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药物性鼻炎疾病英文名称: rhinitis medicamentosa疾病别名: 中毒性...
养生
疾病名称: 药物性鼻炎
疾病英文名称: rhinitis medicamentosa
疾病别名: 中毒性鼻炎
疾病概述:
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是指因不恰当使用鼻减充血剂或全身药物所致的鼻腔炎症反应。主要症状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增加,并由清涕转为脓涕。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头部、鼻
常见症状: 双侧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增加
主要病因: 全身或局部不合理用药
检查项目: 鼻部CT、前鼻镜等
重要提醒: 为了避免鼻塞持续性加重,减少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
相关中医疾病: 鼻痹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滥用滴鼻药者。
病因-总述:
药物性鼻炎主要的病因为全身或局部不合理用药。全身用药包括抗高血压药物、心血管扩张剂、避孕药物或雌激素等。局部药物主要是鼻用减充血剂。
病因-基本病因:
1、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
如果长期使用交感胺类(如麻黄碱、伪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和咪唑啉类(如奈甲唑林类即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羟甲唑啉、萘洛唑啉)等药物,随着时间的延长、药量的增加,鼻塞的症状也会加重。
2、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利血平、胍乙啶、哌唑嗪等,会出现头晕、鼻塞等症状。
3、长期使用心血管类药物
长期使用心血管扩张剂,易出现鼻塞、胸闷、气短等症状。
4、长期使用其他药物
新斯的明、硫酸甲基噻嗪、羟苯乙胺等可引起鼻黏膜干燥;避孕药物或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引起鼻塞。
症状-总述:
主要表现为鼻塞,特点是夜间比白天重,静坐比活动重。随着减充血剂滴鼻次数增加,鼻腔通畅时间越来越短,鼻塞症状越来越重。患者常自行增加滴药次数,从而发生恶性循环,称之为多用减效现象。一般认为连续滴药超过10天后症状明显出现。
症状-典型症状:
随着相关用药次数增多,双侧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增加,并由清涕转为脓涕。常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晚期可出现萎缩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及中耳炎等并发症。
2、鼻腔使用血管收缩剂可产生全身副作用,引起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栓塞、精神病及中毒反应等,也可出现鼻、咽、喉的过敏反应。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为患者进行耳鼻喉专科检查,随后会让患者做CT检查、前鼻镜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耳鼻喉专科检查: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肥厚,桑葚样变。触之有实质感。鼻道狭窄,有大量分泌物。
检查-其他检查:
1、前鼻镜检查
观察鼻腔内部黏膜色泽,以及中、下鼻甲大小等。
2、鼻声反射、鼻阻力检查
了解鼻腔的通气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鼻冠状面或水平面CT:明确是否合并鼻窦炎症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先会询问患者用药史,并结合典型症状、耳鼻喉专科检查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慢性肥厚性鼻炎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药物性鼻炎需与慢性肥厚性鼻炎鉴别,慢性肥厚性鼻炎无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病史,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增生肥厚,呈暗红色和淡紫红色。下鼻甲黏膜肥厚,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状。触诊有硬实感,不易出现凹陷。
治疗-治疗原则:
确诊后停用相关药物,在此基础上使用生理盐水滴鼻、皮质类固醇鼻喷剂等,必要时可行手术切除过多过大的鼻甲。
治疗-一般治疗:
确诊后逐渐停用血管收缩剂,可改用生理盐水滴鼻。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用皮质类固醇鼻喷剂
可抗过敏,消炎镇痛,如布地奈德鼻喷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等。
2、短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
可缓解患者黏膜水肿、严重的鼻塞症状,如泼尼松。
治疗-相关药品:
布地奈德鼻喷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泼尼松
治疗-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三个月后仍有不可逆的鼻甲肥大,需手术治疗。
1、下鼻甲黏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主要用于下甲黏膜增生肥厚患者,改善通气,但切忌切除过多下鼻甲。
2、下鼻甲黏膜下部分骨质切除术
主要用于下甲骨质增生的患者,可改善通气,但切忌切除过多下鼻甲。
3、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如中鼻甲肥大影响呼吸、嗅觉、鼻窦引流或头痛,可切除部分中鼻甲。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药物性鼻炎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与病因、患者病情、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药物性鼻炎可损害鼻黏膜纤毛的结构,引发鼻黏膜的生理功能的病变。
2、由于出现持续性鼻塞,可影响睡眠,患者只能张口呼吸。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萎缩性鼻性、鼻息肉、鼻窦炎等并发症。
3、病程迁延、反复,影响心理,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
4、若患者不接受正规且完整治疗,可能会导致鼻息肉等,进而导致癌变,后果严重。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起病短期可通过药物治愈,病情反复迁延则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缓解症状。
预后-根治性:
早期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经彻底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但若病程转为慢性,迁延不愈,有可能出现急性和慢性反复交替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应正确认识到不恰当用药的后果,改变滥用药物的习惯,避免再次患上药物性鼻炎。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者换药,以免病情反复或加重。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室内多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室内空气干燥者,可使用加湿器。
3、注意气候变化,避免着凉,预防感冒,雾霾天气记得戴上口罩,防雾霾、防寒、保暖。
4、注意鼻腔清洁卫生,可使用鼻腔清洗的工具每天对鼻腔进行清洗,避免感染。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与维生素B的食物,以补充人体的需求。如胡萝卜、西红柿、苹果、油菜、苋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存在于瘦肉、动物肝脏、粗粮、糙米以及西兰花、菜花中。
饮食禁忌:
1、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使鼻黏膜充血加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忌生冷食物,如各种冷饮、冰镇西瓜等,避免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少吃腌制食品。
3、忌吸烟、饮酒,吸烟时的气体或喝酒时挥发的酒精可从鼻孔进入鼻腔,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充血,会导致症状加重。
预防措施:
1、尽量少用或不用鼻腔血管收缩剂。如必须使用,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7天。且用药期内大量服用维生素C。婴幼儿、新生儿应禁用此类药物。
2、因患某种疾病引起鼻塞时,应注意治疗引起鼻塞的原发病,从根本上解决鼻塞问题,从而免去使用滴鼻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