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重舌疾病英文名称: double tongue疾病别名: 子舌、双重舌、子舌胀、雀舌、蝉...
养生
疾病名称: 重舌
疾病英文名称: double tongue
疾病别名: 子舌、双重舌、子舌胀、雀舌、蝉舌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常见症状: 初起舌下瘀血水肿,逐渐肿大,重者舌下肿痛较重
主要病因: 心脾积热,外感风热,胎毒上蕴
相关中医疾病: 舌下或口底间隙感染、舌下腺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1、心脾积热
婴幼儿由于保育喂养不当,过食辛热食物或衣着太厚,导致心脾蕴热,心脾积热循经上冲,蕴结舌下,使舌体脉络肿大突出形成重舌。
2、外感风热
外感风热,风热与气血相搏,聚于舌下,使舌下经脉气血蕴塞,发为重舌。
3、胎毒上蕴
母孕期间过食辛辣香燥食物,致使新生儿先天内蕴胎热,循经脉上攻,积于舌下,发为重舌。
诊断-诊断原则:
1、多见于婴幼儿,可见于儿童,成人少见。
2、初起舌下瘀血水肿,逐渐肿大,形似小舌,其色鲜红,甚者舌下肿物形如莲花。本病一般不痛,只有当吮乳,饮食时有轻微疼痛,易流涎,量多质黏。重者舌下肿痛较重,可致拒乳拒食。
3、若治疗不及时,舌下肿处日渐增大,舌头被推向上,难以伸缩,转动不灵活,言语不清,妨碍饮食,严重时肿胀处溃腐流脓。
诊断-诊断依据:
1、多见于婴幼儿,可见于儿童,成人少见。
2、初起舌下瘀血水肿,逐渐肿大,形似小舌,其色鲜红,甚者舌下肿物形如莲花。本病一般不痛,只有当吮乳,饮食时有轻微疼痛,易流涎,量多质黏。重者舌下肿痛较重,可致拒乳拒食。
3、若治疗不及时,舌下肿处日渐增大,舌头被推向上,难以伸缩,转动不灵活,言语不清,妨碍饮食,严重时肿胀处溃腐流脓。
治疗-治疗原则:
重舌是由心脾积热或胎毒上逆,或风热相搏所致,其致病主要因素是“热”,故“清热”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可辨证选用“清热解毒”,“清心泻火”,“疏散风热”,“活血化瘀”等法。
治疗-其他治疗:
1、刺血疗法
(1)初起可用三棱针刺舌下金津、玉液两穴,或舌下肿胀处,放出郁血以泄热。
(2)用消毒三棱针刺破内耳门上缘,放出少量郁血。
2、敷贴法
(1)朴硝5.4g、蒲黄1.2g、生僵蚕3g、牙皂0.4g、冰片0.3g。上药共研细末用竹筒吹人重舌处,一日3-5次。
(2)百草霜、芒硝、滑石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用酒调糊状,贴于重舌处。
(3)蒲黄9克、干姜1.5g,上药共为末,敷于重舌处。
(4)青竹沥,黄柏末适量。两末混合均匀,随时点重舌上。
(5)用醋1升煮木兰皮取汁点重舌上。
(6)乌贼骨15g,蒲黄8g,白矾1.5g,上为极细末,鸡卵黄调匀涂重舌上,咽津无妨碍。
(7)用新蒲黄细末敷之。
(8)蒲黄3克、露蜂房3g。上药共研极细末,用少许酒调匀,敷重舌上,每天换药3次。
(9)皂角刺(煅)、朴硝少许。上药研末,将药末撒于重舌上,涎出自消。
(10)鸡内金末,撒于重舌上。
(11)取五灵脂30g(研末),米醋适量。上药末用米醋1斤煎,渐噙漱口
(12)半夏20枚,水煮过,再切片时,趁热以1升酒浸,密封良久,含口热嗽。
(13)鹿角末,细筛,涂舌下,日三次。
(14)蒲黄、白糖、人乳各适量,混匀涂于重舌上。
(15)青黛、朱砂各18g,冰片0.3g,各为细末研匀,先用薄荷水漱口,再以药掺。
3、推拿(适用于小儿)
(1)心穴从指根向指尖推50-100次。
(2)天河水穴食中指并拢,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用力均匀,向前推动不可歪斜,推150-200次。
(3)脾穴自指根推向指尖,推3-5分钟。
(4)肾穴由指根推向指尖,推3-5分钟。
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2、乳妇少食辛辣厚味。
3、患病期间进流食或半流食。积极治疗,防止局部化脓后引起咽喉口腔等部位的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