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胃泌素瘤疾病别名: 卓-艾综合征疾病概述: 胃泌素瘤即卓-艾综合征,是由发生在胰腺的一种...
养生
疾病名称: 胃泌素瘤
疾病别名: 卓-艾综合征
疾病概述:
胃泌素瘤即卓-艾综合征,是由发生在胰腺的一种非β胰岛细胞瘤或胃窦G细胞增生所引起的上消化道慢性难治性溃疡。由前者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称之为卓-艾综合征Ⅱ型,而由后者引起的称之为Ⅰ型。胃泌素瘤的临床表现特点为高胃酸和大量胃液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和腹泻。目前胃泌素瘤的病因并不明确,但可能与胃泌素分泌异常及基因异常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胰腺
常见症状: 高胃酸、消化性溃疡、腹泻
主要病因: 胃泌素分泌异常、基因异常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胃液分析、血清促胃液素测定、促胰液素激发试验、钙输注试验超声、MRI、超声内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重要提醒: 胃泌素瘤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减少烟、酒、辛辣、浓茶、咖啡的刺激。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大多在30~50岁之间,男女之比为3:2~2:1。
病因-总述:
目前胃泌素瘤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研究表明,可能与胃泌素分泌异常以及基因异常(该基因主要位于11号染色体)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胃泌素分泌异常
由于胃泌素的营养作用,使胃黏膜增生肥厚,壁细胞容量可达正常人的3~6倍,造成胃酸和胃液分泌过多。
2、基因异常
多发性Ⅰ型内分泌肿瘤为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基因异常,该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可能所有多发性Ⅰ型内分泌肿瘤的病人都累及3个器官(甲状旁腺、胰岛和垂体),但并非总有激素过多的临床表现。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多发性Ⅰ型内分泌肿瘤病人通常发展为胃泌素瘤。
症状-总述:
胃泌素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胃酸和大量胃液引起的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和腹泻。部分患者还可伴消化道出血、溃疡病穿孔等。
症状-典型症状:
1、顽固性消化性溃疡
85%的病例有顽固性的溃疡病。易发生并发症,且属于需外科处理的并发症,如多次溃疡出血、穿孔,胃切除手术后吻合口溃疡、出血、穿孔等。应用常规外科手术疗法,病情在短期内即可复发,这是本病最突出的表现,但在一些小的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病例,有的并不表现为顽固性的溃疡病。
2、腹泻
腹泻可以和溃疡病症状同时存在,也可以出现腹泻或仅表现为腹泻,腹泻的特点为泻出物呈稀水样,夜间多,可导致患者代谢性酸中毒等。在有MEN-Ⅰ型时,因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且胃泌素瘤的症状也偏轻,腹泻较少,低血钾也不易发生。
3、MEN-Ⅰ型综合征
文献报道有20%~25%的患者胃泌素瘤是MEN-Ⅰ型综合征的一部分。MEN-Ⅰ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累及甲状旁腺、胰腺和垂体等。Ballerd等报道,85例MEN-Ⅰ型患者,81%累及胰腺,胰腺的问题主要是胃泌素瘤,且这种病人的死亡也主要和胃泌素瘤有关,约三分之一的MEN-Ⅰ型患者胃泌素瘤是首发的症状,个别病例在胃泌素瘤发病20年以后才出现MEN-Ⅰ型其他内分泌腺疾病。MEN-Ⅰ型患者常有家族史,故这种患者的近亲调查很必要,以便发现新的患者。
症状-并发症:
约1/4的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约1/5的患者可发生溃疡病穿孔。20%~30%患者有腹泻,多为水样便,有时为脂肪泻。合并有其他内分泌肿瘤并不少见。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首先需要进行体格检查、胃液分析、血清促胃液素测定、促胰液素激发试验等实验室检查,而后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超声、MRI、超声内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胃液分析
由于胃泌素瘤大量分泌促胃液素,刺激胃酸大量分泌,BAO在多数病例>15mmol/L,即使已经做了胃大部分切除手术,BAO也往往>5mmoL,由于肿瘤的分泌激素使酸分泌持续在高峰状态,BAO和MAO的差缩小,也是本病的特点之一,夜间胃液量超过1L,游离酸量超过100mmol/L均有诊断意义,但现代实验室诊断最重要的是血清促胃液素的测定。
2、血清促胃液素测定
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促胃液素,对诊断有决定性的价值,美国不少医学中心已对所有来诊消化性溃疡患者作此测定,以及时发现患者。正常人及非本病患者血清促胃液素浓度的正常值为200pg/mL以下。我国尚无正式标准,此值可作为参考,而胃泌素瘤患者的血清促胃液素显著增高,常高达500pg/mL。如浓度很高,常常提示已有转移,如测定浓度为200~500pg/mL之间疑为本病时应作促胰液素激发试验和钙离子试验。
3、促胰液素激发试验
本试验被认为是简单而可靠的方法,要采用高浓度的Kabi的促胰液素,此素注射后,胃泌素瘤患者的肿瘤细胞迅即将所含的促胃液素释放,进入血循环中,引起血清促胃液素水平显著升高。试验方法为:促胰液素2U/kg体重快速静脉内注入后,在5、10、15、30及60分钟时分别抽静脉血测促胃液素,要求在注射前10分钟抽血作为基数对比。一般在注射后10分钟可出现峰值,比基础值升高50%以上或增加100pg/mL为阳性。
4、钙输注试验
文献上标准有些不同,本法为按每千克体重每小时静脉滴入葡萄糖酸钙4mg或5mg,连续3个小时,试验前和试验后每30分钟抽静脉血测促胃液素1次,患胃泌素瘤的患者,有80%的血清促胃液素水平可升高400pg/mL。正常人及一般消化性溃疡病人无此反应,本法特异性、敏感性均不如促胰泌素法,但费用上显著为低。
5、其他方法
如经皮经肝门静脉插管分段取血测促胃液素可以达到定性、定位的目的,但本法既复杂也非必需,临床上实际已放弃不用。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
超声定位对于发现胰腺较早而小的促胃液素瘤基本上无用,发现阳性者往往是偏晚期病人,且已有肝转移病灶,如前述原发于胰的肿瘤平均大小为3.8±0.3cm2,B超可以发现,但位于胰头后面胰钩部者仍不易被发现,对原发于十二指肠者无用。
2、CT
总的来讲,其效果要好于一般超声,但阳性率不超过60%。虽本法在一般医院已成常规检查方法,也是只发现胰腺的原发病灶,而对原发于十二指肠者无用。
3、MRI
和CT一样。
4、超声内镜检查
对于位于胰头和十二指肠的促胃液素瘤的发现有很大帮助,尤其是位于十二指肠的多发的、小的肿瘤。本法经口食管进胃,先检查胃窦部,顺便查胰头部,然后进入十二指肠查十二指肠直达横部及检查胰腺,本法好处为如果在有经验医师的检查下确定十二指肠肯定无肿瘤时,则手术时就可以不切开十二指肠作探查。
5、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是指做腹腔动脉插管,作脾、肝固有、胃十二指肠及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亦有加上左右肝动脉插管造影以发现肝转移灶的,Maton报道结合CT检查对肝内肿瘤可发现率几达100%,对肝外的促胃液素瘤的发现率亦可达70%。本法一般均在CT检查后再进行二种检查结合,阳性率可以有所提高,但这种方法复杂,费用高,在我国尚未为促胃液素瘤的诊断而开展过。北京协和医院用此法作过胰岛素瘤的定位,目前也仅偶采用。
诊断-诊断原则:
对于多发性难治性的上消化道溃疡患者,或巨大溃疡(直径>2cm),特别是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溃疡或手术后短期内复发者,均应考虑本病。若伴有高胃酸或(和)顽固性大量腹泻或脂肪泻,则本病的可能性更大。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尽可能明确病变部位,提高肿瘤切除率。
诊断-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以单个溃疡或胃、十二指肠均有一个溃疡(复合性溃疡)多见,胃或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相对少见。如出现下列情况应高度怀疑胃泌素瘤:
(1)十二指肠壶腹后溃疡。
(2)消化性溃疡经常规剂量的抗分泌药治疗和正规疗程治疗后仍无效。
(3)溃疡手术治疗后溃疡迅速复发。
(4)不能解释的腹泻。
(5)有甲状旁腺或垂体肿瘤个人史或家族史。
(6)显著的高胃酸分泌和高胃泌素血症。
2、胃癌
本病和胃泌素瘤相似之处是内科治疗效果差以及腹腔内转移,但胃癌很少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也无高胃酸和高胃泌素分泌特征,胃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有鉴别诊断价值。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根本治疗是手术切除产生胃泌素的肿瘤,对不能发现肿瘤及肿瘤不能完全切除者可用药物治疗,如肿瘤发生浸润和转移可用化疗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药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洋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此类药物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其效果可持续超过24h。
2、H2受体拮抗药
常用药物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H2受体拮抗药与抗胆碱能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加H2受体拮抗药减少胃酸分泌的疗效。
3、生长抑素
长效奥曲肽能抑制促胃液素的分泌,缓解症状,而且可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使瘤体缩小。长期应用亦可导致胆囊结石、腹泻等。
治疗-相关药品: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洋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胃泌素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是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消除高胃泌素分泌、高胃酸分泌和消化性溃疡,保护患者免受恶性肿瘤的侵害。
治疗-放化疗:
化疗适用于转移性恶性胃泌素瘤治疗,目前最佳化疗方案是阿霉素、5-FU和链脲霉素。
治疗-治疗周期:
胃泌素瘤的治疗周期一般为8-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主要与原发部位在胰腺还是在十二指肠、肿瘤的良恶性、是否发生转移、开始治疗时间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
预后-危害性:
本病有转移的风险,转移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药物治疗较难完全治愈。
预后-根治性:
如若早期发现进性了根治性手术,部分患者可能会达到根治效果。
预后-生存周期:
据Orlalf报道,有肝转移者5年生存率约30%,而无肝转移者,5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0%。
日常-总述: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做好相应的护理调整,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往往担心癌变,从而出现害怕、担忧、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应帮助患者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或者情绪激动,树立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医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用药期间应谨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会增减药量。停服不必要的对胃有刺激或引起恶心、不适的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生活要有一定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会影响食物的消化。注意气候变化,根据节气冷暖及时添减衣被。讲究卫生,避免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伴有溃疡的患者可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如果出现上腹疼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日常-复诊须知:
谨遵医嘱按时复诊,根据医生安排复查胃液分析、腹部CT等检查。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定时进餐,建议患者早、中、晚每天进食3餐,两餐之间尽量不吃零食,晚餐不宜过饱。
2、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
3、饭前洗手,餐具不与其他人混用,餐具及时消毒。
4、进餐时保持心情愉快。
5、日常生活中注意摄入新鲜食物,控制糖摄入量,以免过多的糖引起胃酸分泌过高。
6、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但注意食用水果时要洗净、去皮。
7、烹饪食物时尽量选择炖、煮、蒸等方式,将食物煮软,温热时食用。
饮食禁忌:
1、戒烟,尽量少饮酒,最好不喝酒,少喝咖啡、浓茶。
2、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生蒜、辣椒等,禁食冷硬、油炸类食物。
3、避免暴饮暴食。
4、不可食用变质、过期或未煮熟的食物。
5、纠正错误观念,例如有些胃病患者认为山楂“助消化”,但其实山楂在胃酸环境中容易形成坚硬的胃结石,加重胃黏膜的摩擦、损伤,医生不建议过多食用,类似的还有黑枣、柿子等,都不要多吃。
预防措施:
1、平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尽量做到劳逸结合。
2、饮食方面注意不要暴饮暴食,每日定时吃饭,限制烟酒、浓茶、咖啡的摄入。
3、日常注意锻炼,如打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八段锦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