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戊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D疾病别名: 戊肝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戊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D
疾病别名: 戊肝
疾病概述:
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D)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患者症状以肝损害为主,主要表现为疲乏、纳差、厌油等。临床感染则多见于青壮年及中老年人。患者患病期间,宜适当进行隔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发热、黄疸、肝硬化、肝癌
主要病因: 戊型肝炎病毒
检查项目: 血尿常规、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病原学检查、B超、CT、MRI、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戊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传染性,患者宜注意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相关中医疾病: 黄疽、胁痛、虚劳、积聚
临床分类: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戊型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多数为急性起病,患者常表现为有发热、恶心、乏力、厌食、上腹不适、关节酸痛等症状。
2、慢性戊型肝炎
慢性戊型肝炎多见于实体器官移植、HIV感染、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他们因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因而形成慢性肝炎。这类患者中约有10%的人进展至肝硬化。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戊肝病毒携带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
生食肉类或饮用污染水源等粪口传播途径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2、血液传播
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医源性方式可能导致传播,输入戊肝患者血液也可引起。
3、母婴传播
母亲戊肝患者,可能导致患儿出现戊型病毒性肝炎。
4、接触传播
与戊肝患者生活密切接触可能导致传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主要好发于青壮年。
病因-总述:
戊型肝炎病毒是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可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诱发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应,进而引起肝细胞损伤。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播,多为生食肉类或饮用污染水源导致,也可经血液、接触、母婴等途径发生传播。
症状-总述:
戊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约为2~9天,患者多为急性起病,有发热、恶心、乏力、厌食、上腹不适、关节酸痛、出现黄疸,少数病人病情迅速恶化呈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孕妇多呈胆汁淤积型黄疸持续3个月才逐渐褪尽。
症状-并发症:
1、肝性脑病
肝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症候群,可发生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大量放腹水使用镇静剂等,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肝性脑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电波异常程度分为四度:
(1)Ⅰ度:轻型肝性脑病,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性格行为改变,定时、定向、计算力等异常。
(2)Ⅱ度:中型肝性脑病,以神经症状为主,扑翼样震颤可引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嗜睡,脑电图有异常θ波,性格行为异常,属昏迷前期。
(3)Ⅲ度:重度肝性脑病,昏睡状态,对刺激尚有反应,脑电图见异常e波和三相慢波,属昏迷期。
(4)Ⅳ度:深昏迷状态,对刺激无反应,腱反射消失。如未达到I度,但有智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操作能力减退等表现者,称为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可诱发肝性脑病、腹水、感染、肝肾综合征等。
3、肝肾综合征
往往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约半数病例有出血、放腹水、大量利尿、严重感染等诱因。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
就医-门诊指征:
1、经常感到恶心、食欲不振;
2、皮肤、眼白异常发黄;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则可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2、明确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前往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8、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的病会传染吗?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食欲下降,或伴有黄疸时,应积极就医治疗。医生常会根据患者病史,对怀疑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行多种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检查、肝纤维化指标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对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因进行了解并做综合判断。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疾病对患者肝脏情况的了解。必要时可对患者行病理学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3、肝功能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血清酶、血清蛋白、胆红素、血氨、血糖、血浆胆固醇、补体、胆汁酸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查,并测定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率等指标,明确患者肝功能,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4、甲胎蛋白
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甲胎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于本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5、肝纤维化指标
HA(透明质酸酶)、PⅢ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CL-Ⅳ(Ⅳ型胶原)、LN(板层素或层粘连蛋白)、PH(脯氨酰羟化酶)等,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6、病原学检查
(1)抗 HEV IgM和抗 HEV IgG:抗 HEV IgM在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大多数在3个月内阴转。抗 HEV IgG在急性期滴度较高,恢复期则明显下降。如果抗 HEV IgG滴度较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或由低滴度升为高滴度,或由高滴度降至低滴度甚至阴转,均可诊断为HEV感染。
(2)HEV RNA:采用RT-PCR法在粪便和血液标本中检测到 HEV RNA,可明确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肝组织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还可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以助确定病毒复制状态。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在重型肝炎中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
2、彩色超声尚可观察到血流变化。
3、CT、MRI的应用价值基本同B超但价格较昂贵。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和常规肝脏功能检测结果可对本病做初步诊断,特异性血清病原学检测是本病确诊标准。医生多还需与其他问题引起的黄疸及肝炎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多种因素可引起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黄疸或肝炎,多需通过病原学诊断进行最终鉴别:
1、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1)溶血性黄疸: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疸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治疗后(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黄疸消退快。
(2)肝外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有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癌、胆管癌、阿米巴脓肿等。有原发病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轻,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肝内外胆管扩张。
2、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1)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可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2)感染中毒性肝炎:如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肝病、急性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主要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3)药物性肝损害:有使用肝损害药物的历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4)酒精性肝病:有长期大量饮酒的历史,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5)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病(AIH)。PBC主要累及肝内胆管,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破坏肝细胞。诊断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和病理组织检查。
(6)脂肪肝及妊娠急性脂肪肝脂肪肝:大多继发于肝炎后或身体肥胖者。血中三酰甘油多增高,B超有较特异的表现。妊娠急性脂肪肝多以急性腹痛起病或并发急性胰腺炎,黄疸深,肝缩小,严重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症,尿胆红素阴性。
(7)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及铜蓝蛋白降低,眼角膜边沿可发现凯-弗环。
治疗-治疗原则:
戊型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对于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症状持续进展时,有时需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
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助恢复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
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
治疗-药物治疗:
1、非特异性护肝药
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内酯等。
2、降酶药
五味子类(联苯双酯等)、山豆根类(苦参碱等)、甘草提取物(甘草酸、甘草苷等)等有降转氨酶作用。部分患者停药后有ALT反跳现象,故显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为宜。
3、退黄药物
主要用于改善患者黄疸症状,丹参、茵枝黄、门冬氨酸钾镁、前列腺素E1、腺苷蛋氨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山茛菪碱、糖皮质激素等。应用皮质激素须慎重,症状较轻肝内淤胆严重,其他退黄药物无效,无禁忌证时可选用。
4、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α可用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它主要通过诱导宿主产生细胞因子起作用,在多个环节抑制病毒复制。急性戊型肝炎也可选用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内酯、联苯双酯、苦参碱、甘草酸、甘草苷、丹参、茵枝黄、门冬氨酸钾镁、前列腺素E1、腺苷蛋氨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山茛菪碱、糖皮质激素
治疗-手术治疗:
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疾病迁延形成肝衰竭时需行肝移植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是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不转慢性,发生重型肝炎者亦较少,一般均能顺利恢复。
预后-危害性: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疾病可持续进展,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属自限性疾病,患者多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患者一般无需治疗即可自行痊愈。
预后-治愈率:
尚无有效的治愈率数据。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做好日常护理,保持好个人卫生习惯,并积极配合隔离或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目前可能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患者会出现焦虑、烦躁、过分担心的负面情绪。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宜注意休息,规律作息。
2、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衣服勤换、勤洗。
3、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公用牙刷、毛巾和剃须刀等私人物品。
4、患者进行性生活时建议使用安全套。
饮食调理:
患者宜积极调整生活饮食方式,宜摄入清淡、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并严禁饮酒。
饮食建议:
1、建议吃易消化、软、烂的食物,如面条、馒头等。
2、建议吃清淡的食物,如白米粥、鸡蛋羹等。
3、可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4、多食用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2、避免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
3、避免暴饮暴食。
4、禁饮酒。
预防措施:
本病患者注意以下事项可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1、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2、尽可能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接触。
3、作息规律,加强运动,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