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胆囊炎疾病别名: 儿童急性胆囊炎疾病概述: 小儿急性胆囊炎又称为儿童急性胆囊炎,...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胆囊炎
疾病别名: 儿童急性胆囊炎
疾病概述:
小儿急性胆囊炎又称为儿童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和(或)细菌性炎症,可与胆石症合并存在。本病好发年龄为8~12岁。患者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常伴有呕吐、发热、寒战。通常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预后通常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肝胆外科
发病部位: 胆囊
常见症状: 右上腹剧痛或绞痛、恶心、呕吐、发热、寒战、黄疸
主要病因: 胆囊管梗阻引起胆汁淤滞和细菌侵袭
检查项目: 血常规、胆汁和血液培养、血生化检查、B超、CT、MRI、放射性核素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不断加重,引起胆囊穿孔、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建议积极就医诊治,以避免不良情况发生。
临床分类:
小儿急性胆囊炎根据病因可分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两类。
1、小儿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较少见,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小儿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其病因较多,胆囊管过长、扭曲,胆囊被蛔虫、黏液、胆囊带蒂息肉等阻塞,或胆道系统功能失调,胆囊管痉挛或梗阻等,均可导致小儿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但是国内农村地区胆道蛔虫症,及其所致的胆道感染呈减少趋势。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准确、权威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小儿急性胆囊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好发年龄为8~12岁。
病因-总述:
小儿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主要是胆囊管梗阻以及细菌感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囊管梗阻,引起胆汁淤滞,进而出现细菌感染,造成小儿急性胆囊炎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胆囊管梗阻
结石、寄生虫、先天性狭窄、先天性胆总管畸形等会引起胆管梗阻,导致大量胆汁淤积于胆囊内,部分水分被囊壁吸收,胆汁浓缩,胆盐浓度增加,刺激胆囊黏膜,引起胆囊的化学性炎症;同时磷脂酶作用于胆汁内的卵磷脂,产生溶血卵磷脂,也可以引起化学性炎症。
2、细菌感染
是儿童急性胆囊炎的重要病因,致病菌多为肠源性细菌,而且胆汁淤积会有利于细菌繁殖。
(1)常见致病菌
①革兰阴性细菌:约占2/3,多为大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
②革兰阳性细菌:多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③其他细菌:部分患儿可能会合并厌氧菌感染的混合感染。
(2)细菌侵入途径
①由十二指肠经胆总管上行侵入,最常见的有蛔虫钻入胆管时携带细菌进入。
②经门静脉血进入肝脏和胆囊,主要见于危重症时肠道菌群移位。
③经淋巴管进入肝脏及胆囊。
④经动脉血进入胆囊动脉至胆囊,少见。
病因-危险因素:
1、胰液反流、胆汁成分改变、胆囊供血不足、创伤、精神因素等影响胆囊功能,可能会增加急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
2、肥胖可能会提高急性胆囊炎发生的几率。
3、免疫抑制的患儿可能会发生机会性微生物感染,从而导致急性胆囊炎。
症状-总述:
小儿急性胆囊炎的起病多与饱食、进食油膩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常突然发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恶心、呕吐等,可伴高热、寒战,少数患儿还可出现黄疸。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主要为上腹痛,初为阵发性疼痛,后呈持续性胀痛,右上腹明显;若出现胆囊管梗阻,呈阵发性绞痛。大龄儿童可述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
2、恶心、呕吐
多因结石或蛔虫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扩张所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3、黄疸
系炎症和水肿、膨胀的胆囊直接压迫胆管或并发胆管炎、胰腺炎所致。
症状-并发症:
小儿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急性胰腺炎、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等。患儿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症状-伴随症状:
患儿常伴有高热、寒战,症状严重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
1、轻型病例常有畏寒和低热。
2、重型病例可有寒战和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并可出现谵妄,甚至休克、昏迷。
就医-急诊指征:
1、上腹部持续性剧痛伴寒战、高热。
2、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上腹部阵发性疼痛。
2、恶心、呕吐。
3、黄疸。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病情较重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若患者病情较轻,可到小儿科或者肝胆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有哪些不适?
2、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情况?
3、孩子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孩子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孩子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孩子需要如何治疗?需要手术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7、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儿童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询问相关情况,并初步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胆汁和血液培养、血生化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及B超、CT、MRI、放射性核素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诊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性。
检查-体格检查:
患儿呈急性病容,腹式呼吸减弱,右上腹明显压痛,Murphy征阳性,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伴有触痛。合并腹膜炎可出现右上腹腹肌紧张,或者全腹压痛和腹肌紧张。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CRP升高(≥30mg/L)。
2、胆汁和血液培养
可帮助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对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均有一定意义。
3、血生化检查
一般血清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或轻度升高,肝酶轻度升高,可有血清淀粉酶轻微升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
可见胆囊明显增大,胆囊壁水肿增厚呈“双边征”,胆囊腔内有絮状物或胆泥样沉积,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积液。此外,B超检查的Murphy征阳性具有诊断意义。
2、CT
检查显示胆囊周围液体聚集、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
3、MRI(核磁共振)
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脂肪组织出现条索状高信号。
4、放射性核素检查
对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具有诊断价值,但儿童应用较少。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上腹或右上腹疼痛及右上腹压痛的病史及体征,结合发热、CRP升高、白细胞升高,以及影像学检查(超声、CT、MBI)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积液等表现,即可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症等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小儿急性胆囊炎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轻度
胆囊炎症较轻,未达到中、重度评估标准。
2、中度
符合以下1~4项评估标准中任意一项,即为中度胆囊炎。
(1)白细胞>18×109/L。
(2)右上腹可触及包块。
(3)发病持续时间>72h。
(4)局部炎症严重: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周围脓肿,胆源性腹膜炎,肝脓肿。
3、重度
符合以下1~6项评估标准中任意一项,即为重度胆囊炎。
(1)低血压,需要使用多巴胺>5μg/(kg·min)维持,或需要使用多巴酚丁胺。
(2)意识障碍。
(3)氧合指数<300mmHg(1mmHg=0.133kPa)。
(4)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1.5。
(5)少尿(尿量<17ml/h),血肌酐>20mg/L。
(6)血小板<10×109/L。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
小儿急性胰腺炎少见。部分患儿有外伤或肠蛔虫症史。临床表现为上腹或上腹部偏左持续性疼痛,亦有高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胰腺区域有明显压痛。白细胞可高达20×109/L以上。血、尿淀粉酶含量增高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2、急性阑尾炎
小儿的盲肠位置相对较高,部分阑尾伸向右上腹部。高位阑尾炎时,可表现为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易与急性胆囊炎相混淆。除临床表现外,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3、胆道蛔虫症
常有吐虫或便虫史,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剧痛,腹部体征轻微,且在疼痛缓解期,患儿无任何不适感。胆囊炎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并有高热、黄疸等表现。
4、其他
有时还需与肝脓肿、右下肺炎、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带状疱疹早期等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主要措施有解痉、止痛、利胆、抗感染治疗和维持体液平衡;但若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也可酌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禁食、补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代谢失衡。
2、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若遇病情加重,及时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
通常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急性胆囊炎抗菌治疗3~5天后,若急性感染症状、体征消失,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正常,则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停药。
(1)轻度急性胆囊炎常为单一的肠道致病菌感染,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首选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2)中重度急性胆囊炎可使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第三代及第四代头孢菌素。
2、解痉止痛药物
可遵医嘱适当使用阿托品进行解痉治疗;止痛治疗可适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能会逆转胆囊炎症和胆囊收缩功能的失调。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托品
治疗-手术治疗:
若出现体温持续不降、腹痛加重或患儿一般情况不改善或恶化,应立即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1)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
(2)单纯性胆囊炎经非手术治疗病情恶化者。
(3)有并发症出现。
(4)急性腹膜炎,高度怀疑胆囊病变,经非手术治疗无好转者。
2、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可根据患儿一般情况及局部情况决定。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要适用于合并有胆囊结石的单纯性胆囊炎或反复发作的非结石性单纯性胆囊炎。该方式患儿痛苦小,恢复快。
(2)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主要适用于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病变局限并且患儿一般情况较差时。引流通畅后,病情会很快得到改善。对婴幼儿,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3)胆囊切除术:主要适用于胆囊周围水肿和粘连的患者,当胆囊切除难以进行时,应及时改行简单有效的胆囊造瘘术;胆囊穿孔合并有胆汁性腹膜炎者应行胆囊造瘘和腹腔引流术;伴有胆总管梗阻炎症或穿孔时则需行胆总管引流,同时行腹腔引流。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部分可获得治愈,预后一般良好;但若出现多种并发症,则可能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引起腹痛、呕吐等多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若疾病持续发展,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治愈性: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多数可治愈。
日常-总述:
小儿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需短时间内禁食,卧床休息,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规律作息,保持卫生,病情好转后适当锻炼。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者调整药物剂量。若出现心悸、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2、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室内应维持一定的湿度。
3、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
4、病情恢复后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腹部彩超或CT。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需卧床休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舒适的卧位。
2、术后短时间内禁食,病情稳定后遵医嘱进流食,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不要挤压、弯折引流管。若引流管内的液体出现性、质、量的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要定时定量。
2、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可以促进胆囊定时排出胆汁和调整胆汁中的胆固醇比例。
3、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谷物、豆类和奶制品,保持充足的营养。
饮食禁忌:
1、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尽量避免暴饮暴食。
3、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
预防措施:
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急性胆囊炎的发生: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平衡膳食,改变饮食习惯,低脂肪含量的饮食,少吃烧烤类肉食,多吃含纤维素成分的食物,注意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
2、防治营养缺乏性疾病
适量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防治营养缺乏性疾病,增强体质。
3、橙子可防胆囊炎
多吃水果,特别是多食用橙子,可以预防和减少胆囊炎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积极防治肠道寄生虫症和胃、肠道炎性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