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暴露性角膜炎疾病英文名称: exposure keratitis疾病概述: 暴露性角膜炎...
养生
疾病名称: 暴露性角膜炎
疾病英文名称: exposure keratitis
疾病概述:
暴露性角膜炎(exposure keratitis)是指角膜失去眼睑保护而暴露在空气中,引起干燥、上皮脱落进而形成无菌性角膜基质溃疡。可有眼部异物感、灼烧感、畏光、流泪、结膜充血、角膜溃疡等临床表现。目前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异物感、灼烧感、畏光、流泪、结膜充血、角膜溃疡
主要病因: 眼睑缺损、眼球突出、睑外翻、手术源性上脸滞留或闭合不全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可有眼部异物感、灼烧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影响其日常生活。因此,一旦确诊,还需及早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本病是由于角膜失去眼睑保护而暴露在空气中引起的角膜病变。角膜暴露的常见原因有眼睑缺损、眼球突出、睑外翻、手术源性上脸滞留或闭合不全等。此外,面神经麻痹、深麻醉或昏迷也可导致此病的发生。
症状-总述:
病变多位于中下1/3的角膜。患眼有异物感及灼烧感,发红、畏光、流泪。初期角膜、结膜上皮干燥、粗糙,暴露部位的结膜充血、肥厚,角膜上皮逐渐由点状糜烂融合成大片的上皮缺损,在此基础上角膜形成溃疡,多累及浅层角膜基质,边界较清晰,溃疡面较洁净。
症状-并发症:
1、若致病因素未能及时解除,角膜溃疡可向深层基质发展,甚至导致角膜穿孔。
2、重症暴露性角膜炎因继发感染可发生化脓性角膜溃疡,甚至前房积脓和全眼球炎。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
2、什么时候发现这些症状的?
3、您的眼睑能够自己睁闭吗?可以完全闭合吗?
4、眼睑受过外伤吗?接受过手术吗?
5、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6、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眼部异物感、灼烧感、畏光、流泪、角膜溃疡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及眼科查体,初步了解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作相应的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检查-影像学检查:
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了解角膜上皮有无缺损及角膜混浊是否为溃疡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眼部异物感、灼烧感、畏光、流泪、角膜溃疡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感染性角膜炎、边缘性角膜炎、神经麻痹性角膜炎鉴别。神经麻痹性角膜炎虽有明显的球结膜充血及角膜损害,但无疼痛及角膜知觉消失是其鉴别要点。
治疗-治疗原则:
暴露性角膜炎一旦确诊,应积极寻找病因。然后根据角膜暴露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以去除暴露因素、保护和维持角膜的湿润状态。
治疗-对症治疗:
1、如果眼睑缺失,做眼睑缺损修补术、睑植皮术等。
2、上睑下垂矫正术所造成的严重睑闭合不全,应立即手术处理,恢复闭睑功能。夜间使用眼膏预防感染,或形成人工湿房保护角膜,其他措施同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3、对于一些因眼球突出、眼肌麻痹引起的闭合不全,一时难以改善者,可考虑做永久性睑裂缝合。
4、全身性疾病,除请有关科室协助治疗外,可考虑眶减压术。
治疗-药物治疗:
针对已经形成的角膜溃疡,可白天使用人工泪液、生长因子(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进角膜溃疡的修复,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夜间使用眼膏(如红霉素眼膏)封闭睑裂,减少角结膜暴露。
治疗-相关药品: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红霉素眼膏
治疗-手术治疗:
1、针对已经形成的角膜溃疡,严重者可考虑羊膜手术或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2、角膜溃疡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如对视力影响较大,在解除了角膜暴露的危险因素之后,可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恢复角膜的光学透明。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病因不同则预后不同,一般情况下,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但面神经麻痹角膜知觉减退者预后差。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角膜穿孔的发生。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需合并使用多种滴眼药物,注意间隔15分钟以上。
2、注意眼药水打开3~4周后不推荐使用,防止细菌感染。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温湿度均舒适的居住环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居室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用眼,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好转后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避免脏手揉眼。
5、外出时注意防护,可配戴眼镜,防止刺激角膜。
6、控制使用空调的时间。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加湿器,以增加周边的湿度。
7、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和看电视。一般情况下建议用眼1h,休息5~10min,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70cm,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cm,呈15°~20°的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疲劳的概率。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1周后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避免感染。
2、注意保护术眼,避免磕碰。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2、患者可适当多吃肉、蛋等高蛋白食物。
3、建议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柑橘类水果。
4、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饮食禁忌:
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预防措施:
1、控制使用空调的时间。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加湿器,以增加周边的湿度。
2、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橘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是有帮助的。
3、睡眠充足,不熬夜。
4、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和看电视,注意休息。一般情况下建议用眼1h,休息5~10min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70cm,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cm,呈15°~20°的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疲劳的概率。
5、积极治疗原发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手术治疗,头面部手术麻醉后,以及昏迷患者要采取相应的眼保护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