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白蛉热疾病英文名称: sandfly fever疾病别名: 三日热、沙蚊热疾病概述: 白...
养生
疾病名称: 白蛉热
疾病英文名称: sandfly fever
疾病别名: 三日热、沙蚊热
疾病概述:
白蛉热(sandfly fever)又名三日热,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等。治疗上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者病情轻微,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呕吐、结膜充血、皮疹
主要病因: 白蛉热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 白蛉热症状多轻微,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好。
相关中医疾病: 沙蚊热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染源为白蛉热患者。脊椎动物是本病的扩增宿主,然而这种宿主至今尚未被发现。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有静食白蛉、恶毒白蛉、曲匹罗蛉、耶氏罗蛉。白蛉热病毒在其宿主白蛉体内复制,经卵传递是白蛉热病毒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对病毒在自然界中长期保种具有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儿童感染多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由静食白蛉传播的白蛉热分布由地中海沿岸遍及整个中东和阿拉伯半岛,向北延伸至高加索山脉附近,向东至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恶毒白蛉传播的白蛉热分布于意大利中部、塞浦路斯、葡萄牙和西班牙。中美洲地区的白蛉热以曲匹罗蛉和耶氏罗蛉为主要传播媒介。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白蛉热有明显季节性,其发病与白蛉的活动季节和消长一致,多发生于6~10月,8月为发病高峰。
病因-总述:
白蛉热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也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病因-危险因素:
1、在6~10月去疫区工作或旅行。
2、在流行疫区的生活的儿童。
症状-总述:
本病的潜伏期多为2~6天,普通型患者突然起病,有流感样病毒血症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肌痛、眶后痛、关节痛、食欲不振、乏力等,其他症状有结膜充血(约1/3病例)、畏光、恶心、呕吐、口腔腭部小泡及荨麻疹样皮疹。
症状-典型症状:
1、发热
多数患者急性起病,体温可达40℃以上,可伴有畏寒及寒战。多数患者发热持续2~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2、疼痛
头痛、眼眶痛及眼球活动时疼痛、肌痛也常见,肌痛以腹肌及肋间肌疼痛明显,还可有关节痛表现。
3、胃肠道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呕吐、食欲缺乏等表现。
4、其他
部分患者有结膜充血、皮疹。少数患者有脾大,淋巴结轻至中度肿大。病程第1日脉搏随体温波动,以后出现相对缓脉(脉率每分钟低于60次)。
症状-病情发展:
病程多持续2~4日,恢复期患者仍有虚弱、精神抑郁。15%的患者在病后2~12周可再次发作。
症状-并发症:
严重者可并发脾梗死、脂肪肝、无菌性脑膜炎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在疫区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剧烈头痛;
2、伴意识不清;
3、伴高热、抽搐、颈部僵直;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在疫区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反复发热,伴畏寒、乏力,影响日常生活;
2、长时间的头痛、眼眶痛、肌痛、关节痛;
3、出现皮疹,持续不退;
4、伴结膜充血;
5、伴呕吐、食欲缺乏;
6、伴淋巴结肿大;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到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请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您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描述?
2、您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3、不适症状是否影响睡眠质量?
4、您最近有没有去过哪儿旅行或出差?去的哪儿?
5、您有没有被蚊虫叮咬过?
6、有没有其他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症状?
2、这种症状严重吗?能治愈吗?
3、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医生建议做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X线检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患者的神志是否正常,皮肤有无皮损,有无肝脏、脾脏肿大,淋巴结有无肿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90%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减少,常低于5×109/L,多在病程第3日后发生,早期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中性粒细胞相对增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40%~65%。
2、尿常规检查
有助于与登革热等疾病鉴别,本病患者尿常规多正常。
3、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获得脑脊液,少数患者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4、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监测和疑难病例的诊断。病毒可在Vero-E6细胞、SPEV细胞中培养。
5、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试验方法中有中和抗体检测、IFA、CF、EIA及ELISA,应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特异性IgM抗体在起病第1周即可检出,3~9个月内渐降,比IgG更有价值,可用于早期诊断。用特异性抗血清检测抗原及抗体中和实验可对病毒进行分型。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疫区生活或旅行史)及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皮疹),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二者临床症状相似,都可有畏寒、发热等,通过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可鉴别。
2、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拉丁美洲和东南亚。起病急,先寒战,随后发热,通过详细的询问旅居史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相关辅助检查,不难作出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白蛉热症状多轻微,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止吐药物缓解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阿扎立平和α-干扰素等对抑制白蛉病毒可能有效。
2、解热镇痛药物
适用于体温超过38.5°C,行物理降温效果欠佳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止吐药物
对呕吐严重患者,可酌情使用止吐药物如托烷司琼,用于缓解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利巴韦林、阿扎立平、α-干扰素、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托烷司琼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4~6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且多数患者病情轻微,一般预后好。约15%的患者在第一次发作后2~12周出现第二次发作。
预后-危害性:
白蛉热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视乳头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影响患者健康。
预后-自愈性:
病情轻微者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正规治疗后,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经过正规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规律作息,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以卧床休息为主,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2、身体状况良好时,可适当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3、居住环境做好清洁。
饮食调理:
白蛉热会引起消化道症状,应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同时注意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饮食建议:
1、可多吃面条、馒头等易消化食物。
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等。
3、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
饮食禁忌:
1、禁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2、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的摄入。
3、戒酒。
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主要预防有:
1、首先积极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污水以消除蚊虫的孳生场所。对蚊虫较多的地方可用网捕或粘捕群舞的成蚊。
2、保护自然界中食蚊动物,如青蛙、柳条鱼、蝙蝠及某些鸟类。
3、室内可喷洒5%滴滴涕或0.5%有机磷或凯素灵、倍硫磷、敌百虫、六氯苯等杀蚊剂,或点燃蚊香,驱散蚊虫。有条件的安装纱门纱窗、挂蚊帐等防蚊虫叮咬。
4、皮肤上涂驱蚊药水、驱蚊油等防止蚊虫叮咬。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