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别名: Wilson病疾病概述: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
疾病别名: Wilson病
疾病概述: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病,因ATP7B基因异常,导致机体铜代谢障碍,在体内各脏器大量贮积。临床以肝脏受损、眼角膜出现K-F环、锥体外系症状为特征表现。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铜沉积量逐渐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如震颤、扭转痉挛、精神障碍、肝脾肿大等。目前一般可通过药物治疗,早期干预治疗可改善预后,若治疗不及时则预后不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疲劳、嗜睡、食欲减退、呕吐、黄疸、水肿、眼角膜K-F环、不自主运动、肢体震颤、面部表情、吞咽困难、书写困难
主要病因: 主要由遗传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人体微量铜测定、肝肾功能、24小时尿铜排量、骨关节X线平片、颅脑CT或MRI、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 本病早期可无症状,当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组织器官的损害,预后良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发病率约为1:30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本病常发作于7~12岁儿童,最小起病年龄为3岁以下。
2、本病好发于具有本病遗传病史及一些近亲结婚的家族人群中。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差异,亚洲地区发病率高于欧美地区。
病因-总述:
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病,由于P型ATP7B基因的异常表达,铜蓝蛋白和铜氧化酶活性降低,铜从胆汁中排泄锐减,但机体吸收铜的能力不变,故大量的铜在器官内贮积,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铜贮积的增加,逐渐表现出肝脏受损症状、锥体外系症状、眼角膜出现K-F环等,可伴随溶血性贫血、血尿或蛋白尿、精神异常、关节不适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肝脏受损症状
大部分患者出现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腹痛、黄疸、腹水、蜘蛛痣等表现。极少数患者以急性肝衰竭和急性溶血性贫血起病,多于短期内死亡。
2、锥体外系症状
多在10岁以后出现,患者可出现精细动作困难、动作笨拙或不自主运动、肢体震颤、吞咽困难、书写困难、构音困难等。
3、眼角膜K-F环
K-F环是指在角膜边缘呈棕灰色或棕绿色的色素环,可在疾病晚期出现,是本病的特有表现。
4、血尿或蛋白尿
主要由于肾小管吸收功能障碍或肾功能受损所致,可出现血尿或尿中带有泡沫等。
5、精神异常
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和行为异常,如淡漠、抑郁、兴奋躁动、动作怪异、攻击行为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幻觉、妄想、傻笑、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等。
6、关节不适
约20%出现背部、关节的疼痛,最易受损的关节是膝关节和踝关节,双下肢弯曲变形。
症状-并发症:
本病常累及多脏器及系统,可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突然出现昏迷、神志不清时,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反复的疲劳、乏力、厌食、呕吐、腹胀、水肿时。
2、出现逐渐加重的肢体不自主运动、震颤、吞咽困难、构音困难时。
3、出现长时间的面色萎靡,角膜出现肉眼可见的色素沉着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出现反复的厌食、呕吐、腹胀时,应当前往消化内科或儿科就诊。
3、出现长时间血尿、尿中带有泡沫等症状时,应到肾内科或儿科就诊。
4、出现逐渐加重的肢体不自主运动、震颤、吞咽困难、构音困难时,应当前往神经内科或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孩子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孩子经常出现乏力、厌食、呕吐现象吗?
4、您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现震颤的?
5、您有类似的遗传性家族史吗?您父母有您的孩子这样的症状吗?
6、您的孩子有出现过角膜或身体的黄染吗?
7、您的孩子有出现过休克、意识不清等症状吗?
8、您的孩子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的孩子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危及生命吗?
4、我的孩子需要手术吗?
5、我的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的孩子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我的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疲劳、嗜睡、食欲减退、呕吐、黄疸、腹水、肝脾肿大、动作笨拙或不自主运动、肢体震颤等肝脏受损及锥体外系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病史,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建议患者进行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人体微量铜测定、肝肾功能、24小时尿铜排量、骨关节X线平片、颅脑CT或MRI等辅助诊断,此外,基因检测则能够发现致病基因以及用于产前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对患者进行全身体检,患者晚期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角膜色素沉着圈,呈棕黄色或棕绿色;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腹壁静脉曲张,严重腹水的患者能够看到腹部膨隆、肚脐突出,医生在腹部触诊可感觉腹壁紧绷。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明显降低,铜氧化酶活性与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成正比,故二者的测定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人体微量铜测定
常用的有血清铜、尿铜及肝铜含量的测定,其中肝铜量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之一。
3、肝肾功能
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表现,如血清总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等;以肾功能损害为主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等。
4、24小时尿铜排量
尿铜排量是本病的显著生化异常指标,能够辅助临床确诊、评估疗效、指导药物剂量、观察患者的依从性,患者的尿铜排量明显增高。
5、基因检测
能够用于发现本病患者致病基因ATP7B的突变,完成基因测序,也可以用于产前诊断,降低患儿遗传风险。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骨关节X线平片
可见骨质疏松、骨关节炎或骨软化等,最常见于手部。
2、颅脑CT或MRI
可显示患者的脑部病变情况,对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家族史、血清铜蓝蛋白增多、24小时尿铜排量增加等可以诊断,还可以通过肝功能、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并与病毒性肝炎、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等加以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五型,因感染肝炎病毒所致,甲型、戊型肝炎起病急,前期出现发热、腹痛,继而表现为疲劳乏力、厌食、皮肤巩膜黄染。乙型、丙型肝炎可以出现急慢性肝炎,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等与本病肝脏损害患者变化一致,但病毒性肝炎无血清铜减低、尿铜增高、血清铜蓝蛋白和铜氧化酶显著降低等铜代谢异常,亦无角膜K-F环。本病患者也较少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同时伴随锥体外系症状,能够与病毒性肝炎鉴别。
2、抽动秽语综合症
多在2~15岁间起病,以表情肌、颈肌不自主抽动起病,表现为噘嘴、挤眉弄眼,病情加重后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抽动发作频繁,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半数患儿可出现秽语行为。与本病患儿出现的锥体外系症状及精神状态改变类似,但抽动秽语综合症无铜代谢异常及角膜K-F环,存在动态脑电波的异常,可与本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及目的是促进铜的排出、减少铜的摄入、防止铜在组织器官内的蓄积,以恢复和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早期药物治疗可以使症状消失,肝功能失代偿或急性衰竭时可以考虑肝移植及血液透析。
治疗-对症治疗:
1、如有肌强直及震颤者可用金刚烷胺或苯海索,症状明显者可用复方左旋多巴。
2、如有精神症状者,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促智药(智力减退者)等。
3、无论有无肝功损害者均需护肝治疗,常用药物如葡醛内酯、肌苷、维生素C等。
治疗-一般治疗:
低铜饮食: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1mg,同时少食含铜量高的食物。
治疗-药物治疗:
1、青霉胺
目前最常用的药物,能够促进铜的排泄,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饭前口服,首次使用应作青霉素皮试,常用药物有右旋青霉胺。因服用青霉胺会导致维生素B6的缺乏,所以需要口服药物进行补充。
2、锌制剂
锌制剂能够抑制铜的吸收,血液中铜和锌的含量呈负相关,血浆锌浓度增高,铜含量相应减少,但重症患者不宜首选。常用药物有硫酸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服药后1小时内禁食以免影响锌的吸收。
3、二巯丙醇
能够促进铜的排泄,用于不适于使用青霉胺药物的患者,肌肉注射。
4、曲恩汀
主要促进肾脏排铜,可用于不耐受青霉胺、或有肾脏病史等疾病的患者,也可以用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初始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右旋青霉胺、维生素B6、硫酸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二巯丙醇、曲恩汀、金刚烷胺、苯海索、葡醛内酯、肌苷、维生素C
治疗-手术治疗:
1、脾切除
适用于严重脾功能亢进者。
2、肝移植
适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治疗效果不佳者。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自然病程大多呈缓慢进行性经过,是目前少数能够治疗的单基因遗传病,及时早期的干预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1、患者早期会出现反复的疲劳、乏力、厌食、呕吐,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水肿、腹水、肢体震颤、不自主运动,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正常生活,给患者带来痛苦。
2、少数患者会出现急性的肝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的早期干预和药物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会出现不自主运动、肢体震颤、构音困难、吞咽困难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自卑、沮丧、消极等情绪,患者家属应该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积极锻炼,并遵医嘱定期复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患者会出现不自主运动、肢体震颤、构音困难、吞咽困难等情况,对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自卑、沮丧、消极的情绪。
(2)本病病程较长,患者及家属可能会因为需要长期就医产生厌烦心理。
2、护理方法
(1)患者家属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本病早期、持续治疗时不会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的,从而增强治疗信心,继续长期治疗。
(2)患者应增强面对疾病的信心,勇敢面对生活,与朋友多多沟通,获得更多地支持。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家属需要保持患者生活环境的整洁。
2、如患者运动受限时,家属应帮助患者活动肢体,防止患者摔倒。
3、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时,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家属需要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呕吐、厌食等日常症状,同时如果患者出现水肿、肢体震颤等情况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需要前往医院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复诊时,患者及家属需要携带病历、以往的检查报告供医生参考,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复查血清铜氧化酶活性、肝功能、24小时尿铜排量等检查,神经症状明显时可能需要复查颅脑CT或MRI。
饮食调理:
本病患者日常应当食用含铜量低的食物,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当食用含铜量低的食物,如精白米面、萝卜、藕、芹菜、小白菜等。牛奶不仅含铜量低,长期饮用有轻度排铜之效。
2、日常做到三餐定时,营养均衡,可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营养剂,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3、饮食宜清淡,防止加剧患者呕吐、厌食的症状。
饮食禁忌:
1、尽量不要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肥猪肉、动物内脏(猪肝、牛肝)、小牛肉等肉类,蟹、虾、乌贼、章鱼、贝介类等鱼贝类,黄豆、青豆、黑豆、扁豆、熟荤豆等豆类,花生、芝麻、胡桃等坚果类,蘑菇、牡蛎、蜈蚣,等含铜量也高。
2、患者可出现厌食的情况,所以需要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肥肉,以及重油重盐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为遗传病,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不要近亲结婚。
2、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