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physiological jaund...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physiological jaundice
疾病别名: 生理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疾病概述: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又称生理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主要由新生儿早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所致,是新生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粪便发黄,本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多可自行消退,但严重者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粪便发黄
主要病因: 胆红素生成多、肝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特点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经皮胆红素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检查、血型测定、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治疗,多可自行消退,但严重者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50%~80%的新生儿、约50%的足月儿和约80%的早产儿。
病因-总述:
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明显不及成人,且胆红素产生多而排泄少,因此,极易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尤其在缺氧、胎粪排出延迟、喂养延迟、呕吐、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情况时,会加重黄疸。
病因-基本病因:
1、胆红素生成多
(1)红细胞破坏多: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但寿命短,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过多的红细胞被迅速破坏。
(2)旁路胆红素来源多。
(3)血红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摄取胆红素能力差: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对胆红素摄取不足。
(2)肝结合胆红素功能差: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胆红素功能差: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易致胆汁淤积。
3、肠-肝循环特点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达肝脏。
病因-危险因素:
1、当母亲是初产妇(第一次分娩的产妇)、高龄产妇(生产时超过35岁)、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孕妇、经历了异常的分娩方式(胎头吸引、产钳助产、臀位助产手术等),那新生儿更容易出现生理性黄疸。
2、新生儿是早产儿(出生时胎龄在28~36周)、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男性(男婴更多见)、母乳喂养、胎粪排出延迟或者使用头孢曲松、水合氯醛、吲哚美辛等药物,则更容易出现生理性黄疸。
症状-总述:
主要症状为皮肤发黄、巩膜(眼球外围的白色部分)发黄、粪便发黄,其黄疸程度轻重不一,症状也不尽相同。对于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出现于出生后2~3天,在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对于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多出现于出生后3~5天,在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症状-典型症状:
轻者仅面颈部发黄;重者可蔓延至躯干、四肢和巩膜,粪便颜色发黄,但尿液颜色不黄。一般无其他症状,但部分患儿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食量减少)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然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经皮胆红素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检查、血型测定、超声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了解患儿的精神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皮肤发黄的程度以及四肢肌张力、吮吸、握持等原始反射的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是否正常,是本病的常规检查项目,有助于筛查新生儿溶血导致的黄疸。
2、尿常规
尿中无胆红素或过多的尿胆原。
3、经皮胆红素检测
使用经皮测胆红素仪,测定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的优点,但受测定部位皮肤厚薄与肤色的影响,仅用来筛查,不作诊断。如果检测结果超过临界值,则需要检测血清总胆红素。
4、血清总胆红素检查
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可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
5、血型测定
检查父母及新生儿的血型,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母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
检查-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肝脏、脾脏、胆道等腹部器官的疾病。超声检查属于无创检查,适合新生儿。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典型症状(如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经皮胆红素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检查、血型测定、超声检查等作出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出现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粪便发黄等典型表现。
2、血清总胆红素检查测得血清胆红素浓度(TSB)<42.7µmol/L(2.5mg/dl),24小时内<102.6µmol/L(6mg/dl),48小时内<153.9µmol/L(9mg/dl),72小时内及以后<220.6µmol/L(l2.9mg/dl)。早产儿24小时内<136.8µmol/L(8mg/dl),48小时内<205.2µmol/L(12mg/dl),72小时内<256.5µmol/L(15mg/dl)。
3、其他检查均未见异常。
诊断-鉴别诊断:
需要与病理性黄疸相鉴别,注意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和演变情况,如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消退晚,持续不退;或按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现;或黄疸持续加重等等,均为病理性黄疸表现。临床伴有异常症状和体征的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应积极查明原因、积极退黄治疗。
治疗-治疗原则: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患儿大多数不需要治疗,保持奶量供应充足即可。但如果检查结果达到了治疗标准或者医生认为会对患儿造成危险时,可能会进行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早期喂奶,供给充足奶量,可剌激肠管蠕动,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肠肝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程度。
治疗-药物治疗:
1、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种有益于肠道健康的菌群,可以帮助身体代谢和排除胆红素。常用药物包括双歧杆菌、复方嗜酸乳杆菌、布拉氏酵母菌等。
2、肝酶诱导剂
可以加速肝脏对胆红素的作用,促进胆红素排出。如苯巴比妥。
治疗-相关药品:
双歧杆菌、复方嗜酸乳杆菌、布拉氏酵母菌、苯巴比妥
治疗-其他治疗:
光照疗法方法简单、容易操作,一般使用冷光源蓝光。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光照,可以把血清里的一些胆红素转化为容易排出的形式,从而排出体内。需要注意照射的时候要保护好宝宝的眼睛和生殖器。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4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治疗,多可自行消退,不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预后-危害性:
部分患儿可能发展成病理性黄疸或胆红素脑病。
预后-自愈性:
大多数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儿通过积极治疗可恢复正常。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
预后-后遗症:
病情严重又未及时治疗者,可能会造成听力受损、智力落后、抽搐等神经系统损害,遗留后遗症。
日常-总述:
出生后需要供给充足奶量,日常需要注意监测患儿的体温及皮肤发黄情况。
日常-病情监测:
1、包裹的衣物要合理,避免患儿体温过高或过低,注意监测患儿的体温。
2、注意观察患儿皮肤发黄情况,当蔓延到手脚心时,就属于重度黄染了,这时候需要立即就医。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促进疾病康复,还可以减少患儿感染的风险。
饮食建议:
宝宝出生后尽早开奶,供给充足奶量。如果母乳不足,可用配方奶混合喂养,但需要注意卫生,配奶前注意手部、奶瓶、奶嘴的消毒。
饮食禁忌:
如果母亲出现感染性发热、乳腺炎等情况,应该避免哺乳。
预防措施:
1、孕妇需要做好孕前体检;注意围生期保健,避免早产;避免使用镇静剂、麻醉药等药物;避免吸烟、酗酒,严禁吸毒。
2、早产儿应该在监护室中观察,等到可以吃奶、体重增加顺利、身体状况稳定了再出院。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