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胃疡疾病概述: 胃疡,中医病名。是指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或因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
养生
疾病名称: 胃疡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脾胃病科
常见症状: 经常性胃脘疼痛
主要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扰,药物刺激
相关中医疾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失条达;饮食不节,癖嗜辛辣、燥烈、烟酒等刺激之品;湿热之邪侵袭,蕴聚于胃;长期服用辛温燥烈或酸性药物等因素,致使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积热内蕴,耗伤胃阴,损伤胃膜,瘀阻胃络而成胃疡。本病脾胃虚弱,健运失司为本;气滞、郁热、瘀阻、胃气失和为标。病性多虚实夹杂。
检查-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常有胃脘部或背部胸椎旁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腹肌柔软等征象。
2、纤维内镜检查
可见溃疡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线条形,底部平整,表面覆盖白色或灰白色苔状物,周围粘膜充血水肿,愈合期或瘢痕期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溃疡出血时见有鲜红渗血或血痂、血块,苔膜剥脱或呈咖啡色,或见棵露的血管。
3、X线钡餐检查
直接征象为粘膜出现龛影,间接征象为局部变形、激惹及压痛。
4、胃液分析
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基础分泌量与最大分泌量多数增高,而胃渍疡则大多正常或偏低。
5、大便隐血试验
素食三日后,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胃疡为活动期,强阳性示有明显出血。
诊断-诊断原则:
1、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1-50岁青壮年居多。
2、胃睆部疼痛,具有下列特点
(1)长期性反复发作;
(2)反复周期性发作,春、秋季发作多见;
(3)与饮食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相关性和节律性;
(4)疼痛程度多较轻,性质为钝痛、烧灼痛或饥饿痛;
(5)常因精神刺激、劳累过度、饮食不节、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呕吐、按压胃脘部等而缓解。
3、常伴见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
4、并发病症常见有呕血、便血、胃反、胃穿孔、胃癌等。
诊断-诊断依据:
1、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1-50岁青壮年居多。
2、胃睆部疼痛,具有下列特点
(1)长期性反复发作;
(2)反复周期性发作,春、秋季发作多见;
(3)与饮食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相关性和节律性;
(4)疼痛程度多较轻,性质为钝痛、烧灼痛或饥饿痛;
(5)常因精神刺激、劳累过度、饮食不节、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呕吐、按压胃脘部等而缓解。
3、常伴见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
4、并发病症常见有呕血、便血、胃反、胃穿孔、胃癌等。
诊断-鉴别诊断:
1、胃络痛、胃痞、胃胀
胃痛常无规律性,与饮食无明显相关性,脘腹部压痛常广泛而不固定,胃镜、X线钡餐等检查可作鉴别。
2、胃癌
年龄较大,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消瘦明显,甚至呈恶病质,左锁骨上常可扪及肿大之臖核,大便隐血持续阳性,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及活检证实为恶性肿块或恶性溃疡。
3、胃缓
身体多瘦长,以脘腹痞胀为主,进食后和站立时为甚,乏力,疼痛一般无规律,肋下角常<90°。
4、胆胀、胆石
痛无规律,发则多与食油腻有关,多为绞痛,胆囊区有触痛或扪及包块,X线胆囊遣影、胆囊B型超声波等检查可作鉴别诊断。
5、黄胖病
因感染钩虫而得,可有类似胃疡的症状,常伴见皮肤萎黄、浮肿、疲乏,检查有钩虫卵。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