常。
3、眼底检查
有时可观察到婴幼儿患者眼底出现樱桃红斑。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明确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骨发育不良等表现。骨骼X线片常显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骨质疏松、脊柱后凸畸形、胸椎和腰椎下缘呈鸟嘴样突出、掌骨畸形等。
2、MRI检查
头颅MRI影像学检查可提示脑白质病变、大脑萎缩及小脑萎缩。
诊断-诊断原则: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特异性,可以作为该病症的诊断参考并指导下一步检查。根据临床表现怀疑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时,医生可能建议做外周血涂片、酶活性检查、基因检查等做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黏脂贮积病ⅣB型、尼曼-皮克病、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临床上当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医生将通常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查等检查来确诊。
1、 体格检查
部分患儿可出现头面部发育异常,出现巨颅、前额凸出、大耳、鼻梁低平、齿龈增生和巨舌。
2、 实验室检查
检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或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和氨基己糖苷酶的活性,若结果显示酶活性降低,可确诊神经苷脂沉积病并对该病进行分型。
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表现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骨质疏松、脊柱后凸畸形、胸椎和腰椎下缘呈鸟嘴样突出、掌骨畸形。头颅MRI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脑白质病变、大脑萎缩及小脑萎缩。
4、 基因检查
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确诊、家系成员的产前诊断。GLB1基因突变确诊为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GM2A、HEXA和HEXB基因突变确诊为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诊断-鉴别诊断:
1、黏脂贮积病ⅣB型
黏脂贮积病ⅣB型临床特点是典型的骨骼畸形、角膜混浊、心脏损害,尿中硫酸角质素排泄增多,较少在神经组织储积。但是该病也出现智力运动落后等神经系统症状,从临床表现很难将两者鉴别,必须通过酶活性测定进行鉴别。
2、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
临床表现与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相似,患者血液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及神经氨酸酶活性均降低,但在全血和血浆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正常,主要表现为神经氨酸酶严重缺乏。通过酶活性检查将两者鉴别。
3、尼曼-皮克病
尼曼-皮克病由于神经鞘磷脂酶缺乏,导致神经鞘磷脂异常沉积在肝、脾等单核及吞噬细胞系统器官和神经组织细胞中,出现肝脾肿大和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等症状。可通过酶活性检查将两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治疗目标是产前筛查出患病胎儿,早期发现以延缓或阻止病变的进展,改善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发现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存在并确诊,探查明确病变情况,为后续对症治疗提供指导是治疗的关键。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其他治疗为辅。具体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
治疗-对症治疗:
1、肺部感染
对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的患儿,需控制肺部感染,缓解呼吸困难。
2、贫血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脾大。脾功能亢进出现血小板减少者需补充血小板,严重者可采取脾脏切除术。
3、惊厥
可以考虑镇静和抗惊厥治疗。
4、营养不良
由于很多患儿后期伴有吞咽困难,导致进食困难并常因此引起吸入性肺部感染,可以尝试通过胃肠造瘘术给予胃肠营养,低脂肪饮食。
治疗-一般治疗: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婴幼儿患者常出现进食困难,所以必须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低脂肪饮食。成年患者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并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
治疗-药物治疗: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药物治疗需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结合患儿严重情况选择合适药物。
1、抗癫痫药物
适用于癫痫发作的患者,控制癫痫的发作,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2、抗胆碱能药物
适用于肌张力障碍和震颤的神经系统障碍患者,如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颠茄等。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苯巴比妥、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颠茄、
治疗-手术治疗: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具体手术情况需根据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患者临床表现以及个体情况制定。
1、脾切除手术
主要适用于神经节苷脂沉积病脾肿大导致血小板减少者。脾脏切除可缓解血小板的减少,使症状暂时缓解,但可能导致肺病加重,需要慎重考虑是否脾切除。
2、骨髓移植手术
可减少神经节苷脂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累积,但该方法目前正在研究中。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婴幼儿若突然出现意识不清、昏迷,应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保持呼吸道通畅,提供呼吸支持,如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
2、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喘不上气,可让患者取半卧位,并积极给予患者吸痰或者氧疗。
预后-一般预后: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多发生于婴幼儿,由于婴幼儿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极差,发育不成熟,导致该病婴幼儿患者预后不佳,寿命较短。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有年龄、个人体质、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时机等。但积极接受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1、发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可遗传给后代。
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可能伴有学习障碍、行为障碍等表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3、病程可能会持续进展,影响身心健康。
4、神经节苷脂沉积病若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发生许多全身系统症状,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
预后-治愈性:
接受规范、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发展,避免病情加重,从而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后-根治性:
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性治疗方法。
日常-总述: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尤其是婴幼儿患者,家属及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监测疾病进展情况。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婴幼儿属于特殊人群,在智力、体质方面尚未发育成熟,仅有某些知觉,出现明显的注意和初步的记忆,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言语方面尚未发育完善,无法像成人顺畅表达,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就是哭,因此需要家长协助医生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进行有趣的活动,转移孩子注意力,完成及时有效的心理保健,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发育。
2、护理措施
(1)家长作为主力,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治疗。
(2)家长需正视疾病,满足孩子心理和生理需求,提供一些合适的娱乐游戏,保证孩子身心健康。
(3)家长首先需克服异常心理,配合医生给孩子进行功能锻炼康复,树立信心,最大程度延长孩子的生存周期。
日常-用药护理:
1、婴幼儿患者家长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或增减药物剂量,避免疾病加重或出现紧急并发症。
2、婴幼儿患者家长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用药后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的效果,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随访,与医生沟通用药注意事项。
3、家长不可自行给婴幼儿使用其他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婴幼儿患者生活管理需家长帮助完成以下事项。
1、生活规律
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适当运动
运动的选择视病人情况而定,适当运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婴幼儿患者亲属可以带领孩子进行合适的运动。
3、注意保暖
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以防受凉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4、保持心情愉快
保持休息环境清洁、安静、舒适,维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对疾病的治疗可起到积极作用。
日常-病情监测: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需时刻注意婴幼儿的症状变化,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1、 若手术后婴幼儿长时间不清醒,则考虑并发症的可能。
2、 婴幼儿长时间持续的哭闹、烦躁不安,则需关注其身体各项指标血压、体温等的变化,及时询问医生。
3、 婴幼儿紧急出现意识障碍,忽然昏迷,则需立刻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关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随访复诊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疾病发展情况,并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定期复诊,由专业医师评估病情,积极进行相关治疗,以提高生存质量。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
经骨髓移植和脾切除等手术的患者,需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术,降低患儿因自身免疫力低下而感染的机会。术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活动管理
青年型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尽快恢复日常生活的能力。
3、监测并发症
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患儿神志、血压、心率、尿量、皮肤温度等变化,注意患者有无体温增高、血压不稳定等表现,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饮食调理:
目前并不明确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发生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相关,但是进行饮食调理可以缓解消化系统的某些症状,因此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
饮食建议:
1、6个月内的婴儿,饮食上继续母乳或配方奶喂养,注意有无呕吐或者腹泻。
2、6个月以上以辅食为主要膳食的婴儿,应该以半流质食物为主,可以继续进食已经习惯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3、1岁以上幼儿,饮食应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如米粉、面片等。适当添加鸡蛋,补充优质蛋白质,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搭配一些新鲜水果。
4、年长患者规律饮食,合理膳食,以保证机体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饮食禁忌:
1、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以免减慢食物消化。
2、严禁喝可乐、雪碧等刺激性饮料。
3、严禁高糖高纤维食物。
预防措施: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避免近亲婚配,计划怀孕前进行基因检测,孕妇产前需进行产前筛查,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