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孢子丝菌病疾病英文名称: sporotrichosis疾病别名: 孢子丝菌感染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孢子丝菌病
疾病英文名称: sporotrichosis
疾病别名: 孢子丝菌感染
疾病概述: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指由孢子丝菌感染皮肤、黏膜及其附近淋巴组织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皮损多见于四肢、面部等暴露部位,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重者可累及黏膜、骨骼甚至播散全身引起系统性损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该病是由致病菌感染所致,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结节、皮肤破溃、皮肤分泌物
主要病因: 孢子丝菌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真菌培养、病理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以免致病菌经皮肤伤口而发生感染。
相关中医疾病: 陈肝疮、蝼蛄串
临床分类:
本病一般可分为4型:
1、固定性
最常见,皮损多固定于初发部位,不侵犯附近淋巴结。
2、淋巴管型
较常见,皮肤损害沿淋巴管呈串珠状排列。
3、播散型
偶尔可见,多继发于淋巴管型,或自身接种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而引起皮肤散在性多发损害。
4、皮肤外型
罕见,又称内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多累及免疫力低下者,由血行播散引起。
流行病学-传染性:
该病是由孢子丝菌感染所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孢子丝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带菌的动物、人,以及被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是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皮肤外伤后接触到被孢子丝菌污染的物质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孢子偶可经呼吸道侵入肺部或血行播散至内脏及骨骼。
3、孢子丝菌病为人畜共患疾病,由于饲养宠物的增多,动物源性感染亦不断增加。最大的流行发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经动物(主要是猫)传播引起。
4、罕见病例因蚊虫叮咬、人与人密切接触而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具体的发病率尚无明确数据参考。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该病好发于农民、矿工、造纸厂工人、园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主要集中于热带、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东北地区多见。
病因-总述:
该病是由孢子丝菌感染所致的,我国致病菌主要是球形孢子丝菌。当皮肤受到外伤,然后接触到被孢子丝菌污染的物质时可发生感染。病原菌接触人体后是否致病以及表现的临床类型主要取决于病原菌毒力及宿主免疫状况。
病因-危险因素:
孢子丝菌是一种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创伤后,因此园丁、苗圃工人和从事涉及玫瑰、苔藓、干草及土壤工作的农民患病风险增高。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侵犯皮肤,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可为丘疹、脓疱、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部分患者可累及淋巴、内脏等其他部位。
症状-典型症状:
临床上该病可分为4型,每一型的临床表现如下:
1、固定型
最为常见,好发于面部、颈部、手背等暴露部位,皮损局限于初发部位,不侵犯附近淋巴结,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患者皮损表现多样,可为红色或暗红色丘疹、结节,逐渐增大,可伴溃疡、脓肿及结痂,还可为鳞屑性斑片、疣状斑块、痤疮样、肉芽肿及囊肿等改变。
2、皮肤淋巴管型
较为常见,原发皮损常在四肢远端,也可发生在面颈部,原发损害为圆形,坚韧的皮下结节,不粘着皮肤;结节逐渐隆起,皮面呈淡红乃至紫红色,中心发生坏死,形成溃疡,表面有稀薄脓液,上覆厚痂;不久即沿淋巴管向其引流近端发展,陆续出现逐渐增大、增多性结节,呈串珠状排列,结节可形成囊肿、脓疡等;常分布在四肢,如前臂、手、小腿和踝部,多单侧发病;日久淋巴管变硬,结节可延续直至腋下或腹股沟,病程延续数月乃至数年。
3、皮肤播散型
少见,多继发于淋巴管型,或自身接种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而引起皮肤散在性多发损害,表现为炎性结节、斑块、脓肿、溃疡、囊肿等,分布广泛,可全身散在或局部密集;可伴有发热、疲乏等症状。
4、皮肤外型
罕见,又称内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本型常由血行播散引起,也可由吸入孢子引起肺孢子丝菌病,偶见骨骼、眼、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心、肝、脾、胰、肾等器官受累。肺部感染初期表现为急性肺炎或支气管炎及发热、咳嗽、乏力等;波及骨膜、滑膜引起残毁性关节炎,可致关节肿胀及运动受限,常有关节腔积液;血源播散累及内脏等部位时,可有高热、厌食、体重减轻等。
症状-并发症:
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不适症状,并且可能危及生命。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感染可以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骨、关节、肺和脑。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皮肤发现硬结。
2、患者皮肤有压痛不适。
3、患者皮肤破溃,有异常分泌物。
4、患者出现其他不适。
以上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在皮肤科、感染科就医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对前来就医的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患者注意积极配合。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此次就医有哪些不适?
2、不适症状持续多久了?有什么规律吗?
3、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皮肤有异常的?
4、您既往皮肤情况怎么样?
5、您既往有其他的皮肤疾病吗?
6、近期有受过什么外伤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病情严重吗?
3、需要采取什么治疗?能否治愈?
4、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我该如何配合?
5、药物治疗有效吗?需要进行手术吗?
6、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检查-预计检查:
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医生首先会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损害,同时为了明确诊断,还会进行真菌培养、直接镜检、病理组织活检等辅助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损害,一般会进行视诊和触诊。
1、视诊
医生通过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皮肤镜等来观察皮肤损害,会注意皮损的大小、颜色、数目、形状、表面特点、内容物、边缘及界限、与皮面的关系、排列的特征等。
2、触诊
医生通过触摸,来判断皮损能否推动、与周围组织是否粘连、局部皮温变化、浅表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临床标本取病灶渗出液、脓液及痂皮、组织块等进行直接镜检涂片,革兰染色或PAS染色,高倍镜下可见染色阳性的卵圆形或梭形小体。但临床标本直接镜检常由于菌数少而阳性率低。
2、真菌培养
真菌培养初为乳白色酵母样菌落,后发展为咖啡色或黑色有褶皱的菌落。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活组织标本中鉴定出病原体可确诊。孢子丝菌病组织病理特征性改变是混合性炎性细胞肉芽肿改变,可见典型的“三区病变”,中央为“化脓区”,由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构成;其外为“结核样区”,由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少量的多核巨细胞构成;最外层为“梅毒样区”,由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构成。
检查-其他检查:
精制孢子丝菌素皮肤试验:该方法在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已被应用,有研究显示,该皮内试验诊断的阳性率为100% 。但在我国尚未广泛推广应用。
检查-影像学检查:
一般无需进行特殊的影像学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结合临床表现、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同时医生会注意与皮肤结核、着色牙生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着色芽生菌病
本病早期损害的结节或斑块表面多呈疣状,周围绕以浸润带,渗出物中可见黑头粉刺样小黑点。从分泌物镜检中可查到棕色成群、厚壁的圆形孢子。
2、皮肤结核
皮疹不沿淋巴管径路分布,结节表面呈疣状或乳头状,表面可有裂隙,从侧方挤压,可有少量脓液从裂隙中渗出。脓液中可查到结核杆菌。
3、梅毒树胶肿
既往有梅毒史。初发亦为无痛的坚硬结节,表面暗红,但其排列不沿淋巴径路。分泌物呈树胶状。梅毒血清学检査阳性。
4、脓皮病
脓皮病的患者皮损区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与刺痛感,严重的会有灼痛感。皮损区还可能散发出脓臭味或有脓液溢出,也可能会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5、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的皮损情况复杂多样,可能与该病混淆。医生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微生物学检查及血清学试验等可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患有孢子丝菌病的患者,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此外,还可辅以药物外敷、理疗等来促进疾病的恢复。
治疗-药物治疗:
一般患者可进行单一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药物联合治疗。
1、伊曲康唑
目前是治疗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物。该药物疗程一般为3~6个月,有较好的安全性,治愈率高。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2、特比萘芬
只对皮肤孢子丝菌病有效,只作为伊曲康唑和碘化钾不能耐受时使用。在我国,推荐疗程3~6个月或更长。
3、碘化钾
既往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其治疗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一般总疗程3~6个月。不良反应较常见,包括恶心、皮疹、甲状腺肿大等。
4、两性霉素B
系统感染者可用该药物。累及的部位不同,用药的剂量及疗程有所差别。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伊曲康唑维持治疗。
5、氟康唑
氟康唑对孢子丝菌是一种中等效力的抗真菌药物,只应用于对其他药物无法耐受者。
治疗-相关药品: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碘化钾、两性霉素B、氟康唑
治疗-手术治疗:
对固定型皮损患者, 如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皮损局限、周围纤维组织包裹明显,可配合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局部温热疗法可控制组织内真菌生长,温度应达40~43℃,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部分患者可在1~4个月内治愈。
治疗-治疗周期:
该病的治疗周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3~6个月不等。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限于皮肤的孢子丝菌感染预后不错,发生于面部的皮损若损害较重溃疡较深,愈后会留有瘢痕。大多数只在皮肤或淋巴结中出现孢子丝菌病的患者能够痊愈。
预后-危害性:
孢子丝菌病可造成皮肤、黏膜等系统损害,部分患者还可累及呼吸、消化等系统。
预后-自愈性:
孢子丝菌病一般是很难能够自愈的,这种疾病主要是人体皮肤感染致病菌所致,一旦出现异常需要积极的就医咨询。
预后-治愈性: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孢子丝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全身治疗、局部治疗等方式来对孢子丝菌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处理,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积极配合专业医生对孢子丝菌病进行规范的治疗,就可以达到及时治愈孢子丝菌病,摆脱疾病侵害的目的。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采取积极的药物等治疗措施而治愈。
预后-根治性:
一般来说去除所有的感染病灶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护理可以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心理护理:
孢子丝菌病往往会有明显的皮肤损害,容易产生悲观消极心理。家属要注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想法,从而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一般需要服用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或增减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做好居住环境的卫生,患者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保持皮肤清洁。
2、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复诊,由专业医师评估病情的恢复情况。
日常-术后护理: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创口卫生清洁干燥,遵医嘱按时换药,避免发生感染。
饮食调理:
尚无特殊的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患者注意加强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饮食。
饮食禁忌:
患者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1、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外伤及带菌植物(如腐烂的草木等)直接接触,特别在本病高发区应做好宣传工作。
2、高危人群应当带手套工作,防止皮肤外伤。皮肤一旦受伤,应及时清洗、消毒,并涂布碘酊等药物。
3、对于患病的动物应给予治疗、隔离等处理。
相关疫苗:
尚无特殊有效的疫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