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郁证疾病概述: 郁证,中医病名。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
养生
疾病名称: 郁证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心理睡眠科
发病部位: 肝
常见症状: 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主要病因: 情志不舒、气机郁滞
相关中医疾病: 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
病因-基本病因:
1、情志失调
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若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气滞血瘀则为血郁;谋虑不遂或忧思过度,久郁伤脾,脾失健运,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食郁、湿郁、痰郁、热郁。
2、体质因素
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刺激,肝郁抑脾,饮食渐减,生化乏源,日久必气血不足,心脾失养,或郁火暗耗营血,阴虚火旺,心病及肾,而致心肾阴虚。
检查-实验室检查:
结合病情作相关的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如以咽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时,需作咽部的检查。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症状时,可作食管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脏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癔症关系密切,主要需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后者具有思想障碍、知觉障碍和性格改变症状,如被控制感、被洞悉感,幻听,原发性妄想等。
诊断-诊断原则: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症的症状及体征。
诊断-诊断依据:
1、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 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 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症的症状及体征。
诊断-鉴别诊断:
1、 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疲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 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噎膈多见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 郁证脏躁与癫狂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狂则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治疗-治疗原则:
理气解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则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
治疗-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止郁证的重要措施。
2、医务人员深入了解病史,详细进行检查,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取得患者的信任,在郁证的治疗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3、 对郁证患者,应做好精神治疗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进郁证的完全治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