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肠瘅疾病概述: 小肠瘅,中医病名。是指本有湿热内蕴,邪毒内结,气血瘀滞,肠络受损,再加...
养生
疾病名称: 小肠瘅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常见症状: 骤发腹痛,腹泻便血,发热
主要病因: 湿热内蕴,邪毒内结,气血瘀滞,肠络受损,再加饮食不洁而诱发
相关中医疾病: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饮食失调,偏食素餐及甘薯类食物,水谷精微匮乏,正气虚弱,感受邪毒,内舍小肠,分清泌浊失司,湿热内蕴,气血瘀滞,肠络受损,再加饮食不洁,进食生冷、霉变、腐烂食品,或复感时邪而诱发。湿热、瘀滞肠道为标,脾气虚陷、气阴亏虚为本,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有不同程度贫血,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常有核左移现象,少数呈类白血病反应,可有中毒颗粒。血沉增速。
2、便检
隐血阳性,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
3、心电图检查
重症常有ST段偏移及T波变化,示合并心肌炎。
4、腹部X线检查
透视或平片可见左上腹或中腹小肠充气、膨胀、淤胀,肠腔扩大,有液平面,肠间隙变宽,粘膜皱褶变粗和肠壁僵直等。
5、其他检查
尿淀粉酶可升高,腹腔穿刺液淀粉酶高达510U/24h(somogyi法)。尿化验可有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诊断-诊断原则:
1、四季均可发病,春季最多见,夏秋次之。儿童发病率较高,青少年次之,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急,常有饮食不洁史、受凉、过度劳累、肠道蟈虫感染及营养不良等诱发因素,
2、以腹痛、腹泻便血、发热为突出表现。
(1)突然出现腹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疼痛位于脐周或上腹、左上腹、左中腹,甚至全腹,个别在右下腹,多有压痛或反跳痛,少数可扪及包块。早期即可发生恶心呕吐,重者可吐咖啡样物质,有时可吐胆汁。
(2)腹泻每日2-10次,甚至达数十次,初为黄色水样便,继而为血便,鲜红或暗红,或有灰白色腐肉状粘膜碎屑,无粘液和脓液,大便恶臭,便前常有腹痛,无里急后重。重症常有明显腹胀,可发生肠痹,腹泻反而减少,肠鸣音由亢进变为减弱,少数有金属音、气过水音等。
(3)起病即有发热,发生厥脱时体温可不升高或反而降低,全身症状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神疲,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脉细数,血压下降等,亦可表现为高热、抽搐、昏迷。
诊断-诊断依据:
1、四季均可发病,春季最多见,夏秋次之。儿童发病率较高,青少年次之,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急,常有饮食不洁史、受凉、过度劳累、肠道蟈虫感染及营养不良等诱发因素,
2、以腹痛、腹泻便血、发热为突出表现。
(1)突然出现腹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疼痛位于脐周或上腹、左上腹、左中腹,甚至全腹,个别在右下腹,多有压痛或反跳痛,少数可扪及包块。早期即可发生恶心呕吐,重者可吐咖啡样物质,有时可吐胆汁。
(2)腹泻每日2-10次,甚至达数十次,初为黄色水样便,继而为血便,鲜红或暗红,或有灰白色腐肉状粘膜碎屑,无粘液和脓液,大便恶臭,便前常有腹痛,无里急后重。重症常有明显腹胀,可发生肠痹,腹泻反而减少,肠鸣音由亢进变为减弱,少数有金属音、气过水音等。
(3)起病即有发热,发生厥脱时体温可不升高或反而降低,全身症状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神疲,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脉细数,血压下降等,亦可表现为高热、抽搐、昏迷。
诊断-鉴别诊断:
1、痢疾
疼痛位于左下腹,常有里急后重及脓血便,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2、奇恒痢
起病缓慢,腹痛,腹泻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3、伏梁
以右下腹疼痛为主,麦氏点有压痛似肠痈,大便呈糊状,多无粘液,便血见,无呕血,少有厥脱,X线钡餐、结肠镜检可资鉴别。
4、胰瘅
无腹泻及血便,血、尿淀粉酶增高。
5、肠结
先有腹痛,后出现发热,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X线腹部透视见肠积气,有液平面。
6、类霍乱
突发腹痛,呕吐,腹泻,同食者常同发病,大便中一般不含血,食物及吐泻物中可找到沙门菌、嗜盐菌等。
7、肠痈
病位在右下腹,一般无腹泻、血便等症,尿常规及胸腹X线透视一般正常。
8、湿温(癌)
起病徐缓,初期无血便,相对缓脉,血常规见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