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心悸疾病英文名称: palpitation疾病别名: 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疾病概...
养生
疾病名称: 心悸
疾病英文名称: palpitation
疾病别名: 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
常见症状: 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主要病因: 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
相关中医疾病: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
病因-基本病因: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1、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4、药食不当
嗜食醇酒厚味、煎炸,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或因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引起心悸。如中药附子、乌头、雄黄、蟾酥、麻黄等,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或补液过快、过多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心悸病人应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等检查。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超声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诊断-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诊断-鉴别诊断: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治疗-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治疗-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
1、心悸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思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注意劳逸结合。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胸痹、痰饮、肺胀、喘病、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