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胰腺炎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pancreatitis in childre...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胰腺炎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pancreatitis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in children)是发生于儿童时期的胰腺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因素较多,与感染、消化系统发育畸形、药物等有关。临床上可分为水肿型胰腺炎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大多数患儿表现为急性发作的、持续性的腹上区疼痛,常向背部放射。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胰腺
常见症状: 发热、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血便
主要病因: 外伤、胆道疾病、感染、遗传、特发性
检查项目: 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脂肪酶及电解质测定、超声影像学检查、CT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
重要提醒: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情严重,患儿可因休克而导致死亡。
相关中医疾病: 腹痛
临床分类:
根据胰腺的病理变化可分为两型:
1、水肿型胰腺炎
胰腺部分或全部充血水肿体积增大,血液及尿中淀粉酶增高,临床以此型多见,约占85%~95%。
2、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胰腺出血坏死,大量胰液流到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作用于脂肪组织,造成广泛脂肪坏死,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摄取血中钙质形成灰白色钙化灶,并导致血钙显著降低而出现手足抽搐。部分严重病例胰岛大量破坏,可影响糖代谢。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发生于小儿,常见于存在先天性胰胆管畸形或有全身性疾病者。
病因-总述:
小儿急性胰腺炎发病因素较多,与成人不同,成人最常见病因以胆道疾病(如胆结石、炎症所致梗阻、肿瘤等)以及饮食因素为主,小儿则多与感染、先天发育畸形、药物、手术及外伤以及全身性疾病有关,但本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
引起儿童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为各种感染,往往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HIV病毒等病毒感染以及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各种败血症均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还需注意的是寄生虫感染,如胆道蛔虫也可引起。
2、先天发育畸形
上消化道疾患或胆胰交界部位畸形,胆汁反流入胰腺,引起胰腺炎。
3、药物诱发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吗啡以及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应用门冬酰胺酶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4、手术及外伤
腹部外伤是儿童胰腺炎的常见病因,儿童胃、胆道及脾相关手术术后亦有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可能。
5、并发于全身性系统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毒症、过度饥饿后重新进食均可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症状-总述:
小儿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急性发作的、持续性的上腹部疼痛,可伴有不同程度发热。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及休克,患者可因肠麻痹而导致腹胀,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上腹部疼痛
大多数患儿可表现为急性发作的、持续性的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进食可使腹痛加重。少数无腹痛。
2、发热
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发热。
3、脱水、休克
严重病例呈急性重病容,可有脱水及早期出现休克症状。
4、腹胀
患者可因肠麻痹而导致腹胀,患儿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5、黄疸
胰腺头部水肿压迫胆总管末端可出现黄疸,但一般罕见。
6、皮肤颜异常
少数病儿的脐部或腰部皮肤呈青紫色,系皮下脂肪被外溢胰液分解,毛细血管出血所致。
症状-并发症:
1、局部并发症
(1)胰腺脓肿:一般在起病后2~3周,因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继发细菌感染而形成脓肿,此时患者高热不退,持续腹痛,上腹可扪及包块。
(2)假性囊肿:多在病后3~4周形成,系胰腺组织经胰酶消化坏死后液化,或脓肿内容物与胰管相通排出所致,多位于胰腺体尾部,囊壁为坏死、肉芽及纤维组织而无上皮覆盖。囊壁破裂或有裂隙,是产生胰源性腹水的主要原因。
(3)门脉高压:少数可因胰腺纤维化或假性囊肿挤压脾静脉形成血栓,而出现节段性门静脉高压等症状。
2、全身并发症
急性出血坏死型除胰组织局部出血、坏死外,还可造成多脏器功能障碍,如肾功衰竭、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败血症、肺炎、糖尿病、血栓性静脉炎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死亡率极高。
症状-伴随症状:
上腹痛时可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剧烈上腹痛。
2、严重的恶心呕吐。
3、吐血。
4、神志模糊。
5、小儿反应淡漠。
出现以上情况应积极拨打电话急救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持续性腹部不适;
2、腹痛、恶心、呕吐;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上述急诊指征宜前往急诊科处理,病情稳定者可前往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何时出现的症状?
2、症状出现时在做什么?
3、症状有无进行性加重?
4、是否出现过腹部外伤?
5、近期有无使用什么药物?
6、是否接受过其他治疗?
7、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种情况严重么?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应该做什么检查?
4、应该吃什么药?
5、需要进行手术么?
6、手术治愈之后会有后遗症么?
7、会对孩子今后造成什么影响么?
检查-预计检查:
小儿急性胰腺炎体征多不典型,医生一般需对患者行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脂肪酶及电解质测定了解患者生化指标进而判断病情。影像学检查也是本病的常见检查手段,对胰腺有否水肿、坏死及坏死的范围、大小具有诊断价值,对于手术治疗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尿淀粉酶测定
(1)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升高,早期达正常的3~5倍以上。血淀粉酶在发病后2~6h开始升高,12~24h达高峰,轻型24~72h可恢复正常,一般不超过3~5d。如持续增高超过1周,常提示存在胰管阻塞或胰腺假性囊肿形成。为区分唾液腺疾病所导致的淀粉酶增高,可检测同工酶,胰腺淀粉酶(P型),唾液腺淀粉酶(S型)。
(2)尿淀粉酶升高较慢,一般于12~24h开始升高,但可持续达1~2周。
(3)需注意的是,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等均可使血淀粉酶轻度升高,尿淀粉酶则受肾功和尿浓度影响,可测定尿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血肌酐/尿肌酐×100%,正常比值为1%~4%,>6%提示为急性胰腺炎。
2、血清脂肪酶及电解质测定
血清脂肪酶在发病24h后开始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可作为晚期病人的诊断方法。急性胰腺炎病人常发生低血钙,如血钙<1.87mmol/L可致手足抽搐。
检查-其他检查:
1、超声影像学检查
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时可见胰腺轻度弥漫増大,胰腺呈均匀低回声。出血坏死型可见胰腺重度肿大,边缘模糊不清,呈不规则回声和混合回声。假性囊肿时超声可见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
2、CT检查
对判断胰腺有否坏死及坏死的范围、大小具有诊断价值。水肿型胰腺炎时CT显示胰腺呈弥漫性肿大。出血时局部呈高密度,坏死时可出现低密度区。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
MRCP也可显示CT所提示的信息,其对原发或手术创伤等造成的胰胆管解剖异常及胰胆管梗阻等疾病的诊断价值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相似。如MRCP正常,可不必进行ERCP和胰胆管造影等有创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在除外其他急腹症时可以进行诊断。诊断时应注意与胆道蛔虫症、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如下:
1、急性腹痛发作伴有上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
2、血、尿或腹水中淀粉酶增高。
3、影像学检査或病理见到胰腺炎症、坏死、出血改变。
4、除外其他急腹症。
诊断-鉴别诊断:
临床应做鉴别的疾病有儿童有胆道蛔虫症、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等。通过进行血尿淀粉酶、腹部B超或CT等检查可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急性胰腺炎患者在确诊后应立即行禁食,重症者需胃肠减压,稳定病情后通过内科药物方式进行治疗。急性胰腺炎大部分不需要手术治疗,仅伴有胰腺坏死、化脓者需手术,以引流清创为主。
治疗-一般治疗:
1、胰腺炎患儿均应禁食、重症者需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并有助于减轻呕吐、腹胀等症状。
2、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在合适的时机给予患儿肠内营养或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途径包括有空肠置管、经胃造口或空肠造口置管以及手术空肠造口置管空肠喂养,其中鼻空肠置管为首选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1、H2受体拮抗剂
可抑制、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少胰液分泌并有助于减轻呕吐、腹胀等症状。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2、生长抑素
主要有8肽的奥曲肽及14肽的生长抑素,其主要作用为抑制胰腺外分泌,阻止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毛细血管渗漏以及保护胰腺细胞。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一般无需给予生长抑素。
3、镇痛解痉药
常用药物为阿托品。吗啡因可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为禁忌。
4、抗感染药
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者或坏死胰腺组织有继发感染者,应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兼顾抗厌氧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曲肽、生长抑素、阿托品
治疗-手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大部分不需要手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伴有胰腺坏死、化脓者需手术,以引流清创为主。部分病例可采用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手段治疗。
手术适应证如下:
1、诊断为胰腺炎,经内科治疗,症状及体征进一步恶化,出现并发症者。
2、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处于急性状态,需外科手术解除梗阻。
3、考虑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程呈进行性加重,短时间治疗无缓解。
4、假性囊肿形成者待病情缓解后可行引流术。
5、不能除外其他急腹症需探查者。
治疗-其他治疗: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行连续性血液净化可以非选择性清除多种促炎因子,可清除血浆中存在的可溶性炎症介质,并能迅速降低血胰酶水平,减轻胰液对组织器官的直接化学损伤,从而减少对组织器官的损害。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为2~4周,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预后与其治疗时机与疾病类型相关,多数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儿早期经积极治疗可较快康复,一般不遗留其他后遗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症状急、病情危重,患者死亡率较高,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小儿急性胰腺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病情可能迅速进展,导致患者出现呕吐、剧烈腹痛,后期可出现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可迅速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可以治愈。
日常-总述:
小儿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小儿急性胰腺炎患者一般年龄较小,可因疾病痛苦造成恐惧心理,家属应当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陪护,避免患儿遗留心理问题。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生活环境安静、整洁,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经常通风换气。
2、防寒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
3、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4、保持大便通畅,恢复期间避免用力排便。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注意保持伤口周围情节,遵医嘱定期进行换药、按时拆线。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恢复期宜食用易消化清淡饮食。
2、宜吃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蛋、牛奶等。
3、宜多吃粗纤维食物,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忌食燥热、肥腻、煎炒等助热助湿的食物,忌食发物。
3、减少咖啡、浓茶等的引用。
4、低盐饮食,减少食盐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腌制食物。
5、尽可能避免食用脂肪含量高、淀粉含量高的食物。
预防措施:
通过部分生活方式的调整和一些注意事项可帮助减少孩子出现小儿急性胰腺炎的风险:
1、 完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儿可能出现的畸形。
2、 注意儿童的保护,避免外伤。
3、 注意儿童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4、 有全身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