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疾病别名: 小儿室速、小儿室动过速疾病概述: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小儿...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
疾病别名: 小儿室速、小儿室动过速
疾病概述: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小儿室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个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其临床表现类似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发展为室颤,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检查项目: 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电解质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重要提醒: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展成心室颤动、猝死,同时有心脏病存在者病死率可达50%以上,所以必须及时诊断,予以适当处理。
临床分类:
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NSVT是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min,在30s内自行终止。
2、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
是指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30s,或虽然<30s,但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不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指的是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发生在QT间期延长患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常围绕心电图等电位线扭转,被称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TdP常与药物和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延迟复极密切相关。因此,发生TdP时应积极寻找并纠正相关诱因。
4、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搏骤停的常见形式。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较少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常见于心肌有病变的患儿。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心内手术的开展及诊断技术改善,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不少病例的病因不易确定。目前发现,本病可能与器质性心脏疾病、医源性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器质性心脏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2、医源性因素
如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低温麻醉等。
3、遗传因素
部分伴有室速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先天性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均由编码心肌细胞各主要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突变引起。
4、其他
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病因-危险因素:
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及酸中毒常常为室速的诱因。
症状-总述: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但症状比较严重。发作短暂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较轻,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者则可发生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症状-典型症状:
1、小儿可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等。
2、年长儿可主诉心悸、心前区疼痛、咽喉部有梗塞感,严重病例可有晕厥、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并发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室颤、阿-斯综合征、心脏扩大、抽搐等,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一般首诊科室为心血管内科或心脏外科。
3、若患者为新生儿,可到新生儿科就诊;若为儿童则可到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着便于穿脱的衣服,方便检查。
3、可能会进行有特殊要求的检查,应提前咨询医生,做好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异常表现)?
2、出现这些情况多久了?
3、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原因会导致症状的发作、加重或减轻?
4、孩子是否进行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是否有心脏方面的疾病?
5、孩子最近是否还有其他不适?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治疗效果如何?
6、亲属中是否有人存在心脏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是什么原因可能导致了我的症状?
3、现在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5、手术治疗有什么风险呢?手术的效果如何?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孩子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8、治愈后会不会影响之后的生活呢?
9、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10、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情况。之后可能还会建议患儿进行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电解质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以帮助诊断、明确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1、心脏听诊
医生使用听诊器在患儿心脏听诊区域依次听诊,以了解有无心音改变及心脏杂音等。医生可发现本病患儿有心率增快,常在150次/min以上,节律整齐,心音可有强弱不等现象。
2、其他
医生会密切观察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患儿的一般状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等,可帮助诊断。
2、电解质检测
看患儿是否有低钾、低钙、低镁等,对于判断病因和调整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其他
包括pH值、血沉、抗“O”、免疫功能等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无创伤性检查技术,是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手段。
2、动态心电图
能够了解室速的发作频度、发作持续时间与室速的心电图图形。用于发作频率低,常规心电图无法捕捉到病情的患儿。
3、其他
某些患儿为明确病因,还需选择性进行运动试验、电生理检查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UCG)可发现二尖瓣脱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心脏肿瘤等,以帮助明确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特征,但有时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传导的鉴别比较困难,必须综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特点、对治疗措施的反应等仔细加以区别。
诊断-诊断依据: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为:
1、心室率常在150~250次/分钟之间。QRS波宽大畸形,时限增宽。
2、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相反。P波与QRS波之间无固定关系。
3、Q-T间期多正常,可伴有Q-T间期延长,多见于多形性室速。
4、心房率较心室率缓慢,有时可见到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
诊断-鉴别诊断:
1、室上速伴束支传导阻滞
任何机制所致的室上速均可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心动过速时的QRS波与窦性心律时相同,则可确诊为室上速。
2、室上速伴差异性传导
无论室上速的机制如何,只要心动周期短于束支的不应期都可发生这种情况,差异性传导常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或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3、预激综合征中的房室结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这种心动过速时QRS波表现为宽大畸形且具有很长的固定顿挫切迹。注意观察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如果为显性预激的图形,且与心动过速时相应导联的QRS波图形相似,有助于诊断。
4、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
极少见于儿童。QRS波节律不规整但心电轴恒定(与多形性室速不同),窦性心律时表现显性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可以出现晕厥,因此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是重要的。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小儿室性心动过速,首先需要尽可能明确病因,然后确定治疗方案。目前多使用药物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若用药无效则可考虑行电学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药物治疗:
1、药物可选用利多卡因。此药能控制心动过速,但作用时间很短,剂量过大能引起惊厥、传导阻滞等毒性反应。
2、预防复发可用口服普罗帕酮、胺碘酮、索他洛尔等。
3、对多型性室速伴QT间期延长者,如为先天性因素,则首选β受体阻滞剂,禁忌Ⅰa、Ⅰc及Ⅲ类药物和异丙基肾上腺素。而后天性因素所致者,可选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必要时可试用利多卡因。
治疗-相关药品:
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索他洛尔、异丙基肾上腺素
治疗-手术治疗:
对反复发作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尤其对于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心搏骤停或晕厥等病史的患儿,可置入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预防猝死。对特发性室速可行射频消融术。
治疗-其他治疗:
伴有血压下降或心力衰竭者首选同步直流电击复律,转复后再用利多卡因维持。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室性心动过速患儿总的预后良好,对于反复发作的特发性室速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后效果好。
预后-危害性: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室颤、阿-斯综合征、抽搐等,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
预后-治愈性:
通常经过及时的治疗,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要保证生活规律,注意休息,限制活动等,家长应注意避免患者情绪过于激动,过度劳累,防止引起严重后果或影响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儿因身体不适可能会哭闹,家属应注意安抚患儿,避免因用力哭闹而加重病情。家属也不用过度焦虑、紧张,可向医生咨询,了解疾病信息及手术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内心的焦虑紧张感。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2、原则上限制活动,以减少耗氧。但可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不劳累为宜,从而提高抵抗力。
3、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流通,平时要经常开窗通风,避免因为不通风胸闷,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4、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5、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以防呼吸道感染。
6、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缓泻剂,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加重心脏负荷。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别影响,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主要通过乳制品、辅食等来保证营养的摄入,通常建议母乳喂养。
(1)乳母宜多食富含糖、蛋白、脂肪和维生素的食物。蛋白类的食物宜选吃新鲜的鱿鱼、青鱼、生鱼、鸡蛋瘦肉、家禽、动物内脏(如肝脏)等;维生素类食物如菠菜、黄豆、西红柿、苹果、柑橙、梨子等;同时,还要多喝汤水,如鱼汤、猪骨汤等等,以补充乳汁的分泌量。
(2)为了保证患者的营养充足,6个月后可逐渐添加辅食。添加辅食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从稀到稠,避免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皮肤过敏等身体不适,可选择浓米汤、糊类食物、蔬菜泥、苹果泥、豆腐、蛋黄等食品。
2、可自主进食的患者
(1)建议给予低脂、低盐、低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2)注意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包括钾、镁等),如香蕉、橙、橘子、枣、山楂、苋菜、玉米须、干蘑菇、马齿苋等。
(3)适量摄取蛋白质。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等。
2、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蛋黄、螃蟹、鱼子等。
3、少吃各种甜食,如巧克力、糖果、含糖糕点等,以免增加患者的消化负担。
饮食-其他注意:
1、对青紫型心脏病患儿须给足够的饮水量,以免脱水而导致血栓形成。
2、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吃奶时往往易气促乏力而停止吮吸,且易呛咳和出汗多,喂奶时可用滴管滴入。
3、喂奶后应拍嗝后轻轻放下,可侧卧位以防止胃食道反流、呕吐等引起窒息。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以下方式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1、积极预防先心病。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者,建议生产前到医院进行基因检测,并在怀孕期间做好产检,以求优生优育。
2、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如各种胃肠疾病、尿毒症、风湿热、川崎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