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头皮血肿疾病英文名称: scalp hematoma疾病概述: 头皮富含血管,遭受钝性打...
养生
疾病名称: 头皮血肿
疾病英文名称: scalp hematoma
疾病概述:
头皮富含血管,遭受钝性打击或碰撞后,可使血管破裂,而头皮仍保持完整,形成血肿。头皮血肿(scalp hematoma)多由钝器伤所致,按血肿出现于头皮的不同层次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查体可见头皮下血肿,血肿较大者,还可出现贫血及休克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头皮下血肿、贫血或休克
主要病因: 钝性打击或碰撞
检查项目: 头部CT、X线、血常规
重要提醒: 平常生活中要尽量小心、避免外伤,出现头皮血肿后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以免合并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分类:
头皮血肿多由钝器伤所致,按血肿出现于头皮的不同层次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三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所有人群。
病因-总述:
头皮血肿主要由钝器打击或冲撞所致,也可由暴力挤压头部所致,常合并颅骨骨折或脑外伤。
病因-基本病因:
1、皮下血肿常见于产伤或撞击伤。
2、帽状键膜下肿是由于头部受到斜向暴力,头皮发生剧烈滑动,撕裂该层间的血管所致。
3、骨膜血肿常由于颅骨骨折或产伤所致。
症状-总述:
患者头皮下可见血肿,当血肿较大时,可引起贫血及休克。
症状-典型症状:
1、皮下血肿
血肿位于表层头皮与帽状腱膜之间,此层内的血肿比较局限,无波动,周边较中心区为硬,易误认为凹陷骨折,必要时可拍X线平片进行鉴别。
2、帽状腱膜下血肿
血肿较大,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甚至可延及全头,不受颅缝限制,触之较软,有明显波动。婴幼儿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引起贫血甚至休克。
3、骨膜下血肿
多见于钝性损伤时头颅发生明显变形之后,血肿也较大,但不超越颅缝,张力较高,可有波动,易合并颅骨骨折。
症状-并发症:
1、头皮感染
急性头皮感染多为伤后初期处理不当所致,常发生于皮下组织,局部有红、肿、热、痛,耳前、耳后或枕下淋巴结有肿大及压痛,由于头皮有纤维隔与帽状腱膜相连,故炎症区张力较高,患者常疼痛难忍,并伴全身畏寒、发热等中毒症状,严重时感染可通过导血管侵入颅骨或颅内。治疗原则是早期可给予抗菌药物及局部热敷,后期形成脓肿时,则应施行切开引流,持续全身抗感染治疗1~2周。
2、帽状腱膜下脓肿
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化脓性感染容易扩散,但常限定在帽状腱膜的附着缘。脓肿源于伤后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在小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引起。帽状腱膜下脓肿患者常表现头皮肿胀、疼痛、眼睑水肿,严重时可伴发全身性中毒反应。帽状腱膜下脓肿的治疗,除抗菌药物的应用外,均应及时切开引流。
3、骨髓炎
颅盖部位的急性骨髓炎,多表现为头皮水肿、疼痛、局部触痛,感染向颅骨外板骨膜下扩散时,可出现波特水肿包块。颅骨骨髓炎早期容易忽略,X线平片也只有在感染2~3周之后始能看到明显的脱钙和破坏征象。慢性颅骨骨髓炎则常表现为经久不愈的窦道,反复溃破流脓,有时可排出脱落的死骨碎片。此时X线平片较易显示虫蚀状密度不均的骨质破坏区,有时其间可见密度较高的片状死骨影像,为时过久的慢性颅骨骨髓炎,也可在破坏区周围出现骨质硬化和增生,通过X线平片可以确诊。颅骨骨髓炎的治疗,应在抗菌治疗的同时施行手术,切除已失去活力和没有血液供应的病骨。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血肿的部位、大小等;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头部X线、CT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血常规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血肿的大小、部位以及周围组织情况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可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等。如血红蛋白下降,则表明出血较严重。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部X线
包括正位、侧位及血肿部位切线位平片,可判断是否存在颅骨骨折。
2、头部CT
必要时可考虑行头部CT检查,以除外颅内异常,CT可显示水肿及出血情况,可用于辅助判断是否继发脑疝等。
诊断-诊断依据:
根据头部钝器外伤史、皮下血肿等典型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再结合头部X线、CT及血常规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凹陷骨折与头皮血肿的鉴别:头皮下血肿周围的组织肿胀增厚,中心触之有凹陷感,可能误诊为凹陷骨折,临床上可通过按压较硬的边缘使水肿消散及X线平片加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较小的头皮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较大的血肿需要进行穿刺抽吸及局部加压包扎;已经感染的血肿需要切开引流。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类药物、青霉素等
治疗-手术治疗:
1、巨大的血肿,抽次抽吸无效者,可行切开止血。
2、血肿合并感染时,应行手术切开引流,可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如头孢类药物、青霉素等。
治疗-其他治疗:
1、皮下血肿的治疗
皮下血肿一般无需处理,数日后可自行吸收。
2、帽状腱膜下血肿的治疗
血肿较小者可加压包扎,待其自行吸收;若血肿较大,则应在严格皮肤准备和消毒下穿刺抽吸,然后再加压包扎。经反复穿刺、加压包扎血肿仍不能缩小者,需注意是否有凝血障碍或其他原因。对已有感染的血肿,需切开引流。
3、骨膜下血肿的治疗
处理原则与帽状腱膜下血肿相仿,但对伴有颅骨骨折者不宜强力加压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折缝流入颅内,引起硬脑膜外血肿。
治疗-治疗周期:
头皮血肿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0-21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头皮血肿一般预后良好,婴幼儿帽状腱膜下血肿严重时遍及整个头颅穹窿部血肿边界与帽状腱膜附着边缘,出血多时可并发休克。
预后-危害性:
血肿严重者可出现贫血或休克等表现,而且本病常并发脑震荡、脑挫伤、头部骨折等。
预后-自愈性:
无并发症的小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大的血肿需及时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天气变化,避免感冒,影响病情。。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突发的伤害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家属要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关心,缓解其不良情绪,避免患者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
2、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病人体温和意识状况、生命体征及瞳孔是否发生改变,警惕合并颅骨损伤及脑损伤的可能;注意观察有无耳鼻出血,有无头痛、呕吐、语言不清等表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日常-术后护理:
1、加强营养。
2、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4、避免剧烈运动。
日常-特殊护理:
1、发生头皮血肿时,切忌按揉推拿伤处,以免血肿加重。
2、伤后早期可进行冷敷,以减轻渗出和疼痛;24~48小时后改用热敷,以促进血肿吸收。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恢复期间,禁烟限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安全,不要打架斗殴;运动或骑车时应佩戴头盔;行走在高层建筑路段时,应尽量走防护内街,不要紧贴建筑物行走,以避免高空坠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