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疣疾病别名: 疣目、扁瘊、鼠乳、丝状疣疾病概述: 疣,中医病名。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
养生
疾病名称: 疣
疾病别名: 疣目、扁瘊、鼠乳、丝状疣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浅表皮肤
主要病因: 风热邪毒、气血凝滞
相关中医疾病: 疣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诊断-诊断原则:
1、疣目
(1)相当于西医学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及青年。
(2)最初为一个针头大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瘊。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病程慢性,有自然消退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2、扁瘊
(1)相当于西医学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男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2)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很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有的互相融合,常因搔抓沿表皮剥蚀处发生而形成一串新的损害。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背。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也可复发。
3、鼠乳
(1)相当于西医学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
(2)皮损为半球形丘疹,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央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挤压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互融合。好发于躯干和面部。有轻度传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行消失。
4、跖疣
(1)相当于西医学的掌跖疣。发生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
(2)皮损为角化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或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掐或挑破后易出血,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
5、丝状疣
(1)中年妇女较多见,多生于颈项或眼睑部位。
(2)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
诊断-诊断依据:
1、疣目
(1)相当于西医学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及青年。
(2)最初为一个针头大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瘊。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病程慢性,有自然消退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2、扁瘊
(1)相当于西医学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男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2)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 目很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有的互相融合,常因搔抓沿表皮剥蚀处发生而形成一串新的损害。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背。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也可复发。
3、鼠乳
(1)相当于西医学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
(2)皮损为半球形丘疹,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央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 挤压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互融合。好发于躯干和面部。有轻度传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行消失。
4、跖疣
(1)相当于西医学的掌跖疣。发生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
(2)皮损为角化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或见疏 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掐或挑破后易出血,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 则疼痛加剧。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
5、丝状疣
(1)中年妇女较多见,多生于颈项或眼睑部位。
(2)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一 般无自觉症状。
诊断-鉴别诊断:
1、扁平苔藓
与扁瘊相鉴别。扁平苔藓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色暗红,一般瘙痒剧烈。
2、鸡眼
与跖疣相鉴别。鸡眼好发于足底、足缘及趾受压部位,为表面角层过厚所构成的圆锥形的角质栓,尖端伸人皮内,底呈圆锥形露于皮外,如鸡眼状,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3、.胼胝
与跖疣相鉴别。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处,为表皮角质层成片增厚,中心部最厚,愈向边缘愈薄,无明显压痛,表面光滑,皮纹清晰。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为清热解毒散结的主要治法。扁平疣、疣目宜内外合治,其余疣多采用外治为主。
治疗-其他治疗:
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1、疣目
(1)推疣法
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角向前推进,用力不宜猛。有的疣体仅用此法即可推除,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上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
(2)鸦胆子敷贴法
先用热水浸洗患部,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3)荸荠或菱蒂摩擦法
荸荠削去皮,用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天3-4次,每次摩擦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及点状出血为止,一般数天可愈。或取菱蒂长约3cm,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断涂擦,每次2-3分钟,每天6-8次。
2、扁瘊
(1)擦洗法
用内服方的第二煎汁外洗,以海螵蛸蘸药汁轻轻擦洗疣体,使之微红为度,每天2-3次。
(2)鸦胆子涂法
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用于治疗散在扁瘊,防止正常皮肤受损。
3、鼠乳
(1)挑刺法
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并要对挤出的软疣小体进行严格处理,避免皮肤接触。
(3)刮疣法
先局部消毒后用刮匙刮去疣体,部分大的疣体刮除后会有创面渗血,用棉棒压迫止血即可,亦可在创面上撒涂珍珠粉。
4、跖疣
(1)外敷法
用千金散局部外敷;亦可用乌梅肉(将乌梅用盐水浸泡1天,混为泥状)每次少许敷贴患处。
(2)手术疗法
常规消毒,局麻下先以刀尖在疣与正常组织交界处修割,然后用止血钳钳住疣体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见到一个疏松的软蕊,但软蕊周围不易挖净而易复发,故挖后可敷腐蚀药,如千金散或鸡眼膏。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7天即可,否则腐蚀过深会影响愈合。
5、丝状疣
除采用推疣法外,亦可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即可自行脱落。数目少者可用激光烧灼。
预防措施:
1、扁瘊忌搔抓,以防抓破后损害加重。
2、疣目应避免摩擦或挤压,以防出血。生于甲下者疼痛异常,宜早治。
3、跖疣应避免挤压。
4、鼠乳应保持局部清洁,以防抓破后自身接种,并应避免继发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