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B疾病别名: 乙型肝炎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乙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B
疾病别名: 乙型肝炎
疾病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发热。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肝区痛、尿色加深
主要病因: 本病主要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病原学检查、B超、CT、MRI、肝组织穿刺活检
重要提醒: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需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分三期,分别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总病程约2~4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可隐匿发病,症状多种多样,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类型。
3、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特征是肝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续存在,但病毒复制的基因表达低下。
4、淤胆型乙型肝炎
(1)急性淤胆型肝炎:急性起病,有时较隐匿,病程较长,恢复缓慢,一般需3~4个月,甚至迁延6个月以上。多数可完全恢复,预后较好,很少复发。
(2)慢性淤胆型肝炎:HBV所致急性淤胆型肝炎少见,实际上多数患者属慢性淤胆型肝炎。其特征是全身情况尚好,伴有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中血清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60%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可一过性下降,经维生素K治疗1周左右可使其部分或完全纠正。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为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或体液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约9300万,其中慢性HBV感染率约2000万。
流行病学-死亡率:
病死率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男性、婴幼儿及有家族史者。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按流行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度三种流行地区。低度流行区以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为代表。中度流行区以东欧、地中海、日本、俄罗斯为代表。高度流行区以热带非洲、东南亚和中国为代表。我国分布为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
病因-总述:
本病主要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感染后的自然病程是复杂和多变的,包括感染的年龄、病毒因素(HBV基因型、病毒变异和病毒复制的水平)、宿主因素(性别、年龄和免疫状态)和其他外源性因素,如嗜酒或同时感染其他嗜肝病毒等。
病因-危险因素:
1、母亲或家属为HBsAg阳性。
2、进行血液透析或反复输血及血制品。
3、吸毒,尤其是静脉注射毒品者,易共用针头,增大感染的风险。
4、有多个性伴侣者。
5、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
症状-总述:
根据患者所患病的类型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临床上可出现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淤胆型乙型肝炎等多种类型的临床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①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本期可持续数天至2周。
②黄疸期:可出现巩膜及皮肤明显黄染,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然存在。本期持续2~6周。
③恢复期:黄疸逐渐减退,各种症状逐渐消失。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中黄疸前期的表现,不少患者症状不明显。
2、慢性乙型肝炎
(1)轻度慢性乙型肝炎
症状轻微,可出现乏力症状,偶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右上腹隐痛的症状。
(2)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症状明显,有乏力、食欲差、腹胀、便秘、便溏等。
(3)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稀便等,还可见肝掌、蜘蛛痣、脾大等表现。
3、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有明显或不明显的乏力、纳差、尿黄、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见皮肤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腹水等表现。
4、淤胆型乙型肝炎
患者同时具有乙型肝炎和肝内淤胆的特点,通常表现为乏力、厌食、呕吐、尿黄、肝区疼痛等,这些表现与其他型肝炎无明显差别,但其特征性表现为持续的高黄疸、皮肤瘙痒及灰白便。
症状-病情发展:
本病如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会发展为重型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症状-并发症:
1、原发性肝癌
其发生机制与肝内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肝细胞基因突变及HBV DNA特别是X基因整合有关。黄曲霉毒素等致癌化学物质可能起协同作用。
2、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是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表现为脾脏淤血性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不同程度降低,部分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红蛋白定量也可降低。
3、出血
出血机制包括肝功能严重受损引起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是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晚期等终末期肝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各种腔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临床上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但应注意与胃黏膜糜烂或消化道溃疡出血相鉴别。
4、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是重型肝炎、肝硬化晚期及原发性肝癌晚期的常见并发症。常见感染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肺部感染、肠道感染、胆道感染、脓毒症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高热、皮肤及巩膜严重黄染。
2、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异常兴奋、烦躁不安、定向力减退、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行为异常等肝性脑病先兆。
3、突然呕血,排柏油样黑色粪便,伴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4、出现其他紧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出现疲乏、厌油腻、恶心等症状。
2、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平稳者须于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2、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超声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有无影响症状加重及缓解的因素?
3、你有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什么时候开始的?
4、您的大便平时正常吗?您有无一过性粪色变浅、有无黑便?
5、您饮食习惯规律?是否厌油腻?
6、您平时工作、生活压力大吗?做什么工作的?出现上腹部不适与情绪有关吗?
7、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8、您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家族史吗?
9、您是否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
9、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
4、我需要做手术吗?会有损伤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咨询。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其做肝功能、病原学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甲胎蛋白、影像学检查(B超、CT、MRI)、肝组织穿刺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先检查一般情况,包括体温、神智、脉搏、呼吸和血压。
2、然后观察皮肤有无巩膜黄染,有无慢性肝病面容,有无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表现。
3、重点检查腹部的体征,包括有无腹胀、蛙状腹,如有明显腹壁静脉曲张的,还需检查血液的流向。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有无肿大及肿大的程度,还需检查肿大肝脏的形状、表面光滑程度及有无触痛及叩痛等。此外,还需通过听诊和叩诊,明确患者的肠鸣音是否正常,腹部有无明显的移动性浊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3、肝功能检查
能够有效的、准确的判断肝细胞的损伤情况,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4、甲胎蛋白(AFP)
AFP含量的检测是筛选和早期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常规方法,但应注意有假阴性的情况。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定期复查。
5、病原学检查
乙肝五项检查又称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指标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重要标志,其指标通常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在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健康体检中得到广泛应用。
检查-病理检查:
肝组织穿刺活检:通过超声等的定位引导,对肝脏进行穿刺,取部分肝脏组织做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彩色超声、CT、核磁共振(MRI):能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彩色超声尚可观察到血流变化。CT及MRI对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及肝内占位病变的鉴别效果优于超声。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在确诊时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进行鉴别,一般会建议做病原学检查,排除其他病毒导致的肝炎。
诊断-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应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应与丙型肝炎相鉴别。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2、钩端螺旋体病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应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相鉴别。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有疫水接触史,畏寒、发热,周身酸痛乏力,结合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血清显凝试验阳性,青霉素治疗显效迅速。
3、胆总管结石
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甚至灰白。B超、CT、MRI、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可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结石、炎症等病变。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有抗病毒指征者应及时给予抗病毒药物、消炎护肝药物等,以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此外,还应适当休息、合理营养,治疗期间避免饮酒及服用伤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必要时,可考虑进行肝脏移植手术。
治疗-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
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于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和服用损害肝脏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3、心理平衡
患者要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
治疗-药物治疗:
1、消炎护肝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消炎护肝治疗药物品种繁多,其主要目的是抗炎、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代表药有甘草酸制剂、熊去氧胆酸、双环醇、苦参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2、免疫调节治疗
HBV感染的彻底清除最终要通过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人感染HBV后,病毒通过一系列机制抑制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目前代表药胸腺肽α1(Tα1)、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2)等。
3、抗肝纤维化治疗
为预防肝炎肝硬化的形成,需要抗纤维化治疗。目前还缺乏有肯定临床疗效的药物。可酌情使用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4、抗病毒治疗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对部分适合患者尽可能追求临床治愈。代表药物有干扰素α、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
治疗-相关药品:
熊去氧胆酸、双环醇、苦参碱、还原型谷胱甘肽、胸腺肽α1、重组人白细胞介素、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干扰素α、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治疗-手术治疗:
肝脏移植是晚期肝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晚期肝衰竭、经积极内科和人工肝治疗效果欠佳,以及各种类型的终末期肝硬化患者。但肝脏移植的价格昂贵、来源困难,而且术后容易继发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或出现排斥反应,因而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治疗-治疗周期:
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60%~90%在3个月内可完全康复,10%~4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一般预后良好,重度预后较差,约80%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肝细胞癌(HCC),中度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预后-危害性:
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能传染给密切接触的人。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导致重型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1、60%~90%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对症治疗、改善生活习惯,可完全康复,10%~4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乙型肝炎需经抗病毒等药物治疗,一般不能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1、60%~90%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完全康复。
2、慢性乙型肝炎尚无数据表明其可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慢性病,只能通过抗病毒等药物抑制其进展,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行停药、过度劳累、大量饮酒、服用伤肝药物等均可导致复发。
日常-总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起病急、症状重,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久治不愈,易产生烦躁、焦急、悲观等不良情绪,使大脑皮质高度紧张,进一步加重乏力等不适,对肝脏恢复极其不利。
2、护理措施
(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或家属应主动与医生、护士沟通,了解急性乙型肝炎的有关知识,患者应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慢性乙肝患者或家属亦应与医护多沟通,知晓所患病的类型、传播途径、隔离期、隔离措施、消毒方法及亲属如何进行预防等,亲友应鼓励患者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护肝药,不滥用药物,特别要禁止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并详细记录所用药物的药名、剂量、作用、方法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应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这些症状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轻。定期检查血常规,如有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或出现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戒烟、禁酒、忌食刺激性食物,忌食含防腐剂的饮料、忌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肝脏的损害。
2、病情稳定后可做一些轻松的工作,避免重体力劳动。
3、本病具有传染性,急性期要注意隔离,患者用过的衣物应先消毒后清洗,生活用品也应定期消毒。
4、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需专用,避免与他人交叉使用。
5、患者进行性生活时建议使用安全套。
日常-病情监测:
需监测有无胃部不适、呕吐、黑便或皮肤出血点、瘀斑等出血症状,或者有无异常兴奋、烦躁不安、定向力减退、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行为异常等肝性脑病先兆,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
日常-复诊须知: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如病情稳定需1~3个月检查1次。
饮食调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注意饮食,建议食用富含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高蛋白饮食。热量以能维持标准体重即可,勿过量,否则易发生脂肪肝;勿食糖过多,以免诱发糖尿病;可以适量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禁止饮酒。
饮食建议:
饮食营养均衡的原则是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
1、宜食用低脂肪的食物,比如三餐少放油、少食肥肉等。
2、每日适量食用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虾、禽肉、蛋类,牛奶、酸奶等。
3、每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4、可以采用健康的烹调方式,尽量避免煎炸、烧烤等方式,比如汆、炖等。
饮食禁忌:
1、禁止饮酒和暴饮暴食。
2、禁止滥用药物。
3、少食用肥肉、烟熏及腌制肉类。
4、避免煎炸、烧烤等食物,避免食用坚硬粗糙食物。
5、尽量避免含碳酸、含糖的饮料,少喝浓咖啡、浓茶。
预防措施:
该疾病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血液或体液传播,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洁身自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2、加强血库的管理,乙型肝炎患者不要献血。
3、不和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私人用品。
4、进行打耳洞、纹身等有创操作时,选择正规的场所,保证仪器的规范消毒。
5、避免高危性行为,和陌生人发生关系时,要佩戴安全套。
6、杜绝吸毒。
7、医护工作者等高危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及时处理暴露性伤口,并佩戴手套,避免伤口接触到他人的血液或体液。
8、对于患有该疾病的孕妇应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相关疫苗:
1、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普种,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人群可加大剂量。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人抗-HBs水平会逐渐下降,宜加强注射一次。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出生后1个月重复注射1次,6个月时再注射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
2、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属于被动免疫。从人血液中制备。主要用于HBV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应及早注射。保护期约3个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