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淹溺疾病英文名称: drowning疾病别名: 溺水疾病概述: 淹溺(drowning)...
养生
疾病名称: 淹溺
疾病英文名称: drowning
疾病别名: 溺水
疾病概述:
淹溺(drowning)又称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和(或)呼吸障碍,引起窒息和缺氧,使机体处于危急状态。临床表现常见有呼吸暂停、心搏减弱、血压下降、呕吐、神智丧失、抽搐等。由于淹溺极容易造成缺氧,引起呼吸和心搏停止,进而导致死亡,因此,对溺水者必须尽快行心肺复苏术(CPR),并启动急救医疗救助系统。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咽喉、颈部、气管、胸部、肺脏
常见症状: 呼吸暂停、心搏减弱、血压下降、呕吐、神智丧失、抽搐
主要病因: 与不会游泳、不慎落水、投水自杀、洪水灾害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尿常规、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MRI检查
重要提醒: 淹溺极容易造成缺氧,由此导致呼吸和心搏停止而致死亡,对溺水者必须尽快行CPR,并启动急救医疗救助系统。
临床分类:
1、根据浸没介质不同分类
(1)淡水淹溺:约90%淹溺者发生于淡水(江河、湖泊或池塘),其中50%在游泳池。淡水较血浆或其他体液渗透压低。浸没后,通过呼吸道或胃肠道进入体内的淡水迅速吸收到血液循环,使血容量增加。严重者引起溶血,出现高钾血症和血红蛋白尿。淡水吸入还可引起肺损伤,影响气体交换,造成全身缺氧。
(2)海水淹溺:海水是高渗透压性液体,当海水吸入肺泡后,使血液中的水分大量进入肺内,以造成严重的肺水肿。可出现高钠、高氯、高钙等电解质紊乱。随着动脉血压的严重降低,心肌因缺氧等出现心力衰竭,终至停搏。
2、根据淹溺的时间和程度分类
(1)轻度淹溺:落水片刻,患者仅吸入或吞入少量的液体。症状较轻。
(2)中度淹溺:溺水1~2分钟,患者因不能耐受缺氧而吸入大量水分,75%的患者产生肺水肿。
(3)重度淹溺:溺水3~4分钟,患者被救后已经处于昏迷状态。许多患者伴有不可逆的损伤,甚至造成死亡。
3、根据淹溺所致窒息缺氧时肺和呼吸道内液体含量多少分类
(1)干性淹溺:10%~20%的溺水患者是由于水分刺激产生喉痉挛,以致无法进行气体交换和呼吸运动,导致窒息缺氧,病理解剖可见肺内没有水或仅有少量水。
(2)湿性淹溺:80%~90%的溺水患者被淹溺后,由于缺氧、喉痉挛消失,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碍气体交换,导致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循环抑制而加速死亡,病理解剖时可见肺内大量液体和异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死亡率:
根据文献报道,在我国沿海地区,0~14岁儿童中,男童发生淹溺死亡率为15.56/10万,女童为6.37/10万。全年龄段淹溺死亡率为男性0.56/10万,女性0.30/10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多发生于青少年及4岁以下儿童。
2、好发于男性。
3、好发于进行水上运动(如游泳、划船)、跳水、潜水的人群。
4、好发于有自杀倾向的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沿海国家和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夏季。
病因-总述:
淹溺多见于不会游泳、不慎落水或投水自杀者,也可见于意外事故(如洪水灾害、翻船),此外,还可见于进行水上运动或潜水者等。
病因-基本病因:
人体溺水后数秒钟内本能屏气(<1分钟),引起潜水反射(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剧烈收缩),保证大脑和心脏血供。不能屏气后,出现非自发性吸气,水进入气道进行反射性咳嗽,有时出现喉痉挛。气道液体增多时导致严重呼吸障碍、缺氧、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脑缺氧时,喉痉挛消失,发生窒息和昏迷,继而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无脉性电活动,最终心脏停搏。通常,淹溺过程从溺水到心脏停搏为数秒到数分钟。
病因-危险因素:
1、青少年和儿童易致淹溺。
2、以水上、水下工作和运动为职业或爱好的人群易致淹溺。
3、长期饮酒、服用损害脑功能的药物的患者易致淹溺。
4、患有癫痫、心脏病等疾患的患者易致淹溺。
症状-总述:
淹溺患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与溺水时间长短、吸水量多少、吸入介质性质和器官损伤严重程度有关。大部分淹溺患者在救治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常见症状有神志丧失、呼吸停止或大动脉搏动消失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轻度淹溺
患者肤色正常或稍苍白,可有反射性呼吸暂停、神志清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表现。
2、中度淹溺
患者因不能耐受缺氧而吸入大量水分,可有剧烈呛咳、呕吐表现。部分患者因呕吐物被重新吸入或发生反射性喉痉挛而加重窒息和缺氧,进而出现神志模糊或烦躁不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心搏减慢等表现。约75%溺水者发生肺水肿。
3、重度淹溺
患者被救后常处于昏迷状态,由于窒息面色青紫或苍白,可伴面部肿胀、眼球凸出、四肢厥冷等表现。口腔、鼻腔充满血性泡沫,可有抽搐、呼吸及心搏微弱或停止。胃内积水导致胃扩张者,可见上腹部膨隆。
症状-并发症: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淹溺时,吸入肺中的的液体会导致急性肺损伤,形成广泛的肺水肿,进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脑水肿
淹溺而导致昏迷和心搏、呼吸停止者,可因脑缺氧而形成脑水肿。
3、肺部感染
溺水者由于吸入呕吐物、泥沙和污物,进而造成肺炎甚至脓肿形成。
4、心律失常
病人突然接触冷水刺激迷走神经,进而引起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和意识丧失。
5、电解质和酸解平衡紊乱
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代谢性、呼吸性和混合性酸中毒。由于海水渗透压较高,发生海水淹溺时,可出现高钠、高氯、高钙等电解质紊乱。
6、低温综合征
由于平均水温等于体温,以及水的导热系数高于空气,因此人体在水中丧失热量比空气中多,淹溺者常可出现低温。当深部温度下降到35℃以下时引起的一系列机体功能改变称为低温综合征,包括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中枢神经电活动减少等。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肺部大面积感染、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因缺氧导致的休克等均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导致多脏器的衰竭。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跳水或潜水淹溺者,可伴有头和颈椎损伤。溺入海水者,口渴感明显,最初数小时可有寒战和发热。
就医-急诊指征:
1、落水患者出现剧烈呛咳、呕吐。
2、神志模糊或烦躁不安,甚至意识丧失。
3、呼吸、心搏微弱甚至停止。
4、面色青紫或苍白、肿胀。
5、四肢厥冷。
此时应警惕休克、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对于淹溺患者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携带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准备预约挂号。
2、可以将患者的衣物除去,以便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等。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特殊药物,可携带药盒或拍照。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患者是做什么工作的?
2、患者平时是不是喜欢喝酒?
3、患者是不是喜欢游泳、潜水等运动?
4、患者平时生活压力大吗?有没有过想自杀的念头?
5、患者在哪里淹溺?谁是目击者?
6、患者在水中淹溺时长多少?
7、患者已经救助了多长时间了?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多久能出检查结果?
2、患者这个病情算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
3、患者需要哪些治疗方法?
4、如果需要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患者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吗?是否会遗留后遗症?
检查-预计检查:
绝大部分淹溺患者,在保证患者持续接受心肺复苏或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应尽快转送到医疗机构,医生可能建议做动脉血气分析、尿常规、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MRI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诊、掌握病变程度并排除并发症。
检查-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患者可能出现体温降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血压降低,呼吸浅表、急促或停止,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减弱等表现。
2、神志状态
患者可有精神和神志状态改变,如烦躁不安、抽搐、昏睡和昏迷等。
3、头颈部
患者口腔和鼻腔内充满泡沫和污泥,颜面肿胀、球结膜充血。
4、胸部
患者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率失常、心音微弱甚至心搏停止。
5、腹部
胃内积水的患者可见上腹部膨隆。
6、四肢和皮肤
患者可出现皮肤发绀、肌张力高、四肢厥冷的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
约75%的病人有严重混合型酸中毒,所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2、血常规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
3、生化全项
淡水淹溺者,血钾升高,血中可出现游离血红蛋白。海水淹溺者,可出现高钠血症和高氯血症。
4、凝血功能检查
严重患者可能出现DIC实验室表现,如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心脏功能,判断患者有无心律失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1)胸部:较早进行胸部X线检查可能会低估肺损伤严重性。淹溺后数小时可出现肺浸润和肺水肿,胸片显示斑片状浸润。
(2)颈椎:对跳水和潜水致淹溺者,怀疑颈椎损伤的,可进行颈椎X线检查。
2、MRI检查
脑部磁共振能预测病人神经系统预后,淹溺3~4天后检查对判断预后价值较为理想。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淹溺史及呼吸暂停、心搏减弱的临床表现,可直接作出诊断。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医生可能会做动脉血气分析、X线检查等辅助检查,以了解病情,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淹溺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溺水导致的长时间低氧血症。缺氧的时间和程度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救治的中心。除非有明显的医学死亡证据,急救人员应现场开始早期行心肺复苏术(CPR),并在持续心肺复苏下将患者转送到医疗机构。
治疗-对症治疗:
1、水中急救
应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包括自救和他救。
(1)自救:不会游泳者,采取仰面体位,头顶向后,口鼻露出水面,保持冷静,设法呼吸,等待他救;会游泳者,当腓肠肌痉挛时,将痉挛下肢的大脚趾用力往上方拉,使大脚趾翘起,持续用力,直至剧痛消失,痉挛也就停止;若手腕肌肉痉挛,自己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卧位,用两足划游。
(2)他救:救护者应从其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淹溺者头顶,另一只手抓住淹溺者手臂,游向岸边。救护时应防止被淹溺者紧紧抱住。
2、地面急救
采取头低俯卧位行体位引流;迅速清除口鼻腔中污水、污物、分泌物及其他异物;拍打背部促使气道液体排出,保持气道通畅。疑有气道异物阻塞的病人,可予海姆利克氏操作法排出异物,具体方法是使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然后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左手握拳,右手从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但要注意不可因此而延误心肺复苏。
治疗-一般治疗:
1、供氧
吸入高浓度氧或高压氧治疗,根据病情采用机械通气。对溺水者应检测动脉血气。清醒病人可适用面罩或鼻罩持续气道正压吸氧。严重或进行性呼吸窘迫、缺乏气道反射保护、合并头胸部损伤的病人应行气道内插管。
2、复温
(1)被动复温:覆盖保暖毯或将患者置于温暖的环境。
(2)主动复温:应用加热装置如热水袋、热辐射等方法进行体外复温,有条件的可采用体内复温法,如采用加温加湿给氧、加温静脉输液(43℃)等方法。复温速度要求稳定、安全,重度低温患者复温速度应加快。
治疗-药物治疗:
1、保护脑组织治疗
(1)昏迷或心搏、呼吸停止者,一般均有颅内高压。可使用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静脉注射、白蛋白静脉滴注,具有脱水、防治脑水肿的作用。
(2)有意识障碍者,可予促进脑组织代谢、保护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辅酶A、细胞色素C、三磷腺苷、纳洛酮等。
2、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淡水淹溺时,适当限制液体摄入,可积极补充氯化钠溶液;海水淹溺时不宜过分限制液体补充,可给予葡萄糖液。此外,还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3、纠正血容量异常治疗
淡水淹溺者,如血压基本稳定时,应早进行利尿脱水,减轻心脏容量负荷,防止肺水肿和脑水肿。血压不能维持又急需脱水者,可静滴氯化钠溶液或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液、浓缩血浆或白蛋白等,以纠正血容量异常。
4、镇静止惊治疗
当患者出现阵发性抽搐时,可静推地西泮,并肌注苯巴比妥钠,用于镇静止惊治疗。
5、其他
临床常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抗休克治疗。此外,可会选择广谱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
治疗-相关药品:
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辅酶A、细胞色素C、三磷腺苷、纳洛酮、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碳酸氢钠、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对淹溺患者,应尽快实施CPR。
1、对上岸的患者立刻评估意识、呼吸和脉搏等生命体征,若无呼吸、心跳,立刻进行CPR,复苏时注意误吸,同时迅速将患者转送至医院。病人转送过程中,不应停止CPR。
2、若有面罩供应,立即用面罩给予100%纯氧,有条件时使用持续正压通气,必要时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
3、有条件时尽早心肌除颤。
4、疑有颈部外伤者,应予以颈托固定。
5、若已出现尸体腐烂、尸僵等明显的死亡征象,则应放弃抢救。
预后-一般预后:
越早进行抢救和治疗,自主呼吸和神志恢复时间越短预后越好。自主呼吸和神志恢复时间久的患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淹溺者若未得到及时救助,容易因窒息致死。
2、淹溺者即使得到及时救助,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1、短时间淹溺可以通过及时抢救,达到治愈。
2、长时间淹溺者,很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研究。
预后-根治性:
及早解除肺水肿和脑水肿,恢复自主呼吸神志的淹溺者,可能可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一般不会复发。
预后-后遗症:
约20%淹溺者恢复后遗留不同程度脑功能障碍、中枢性四肢瘫痪、椎体外系综合征和外周神经或肌肉损伤。
日常-总述:
淹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日常-心理护理:
对于因意外导致的淹溺患者,常常有后怕、恐惧心理,还会因为担心疾病会留下后遗症,而产生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患者应积极向医护人员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正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而对于投水自杀者,常有厌世、抑郁等心理,家属注意引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事业等,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消除自杀念头。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改变剂量或停药。
2、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期间,需注意观察有无体重增加、高血压、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等不良反应,如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根据自身病情,采用渐进式早期活动,如床头抬高-床上椅坐起-床边椅坐起-床边行走,并逐渐延长活动时间。
2、卧床时,注意勤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3、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及早康复。
饮食建议:
1、饮食护理初期应注意预防应激性溃疡,予以禁食。1~2天后可以给予流食(如粥类、牛奶等)。随患者病情改善可以过渡至半流食。若患者无其他不适,可以给予正常饮食。
2、病情稳定的患者每日应规律饮食、定时进餐。建议患者每日早、中、晚进食三餐,保证每日均衡营养摄入。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饮用浓茶、浓咖啡等饮料。
2、减少动物内脏、油炸、烧烤及其他油腻食物的摄入。
预防措施:
1、对从事水上工作者,定期进行严格健康检查。
2、有慢性或潜在疾病者不宜从事水上活动。
3、酒精能损害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下水作业前不要饮酒。
4、进行游泳,水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训练;水上作业时应备用救生器材。
5、避免在情况复杂的自然水域游泳或在浅水区跳水或潜泳。
6、下水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不宜在水温较低的水域游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