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选择性缄默症疾病英文名称: selective mutism疾病概述: 选择性缄默症(s...
养生
疾病名称: 选择性缄默症
疾病英文名称: selective mutism
疾病概述: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是指具有正常或接近正常言语或语言能力的儿童,在某些特定场合明显由于情绪因素导致言语能力丧失。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本身具有听力、言语障碍,也可能是既往经历过不良的精神刺激等原因所致。患者多在2~4岁起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持续到成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
就诊科室: 小儿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在某些特定场合缄口不言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跟既往经历与个体发育有关
检查项目: 精神检查、精神量表测定
重要提醒: 患儿出现本病后应及时寻医治疗,以免导致孤立、自卑等其他不良情况发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多在2~4岁起病,男女发病频度几乎相等。
2、一些移民的儿童较为常见。
病因-总述:
本病发病病因并不完全清楚,其可能跟患者童年的经历有关,如遭遇父母离异、移民等,也可能跟患者本身的语言发育迟缓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心理与社会因素
受到惊吓,或恐惧,生气的精神因素刺激,或者遭遇创伤、父母离异、搬家迁徙等重大生活环境变故。
2、发育因素
部分患儿语言发育迟缓,或存在特定言语发育异常。
3、素质因素
多数患儿具有较敏感、胆怯、孤僻、依赖的个性特征。
症状-总述:
患者主要表现为在特定的场合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但在另外一些场合下可以正常讲话。患者还常可伴有社交焦虑、退缩等人格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表现在特定场合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会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幼儿园或对陌生的人。
2、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部分患儿保持缄默时可用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3、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直到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同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不一,部分患儿拒绝上学。
症状-并发症:
本病一般无并发症发生。
症状-伴随症状:
缄默症通常伴有显著的人格特点如社交焦虑、紧张、退缩、敏感或抗拒。
就医-门诊指征:
患者在一些需要与人交流的场合而不能说话,进而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这种情况应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如出现上述紧急情况,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如症状较轻,则可前往下列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有哪些表现?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具体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闭口不言,什么情况下能正常交流?
4、闭口不言的时候会通过手势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吗?
5、发病前是什么样的性格?
6、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7、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在发病前有受到什么刺激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种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换个环境会好吗?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来判断患者的听力是否正常,之后为明确诊断可能会要求进行精神检查、精神科评定量表测定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可简单测试患者的听力是否正常。
检查-其他检查:
1、精神检查
为精神科特有的专科检查,指医生通过观察、倾听、询问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心理状态等。
2、精神科评定量表测定
如韦氏智力测验、耶鲁抽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在一些场合可以正常与人交流,而在一些特定场合却从不开口的典型特征来诊断。患者的特征性表现应为持续性发生,而不是一过性的表现。
诊断-诊断依据:
诊断的先决条件有:
1、语言理解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2、有足以应付社会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
3、有确凿证据表明,患儿在某些场合可正常或几乎正常地讲话。
然而,确有少数选择性缄默症患儿有某种说话延迟或发音缺陷的历史。如果患儿具备足以进行有效交流的语言能力,但在不同社交场合语言运用相差悬殊,以致在某些场合说话流利而在另一些场合则缄默或几乎缄默不语,那么说话延迟或发音缺陷的存在并不妨碍诊断的确立。患儿也应存在在一些社交场合不能而在另一些场合则能讲话的充分证据。不能讲话的表现应持续一段时期,而且患儿在哪些场合能讲话,哪些场合不能讲话是固定的和可以预测的,
诊断-鉴别诊断:
1、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临床表现可以出现言语交流障碍、拒绝讲话,因此选择性缄默症易误诊为孤独症。但孤独症拒绝讲话无场景和对象上的选择性特点;其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本身存在障碍。内在语言与躯体语言也异常;有时在拒绝讲话时可有自发性言语,且还存在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的刻板等表现。可与选择性缄默症相鉴别。
2、分离性焦虑
许多正常儿童3~4岁时在家说话很流利;当进入幼儿园或其他新环境中与陌生人接触时可出现短暂性的缄默,表现为说话很少或不说话或低声耳语,随着对环境的熟悉而逐渐有了言语交流。而选择性缄默儿童不能自发地放弃这种缄默行为,持续保持达几年之久。异常的分离性焦虑,儿童与父母分离时可出现缄默。但表现出明显的情绪焦虑不安从而避免分离与独处。
3、学校恐怖症
患儿主要表现为主观上不愿上学,并非突出表现为拒绝讲话;而且拒绝讲话对场景选择性不明显。
4、抑郁障碍
儿童抑郁障碍也可出现沉默寡言甚至不语,但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其表现的缄默情形无明确的对象选择性或场景选择性。故可与选择性缄默症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时应消除引起患儿发病的相关精神因素,且对病儿的缄默表现不要过分注意,避免逼迫他们讲话而造成情绪紧张。针对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生活环境,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和锻炼,也可给予适当的抗焦虑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心理和行为治疗效果不好时,常合并使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等。
治疗-相关药品:
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以缓解患儿的内心冲突为主要目的,强调个体化治疗,具体方法有心理暗示治疗、心理辅导、精神分析及认知治疗等。
2、行为治疗
(1)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研究证实行为治疗有显著疗效,可以帮助患儿调节情绪,克服急躁和焦虑,纠正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
(2)常用的方法有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脱敏法、录像自我模型法、认知行为治疗等。
3、家庭治疗
包括家庭教育和家庭游戏。
(1)家庭教育:目的是改善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加强家长对选择性缄默的认识,给患儿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关系,减少粗暴的呵斥,增加善意的鼓励。
(2)家庭游戏:邀请患儿的朋友、同学和老师来家中做客,同患儿一起做游戏,让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来客由熟悉到陌生,由少到多,最终,患儿在学校接触到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而忽略学校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4、环境改善与支持治疗
(1)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鼓励患儿讲话,不取笑其言语障碍,不恐吓捉弄等。
(2)在学校组成以老师和部分同学为主的帮助小组,告诉他们配合医师治疗的重要性,了解患儿情况及治疗特点,多与患儿交流,不强求患儿言语应答,鼓励患儿各种形式的回应。在课堂上是最初鼓励患儿参与集体回答,回答人数逐渐减少;鼓励患儿单独和老师交流,提前准备要回答问题,然后小范围内由患儿单独回答,老师或同学们用言语诱导、提示、配合患儿回答问题,逐渐将范围扩大。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该症只要治疗及时,一般数月、数年后可恢复正常言语及社交功能,预后较好。部分病例发展为慢性过程,持续到青少年时期,极少数可持续到成年。有人格缺陷家族史的患儿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可影响患儿正常的人际交流,可能会导致患儿自卑、自闭。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多可使患儿能正常与人交流。
日常-总述:
日常家属应多照顾患者的情绪,不要逼迫患者,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同时使患者感受到爱与呵护。
日常-心理护理:
家属应适当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但不要给患者施加压力去使他们说话,可给予适当的鼓励与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关心与爱护。
日常-生活管理:
1、教导患儿在恐惧说话时用手势或书写等方式来表达自己。
2、避免在公开场合对孩子的讲话进步进行表演,以免引起尴尬,等到独自与患者在一起时,再考虑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奖励。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并无特殊影响。
饮食建议:
日常家属应多照顾患者的情绪,不要逼迫患者,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同时使患者感受到爱与呵护。
饮食禁忌: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措施:
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