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遗尿症疾病英文名称: enuresis疾病别名: 尿床疾病概述: 遗尿症(enuresi...
养生
疾病名称: 遗尿症
疾病英文名称: enuresis
疾病别名: 尿床
疾病概述:
遗尿症(enuresis)多见于儿童患者,通常认为是指儿童在熟睡时发生尿失禁的现象。中国儿童遗尿症疾病管理协作组将5岁以上儿童,平均每周≥2次尿床,并持续3个月以上,称之为遗尿症。该病的发生与遗传、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药物等恰当的治疗措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就诊科室: 小儿科、肾内科、泌尿外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不自主排尿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
检查项目: 尿常规、超声、尿动力学检查
重要提醒: 日常生活中如果小儿有尿床的现象,建议积极就医咨询,家长不应对其一味惩罚以免造成心理伤害。
临床分类:
1、根据病因,遗尿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症。
(1)原发性遗尿症
占70%~80%。指尿床从婴儿期延续而来,从未有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且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
(2)继发性遗尿症
常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等,有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出现尿床。此外,尚合并有白天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2、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遗尿症。
(1)单纯性遗尿症
指仅有夜间尿床,白天无症状,不伴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
(2)复杂性遗尿症
指除夜间尿床外,白天伴有下泌尿系统症状,常为继发于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遗尿症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有研究指出,中国5岁儿童遗尿症发生率为11.8%,5~12岁儿童遗尿症总体发生率为4.3%。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学龄期的儿童
病因-总述:
能够引起遗尿症的原因有很多,遗传、精神心理、环境、尿道问题等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患者睡眠中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
父母中有遗尿病史的孩子与其他人群相比,发病率较高。
2、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强迫症、抑郁、多动症等精神心理异常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3、尿路问题
当存在有膀胱容量小、逼尿肌过度活动、尿道不稳定等尿路问题时,会导致遗尿的发生。
4、其他
发育迟缓,以及觉醒中枢发育延迟导致小儿睡眠深等因素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病因-危险因素:
1、本身机体有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感染),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2、有糖尿病、镰状红细胞贫血等基础疾病,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3、有睡眠障碍、便秘,以及长期使用尿不湿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
4、有遗尿家族史的人群,容易发病。
症状-总述:
遗尿症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患者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而自觉排尿。白天和夜间均有可能发生,但日常生活中以夜间遗尿多见。
症状-典型症状:
1、遗尿症发生在各年龄阶段。2/3的夜间遗尿患者是在夜间最初1/3~1/2时间段内发生。
2、遗尿次数不一,可每晚1次,或数晚1次,每晚数次者少见。
3、部分遗尿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4、多数患者为单症状性夜间遗尿,少数患者伴有白天尿频、尿急,严重者有急迫性尿失禁。
症状-并发症:
1、遗尿症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尿液长期刺激患者皮肤,可使其阴部和臀部出现皮疹。
2、患者由于长期反复的尿床,可导致精神心理受到损伤,严重时可出现心理障碍。
就医-门诊指征:
年龄≥5岁的小儿,仍频繁出现以下不自主排尿现象:
1、频繁夜间尿床,每周≥2次,持续3个月以上;
2、白天也会频繁出现尿床、尿裤子现象;
3、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于儿科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儿一般可到儿科或泌尿外科、肾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尿液的检查。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化验结果。
3、若孩子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孩子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陪同孩子就医。
6、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遗尿的?偶尔还是持续遗尿?
2、您的孩子是否存在症状加重或减轻的相关因素?
3、除此症状外,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发热、烦躁不安、拒食等 ?
4、您的孩子以前有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造成的?
5、您的孩子既往有过尿路感染吗?
6、您的孩子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7、您的孩子既往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8、您的孩子出生时受过产伤吗?智力发育如何?
9、孩子很小的时候您有强制或训练孩子正确如厕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孩子遗尿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我的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孩子需要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
4、我的孩子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孩子?
8、孩子的饮食和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对于前来就医的患者,医生首先会对其进行的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有无可能引起不自主排尿的器质性病变。还会建议患者进行超声、尿常规等间差以进一步评估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注意患者阴部、腹部等相关部位进行检查,判断尿道等有无异常。还会采取相应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
主要目的是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和糖尿病等。
2、抗利尿激素水平测定
该检查可以了解有无内分泌不足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1、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无抑制性收缩。可评估膀胱的排尿功能。
2、排尿日记
医生嘱患者(家属)记录遗尿发生次数和遗尿量,用以评估遗尿严重程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脊柱X线片了解有无各种畸形,如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膀胱出口梗阻。
2、超声
该检查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还可协助医生了解膀胱功能。
诊断-诊断原则:
诊断遗尿症要结合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发病的年龄等综合而定。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尿失禁
其尿液不自主排出的现象,没有明显的白天黑夜之分。多见于先天发育不全或脑病后遗症的患儿。
2、神经性尿崩
其特点是患儿在白昼尿频尿急,入睡后尿频消失,与遗尿有明显差别。
治疗-治疗原则:
行为和药物干预对遗尿症均有效。相比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可能更为安全。日常生活中考虑到遗尿症自发性缓解的发生率高,一般避免长期持续使用药物。
治疗-一般治疗:
1、晚上限制饮水量,上床睡觉前小便。
2、鼓励孩子日间多饮水。
3、避免进食对膀胱有刺激的食物。
4、洗澡时避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清洗会阴。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
常用抗胆碱能药物有奥希布宁和普鲁苯辛。抗胆碱能药物能增加膀胱容量,对膀胱功能容量相对较小者,可在进行行为治疗的同时辅助抗胆碱能药物治疗,能减轻或加快缓解遗尿症。抗胆碱能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眼干、严重者有泌尿系感染的发生。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性格改变、幻视和恶梦等也可能与该药物的中枢不良反应有关。
2、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常用药物为丙米嗪。目前对丙米嗪治疗遗尿症的机制仍不甚清楚,最可能的机制也与膀胱容量的增加有关,增加膀胱容量的疗效可能与其抗胆碱能的作用有关。另一种机制可能与其本身的抗抑郁机制有关,也可能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模式等。一般建议6岁以上的患儿才考虑丙米嗪治疗。由于丙米嗪有心毒性,服药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丙米嗪不但有抗胆碱能药物的各种副作用,更为严重者如剂量过大,可引起严重的心毒性反应,低血压,呼吸功能不全等致命合并症。
3、去氨加压素
该药有强烈的抗利尿作用。治疗遗尿症的主要机制是减少夜间尿量形成,使尿量少于膀胱功能容量,从而防止尿失禁的发生。副作用有流鼻涕、鼻塞和鼻出血等。
治疗-相关药品:
奥希布宁、普鲁苯辛、丙米嗪、去氨加压素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为遗尿症治疗的最后选择,适用于严重尿频、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药物治疗无效的年长儿童及成人遗尿症患者。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膀胱横断术或膀胱膨胀疗法,以争取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其他治疗:
1、膀胱训练
该方法在遗尿症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遗尿症的缓解多少与日间排尿次数减少和膀胱功能容量增加有关。膀胱训练内容包括学习如何抑制排尿反射和逐渐延长两次排尿间隔。让孩子认识到有尿意时不要马上去厕所,可以找个地方坐下、下蹲、交叉双腿或收缩肛门括约肌等各种方法抑制排尿感。同时要记录排尿日记,及时了解膀胱训练的进展。单纯增加膀胱容量并不能有效治疗夜间遗尿症,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2、遗尿警报器
指采用一电子装置,该装置放在尿垫内,遇到有尿床时即报警,及时叫醒患儿并排尿,以避免完全尿湿。
治疗-治疗周期:
遗尿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遗尿症每年以10%~20%的比例缓解。青少年期才起病的遗尿症一般会有更多的相关病理因素,预后不一。将近1%的患者会持续到成人时期。
预后-危害性:
长期反复遗尿会给孩子心理造成负担。
预后-自愈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遗尿症的患者可渐渐自愈。
预后-治愈性:
遗尿症是能够被治愈的,经过积极的采取行为训练、药物治疗等措施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确切的治愈率尚无准确数据可参考。但一般来讲大多数患者是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的。
预后-根治性:
积极的治疗,辅以良好的日常护理,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预后-生存周期:
该病一般来说对于患者的自然寿命没有明显的影响。
日常-总述:
家长不要过度苛责患儿,而是应当帮助患儿一起克服疾病,让患儿养成午睡的习惯,防止夜间睡眠过深,叮嘱患儿入睡前排尿,防止夜间尿床,有利于帮助患儿克服不良情绪,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许多家长可能并不知道患儿遗尿是由于疾病所致,在患儿遗尿后对其进行苛责,容易导致患儿出现紧张、焦虑,甚至害怕的情绪。
(2)一些年龄较大的患儿受多种因素影响,认为遗尿是可耻的,容易产生羞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长不要责骂和惩罚孩子,逐渐纠正害羞、恐惧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儿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2)耐心向孩子解释遗尿是暂时的,是可以治愈的,帮助孩子消除精神负担,树立信心,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需严格遵医嘱用药,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家长应做好监督责任,帮助患儿正确用药。
2、用药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应用普鲁本辛时患儿可能会出现口干、面红、视力模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作息方式和卫生习惯。保证孩子的生活、饮食有规律。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
2、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
3、白天避免孩子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最好能让孩子养成睡午觉的习惯,以防夜间睡眠过深,不易被大人唤醒。
4、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可减少尿床。
5、积极治疗引起遗尿的原发疾病。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合理安排患儿饮水时间,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食物。
饮食禁忌:
家长不要让患儿在临睡前大量喝水或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可减少尿床的次数。
预防措施:
对于有遗尿家族史的家庭,要多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排尿问题,另外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有利于预防本病:
1、合理安排饮水时间,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食物。
2、临睡前不要大量喝水或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
3、家长在孩子排尿的事情上要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尿不湿,尿不湿容易降低孩子的排尿积极性。
4、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孩子处于高压的家庭环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