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腋痈疾病英文名称: carbuncle of axilla,axillary absce...
养生
疾病名称: 腋痈
疾病英文名称: carbuncle of axilla,axillary abscess
疾病别名: 夹肢痈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腋部
常见症状: 腋下暴肿、灼热、疼痛 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上肢活动不利
主要病因: 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有疮疡等病灶,毒邪循经流窜,或因肝脾郁热,兼忿怒气郁
相关中医疾病: 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基本病因: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诊断-诊断原则:
1、病史
发病前多有手部或臂部皮肤皲裂、破损或疮疡等病史。
2、临床表现
初起多见腋部肿胀,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有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若疼痛日增,寒热不退,势在酿脓。经10-14天肿块中间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为脓已成,应切开排脓。若流出的脓液稠厚,肿消痛止,则疮口容易收敛;若切开或溃后脓流不尽,肿势不退,多因切口太小,或因任其自溃而疮口过小,或因疮口位置偏高,导致袋脓。此时需及时扩创,否则可迁延日久,难以收口。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前多有手部或臂部皮肤皲裂、破损或疮疡等病史。
2、临床表现
初起多见腋部肿胀,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有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若疼痛日增,寒热不退,势在酿脓。经10-14天肿块中间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为脓已成,应切开排脓。若流出的脓液稠厚,肿消痛止,则疮口容易收敛;若切开或溃后脓流不尽,肿势不退,多因切口太小,或因任其自溃而疮口过小,或因疮口位置偏高,导致袋脓。此时需及时扩创,否则可迁延日久,难以收口。
诊断-鉴别诊断:
腋疽
腋部肿块初起推之可动,疼痛不甚,约需3个月化脓,溃后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可伴有午后潮热等症状。
治疗-治疗原则:
内治以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主。外治注意低位引流,必要时加用垫棉法,以促进早日愈合。
治疗-药物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2、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
3、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3-5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粘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4、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预防措施:
1、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2、平素少食辛辣炙馎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患病时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3、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4、疮口收敛后应加强上肢功能锻炼。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