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疾病英文名称: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
养生
疾病名称: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疾病英文名称: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
疾病别名: Dawson病、亚急性硬化性白质脑炎、亚急性包涵体脑炎
疾病概述: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是指变异的麻疹病毒(SSPE病毒)持续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的脑炎,因大脑灰质和白质均受累,故称为全脑炎。疾病早期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以智力和情绪改变为主,不易确诊,不久后病情呈渐进性加重,出现特征性肌痉挛,抽搐等,直至昏迷,呈植物状态。本病确诊需做脑组织活检,目前无临床特效药,预后差,死亡率极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神经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智力下降、健忘、淡漠、性格改变、运动障碍、多汗、高热
主要病因: 由麻疹缺陷病毒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特异性抗原检查、脑电图检查、头颅CT扫描、头颅MRI、脑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继发于麻疹患者,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预后差,病死率高,若幼时患过麻疹, 近期出现智力减退, 行为性格改变者, 要高度重视,及早就医行相关检查,避免疾病的发展。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发病率约为(5~10)/100万儿童。据2017年侯存军等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麻疹患者中约(4~11)/100000后期会发展成SSPE,1岁以下SSPE发病率为18/100000,5岁后为1.1/100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多于女,50%以上病例在2岁前曾有麻疹病毒感染史。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农村多于城市。
病因-总述: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由缺陷的麻疹病毒持续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由于该病常继发于麻疹病毒,因此病毒由急性感染转变为慢性持续性感染是本病发病的关键。
病因-基本病因:
SSPE病毒是麻疹病毒的变异体,变异导致了病毒结构蛋白表达缺陷,从而可以持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有麻疹病毒感染机体时,可一过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但是否发生SSPE有赖于机体免疫,人认为发展为SSPE的患者存在先天性对SSPE病毒免疫缺陷。SSPE病毒在细胞内可以存活数年,但病毒最终会激活炎症反应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引起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症状-总述:
SSPE发病隐匿,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病情持续进展,发病后多在1-2年内死亡。典型的SSPE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分为4期,但是常有很大的临床异质性,很难严格分开。
症状-典型症状:
1、第1期
主要表现为高级神经功能衰退,如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淡漠、懒散、少语、不合群、孤解、易激惹、幻觉)及人格改变。
2、第2期
高级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并逐渐出现肌阵挛、癫痫、锥体外系损害症状(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运动障碍、震颤等),常持续3~12个月。
3、第3期
出现去大脑、去皮层强直或者角弓反张(身体仰曲如弓状),伴自主神经损害(多汗、高热、呼吸不规律等),还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但此期肌阵挛逐渐减少,持续约1~4个月。
4、第4期
表现为全部皮质功能丧失,皮质下功能尚保留,呈植物状态,最后因循环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此期可持续数年。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具体并发症见典型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患者出现持续的抽搐、癫痫、角弓反张。
2、患者出现昏迷,提示病情迅速进展。
3、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提示患者可能合并感染或出现器官衰竭。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本身有麻疹感染病史,无明显原因出现性格、行为的改变,包括嗜睡、反应迟钝、淡漠少语、情绪异常。
2、近期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成绩突然下降等。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初始病情较轻,表现为性格、行为和人格的改变或发肌阵挛等症状的患儿可到小儿科就诊,成人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就诊当天可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患者发现症状多久了?
2、目前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描述?
3、症状在何种情况下症状可以缓解?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
4、是否有麻疹感染病史,多大年纪感染的?
5、有注射过麻疹疫苗吗?
6、有得过什么其他感染病吗,例如风疹等?
7、本次就诊之前是否进行过治疗?用了何种药物、何种方法?是否有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有得治吗,能医好吗?
3、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有什么特效药吗?
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危害有哪些?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吗?
5、这个病的生存期有多长?
6、如何能预防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发生?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智力下降、健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在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儿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脑脊液检查、特异性抗原检查、脑电图检查、头颅CT扫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脑组织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本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发育、营养、面容、表情和意识等,并进行运动系统的检查,检查患者肌肉松弛、关节运动范围增大、舞蹈症等肌张力减弱表现。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共济失调,如指鼻动作不能平稳准确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辅助诊断麻疹病毒是否侵犯脑组织。患者取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背部要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通过腰椎、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穿刺抽取脑脊液并进行压力测定。可见患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白细胞数正常或略增加,糖水平正常,蛋白定量正常或略增高,但免疫球蛋白总数升高。
2、血清麻疹特异性抗原检查
患者血清麻疹抗体IgG滴度比值升高,而且有特异性抗麻疹IgM的持续存在,有助于诊断本病。
检查-病理检查: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往往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选择开颅或立体定向的脑组织活检方法取部分脑组织,光镜下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检查-其他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一项无痛、无创伤性的检查技术。SSPE患者的脑电图在不同时期各有特点,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医生可能会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以辅助诊断、判断分期。
检查-影像学检查:
本疾病早期CT和MRI可无阳性发现。随着病程进展,颅脑CT和MRI均可见脑组织病理学改变,MRI效果优于CT。
1、颅脑CT检查
多提示脑皮质萎缩,脑组织局灶性或多发性低密度病变,脑室扩大。CT检查时可能需要注射对比剂,若有对比剂过敏的情况需告诉医生。检查完应当多喝水加强排泄,促进体内残留对比剂排出体外。
2、颅脑MRI检查
MRI能根据脑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判断疾病的分期,并能够对脑萎缩和灰白质损害进行评估。进入MRI检查室时,严禁携带任何铁磁性物体。
诊断-诊断原则: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根据患者发病年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和CT、MRI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靠脑组织病理学检查。诊疗过程中还需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本病是一种罕见的亚急性脱髓鞘疾病,其病原体多为乳头多瘤空泡病毒(papovavirus),主要见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以人格改变和智能减退起病,伴有偏瘫、共济失调、感觉异常、视野缺损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临床可通过患者脑脊液检查、血清中麻疹病毒IgG抗体滴度水平及CT、MRI影像学检查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进行鉴别。
2、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本病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罕见疾病,多在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疾病的临床表现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类似,以行为改变、认知障碍和痴呆为首发症状,共济失调明显,癫痫和肌阵挛症状不明显。通过脑脊液检查和脑电图检查可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预后差,死亡率高,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目的为改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病情进展和防止并发症。常用药物有抗癫痫药物、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转移因子等。
治疗-对症治疗:
1、抗癫痫药
首选丙戊酸,常用剂型有胶囊剂、片剂、糖浆剂等,对于肝病或明显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禁用本药,可选择口服或注射氯硝西泮,控制肌阵挛。
2、预防感染
又名人免疫球蛋白,为肌内注射药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感染及恶病质等不良预后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治疗-药物治疗:
干扰素和转移因子:常用脑室内注射α-干扰素(α-IFN),同时联合异丙肌苷和三氮唑核苷,进行抗病毒治疗,为增强疗效后两者可进行鞘内给药,对缓解轻症者疗效尚可,而对全脑被累及者基本无效。
治疗-相关药品:
α-IFN、异丙肌苷、三氮唑核苷、丙戊酸、氯硝西泮、丙种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差,死亡率极高,若早期接受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延长生存期。
预后-危害性:
1、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智能减退、人格改变、运动障碍、视力障碍和大脑皮质功能减退甚至丧失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继发各种感染、呼吸循环衰竭等,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相关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生存周期:
患者多在1~3年内死亡,偶有持续10年以上的病例。
日常-总述:
本病作为亚急性、渐进性加重疾病,良好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虽然本病目前的治疗方法有限,但遵医嘱用药,并加强日常护理,对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难集中、学习困难、健忘等症状,患者会因此产生焦虑、紧张、沮丧等心理。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可培养多个兴趣爱好,缓解心理压力。
日常-用药护理:
1、每次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家属应注意监测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的效果,与医生沟通用药注意事项,如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反应。
2、输注丙种球蛋白时家长应关注患儿有无新发的皮疹等过敏情况。同时注意输注丙种球蛋白后半年内禁止打疫苗。
3、使用异丙肌苷的患者因该药的肌苷部分最后转变为尿酸,可使血清和尿中尿酸短暂升高,故用药期间应注意适当多饮水,用药前应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4、勿自行停药或使用其他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科学作息
注意休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和过度劳累,对本病的病情控制具有积极作用。
2、避免感染
应保持起居环境的清洁、安静、舒适。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和与感染人员的接触。日常注重衣物的增减,防止感冒。
饮食调理: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属消耗性疾病,患者后期常出现营养不良性恶病质,因此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重视饮食护理,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后发展。
饮食建议:
1、补充多种维生素,多吃西兰花、哈密瓜、胡萝卜等食物,维生素A能够通过抑制胞内麻疹病毒复制而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辅助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2、饮食规律,定时进餐。
3、饭前洗手,餐具不与其他人混用,餐具及时消毒,避免感染。
4、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对身体情况较差的患者可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参考医生建议。
饮食禁忌:
1、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2、忌食生冷,寒凉、油腻的食物。
3、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防止加重病情。
预防措施:
麻疹病毒感染史是本病的重要前提,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家长应增强对麻疹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认识,接种麻疹疫苗。
2、麻疹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体检,预防并发症。
3、避免接触麻疹患者,防止感染。
相关疫苗:
麻疹疫苗
1、接种时间
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根据我国儿童免疫程序,麻疹疫苗在新生儿出生8个月后接种。麻疹疫苗不是终身免疫的,保护性抗体IgG一般在接种半个月后产生,1个月达到高峰,可维持四到六年,因此麻疹疫苗的有效期仅为四到六年,以后逐渐消失,儿童一般在7岁时需要再接种一次。
2、接种部位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3、不良反应
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少数接种者可能会出现发热、拉肚子和红疹。
4、接种禁忌
严重疾病、发热和有过敏史(特别是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