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概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
养生
疾病名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常见症状: 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冷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
相关中医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检查-实验室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1、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患者多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2、早期大多无间歇性跛行等典型症状,仅表现为轻度下肢麻木不适。本病的主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冷。主要体征有皮肤温度降低、发绀、干燥、脱屑、光薄或皲裂,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稀少或脱落,趾腹弹性下降。趺阳脉、太溪脉等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趾端溃疡、坏疽等。
2、可发生急性下肢缺血(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的血栓脱落及近心端动脉壁斑块脱落是急性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以患肢突发疼痛、苍白、麻木、无脉、感觉异常和运动漳碍为主要特点。
诊断-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患者多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2、早期大多无间歇性跛行等典型症状,仅表现为轻度下肢麻木不适。本病的主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冷。主要体征有皮肤温度降低、发绀、干燥、脱屑、光薄或皲裂,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稀少或脱落,趾腹弹性下降。趺阳脉、太溪脉等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趾端溃疡、坏疽等。
2、可发生急性下肢缺血(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的血栓脱落及近心端动脉壁斑块脱落是急性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以患肢突发疼痛、苍白、麻木、无脉、感觉异常和运动漳碍为主要特点。
诊断-鉴别诊断:
1、脱疽相关疾病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发病年龄为20-40岁,可表现为游走性浅静脉炎,极少有高血压,无冠心病,血脂基本正常,血糖、尿糖正常,受累血管为中、小动、静脉。
(2)动脉硬化闭塞症
发病年龄为40岁以上,无浅静脉炎,大部分有高血压,有冠心病,血脂升高,血糖、尿糖正常,受累血管为大、中动脉;
(3)糖尿病足
发病年龄为40岁以上,无浅静脉炎,大部分有高血压,冠心病可有可无,血脂多数升高,血糖高,尿糖阳性,受累血管为大、微血管。
2、神经源性跛行
椎管狭窄等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症状,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中期症状相混淆,但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的无力感大于疼痛感,症状与体位明显相关,改变体位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同时肢体动脉搏动正常。
3、动脉栓塞
跛行病史是动脉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鉴别的主要依据。表现为“6P”征, 并常具有房颤、瓣膜病等易致动脉栓塞的病史。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其他治疗:
1、未溃
宜重在保护,避免刺激,防止坏死,局部不宜用药。亦可用当归15g、独活 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
2、已溃
对于干性坏疽,应消毒后包扎,预防继发感染,限期手术治疗。感染创面可做湿敷处理。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油膏(如湿润烧伤膏等)液化清除创面坏死组织;难以液化者,釆取蚕食清创方法,逐步清除。彻底的清创术宜待炎症消退后施行。
3、坏死组织剜除术
待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剜除术,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术后每日局部换药治疗,愈合时间较长。
4、趾(指)切除缝合术
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时,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5、截肢术
二级坏疽及三级坏疽,评估缺血程度及平面后,决定截肢平面后截肢。
6、植皮术
点状或邮票状植皮术适用于创面过大,难以自行愈合,但经治疗后血液循环改善,感染已被控制,肉芽新鲜者。
预防措施:
1、戒烟,并远离吸烟环境,少食辛辣炙馎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避免足部的外伤或感染。
3、患侧肢体运动锻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形成,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45°-60°,保持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 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但坏疽感染时禁用。
4、重视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病。
5、对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患者,应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