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湿温疾病英文名称: damp warm疾病别名: 湿瘟疾病概述: 湿温,中医病名。是感受...
养生
疾病名称: 湿温
疾病英文名称: damp warm
疾病别名: 湿瘟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常见症状: 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苔腻脉缓
主要病因: 感受湿热疫疠之邪
相关中医疾病: 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病因-基本病因:
湿热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中焦,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热蕴结,弥漫三焦,内阻气机为病变基础;湿热交困,缠绵难解为病变特点。病之初期,湿热内犯肠胃,中焦失运,外蒸而郁于肌表,卫气郁遇;继之,湿热熏蒸于里,三焦气化失常,脾胃升降受累,湿裹热伏,气机阻滞,邪气留连,波及周身。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血、骨髓、小便、大便培养
可获伤寒、副伤寒杆菌。
3、肥达氏反应
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且逐步上升。
诊断-诊断原则:
1、夏秋季多发。可散发,亦可暴发流行,青壮年及儿童居多,起病徐缓,病程较长。
2、初起身热不扬,头身疼痛,体温呈阶梯形上升,高热持续3~4周,有汗热不解(呈稽留热),或午后热甚(呈弛张热),常伴有纳呆,恶心,胸闷,腹胀不适,困重嗜睡,便溏或便秘,或有重听、耳聋、谵语等症。
3、面色暗晦,表情淡漠、呆滞,舌苔腻,相对缓脉,半数病人胁下有痞块,部分病人于病后7-12日胸腹部可见粉红色玫瑰样疹,或出现白癌,或有黄疸。
4、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便出血,甚则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为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的表现。
诊断-诊断依据:
1、夏秋季多发。可散发,亦可暴发流行,青壮年及儿童居多,起病徐缓,病程较长。
2、初起身热不扬,头身疼痛,体温呈阶梯形上升,高热持续3~4周,有汗热不解(呈稽留热),或午后热甚(呈弛张热),常伴有纳呆,恶心,胸闷,腹胀不适,困重嗜睡,便溏或便秘,或有重听、耳聋、谵语等症。
3、面色暗晦,表情淡漠、呆滞,舌苔腻,相对缓脉,半数病人胁下有痞块,部分病人于病后7-12日胸腹部可见粉红色玫瑰样疹,或出现白癌,或有黄疸。
4、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便出血,甚则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为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的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1、温[瘟]毒发斑
起病较骤,高热寒战,脉数,目赤,斑疹出现较早、数量多分布广,白细胞大多正常,外裴氏反应阳性。
2、稻瘟病
有疫水接触史,发热伴目赤,全身酸痛,小腿肌尤甚,腹股间臖核肿大白细胞总数增高,有关病原学、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3、流注
有温热毒邪侵犯而见痈肿等原发性病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无相对缓脉、玫瑰疹等。
4、肝热病
胁痛,黄疸,左胁下压痛,肝功能异常,有关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5、疟疾
起病急,寒热往来有定时,汗出热退,周围血涂片可找到疟原虫。
6、暑温[瘟]
急起高热,头痛,颈项强直,喷射状呕吐,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无相对缓脉等症。
治疗-治疗原则:
湿温的治疗以祛湿清热为基本原则。由于湿热病邪所引起的病证具有湿与热的两重性质所以湿、热必须兼治。
湿邪在上焦者宜芳化,在中焦者宜苦燥,在下焦者宜淡渗。
初起湿邪偏盛,宜芳化之品宣透表里之湿。中期湿热蕴蒸,湿邪偏重者,治以化湿为主,稍佐泄热,使湿去而热孤;热邪偏重者,则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湿热俱甚者,则应清热化湿并重。对湿温的治疗还应重视宣气机,利小便。祛湿与宜畅气机当并举,湿邪才易除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