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肠套叠疾病英文名称: intussusception疾病概述: 肠套叠(intussus...
养生
疾病名称: 肠套叠
疾病英文名称: intussusception
疾病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所致的肠梗阻。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肠套叠多发于儿童,以2岁以下者居多;成人肠套叠可能与肠息肉、肿瘤、憩室有关,发病率较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痛、血便、腹部肿块
主要病因: 肠蠕动正常节律紊乱、肠腔内或肠壁部器质性病变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B超、X线、钡餐灌肠
重要提醒: 肠套叠可造成肠坏死,若发现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一旦出现腹痛、血便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以免出现不良影响。
临床分类:
1、根据病因分类
(1)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小儿。
(2)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
2、按照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类
(1)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以持续、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特征。
(2)亚急性肠套叠,痉挛发生时间轻短,呈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于儿童。
(3)慢性肠套叠为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成人。
3、依据肠套叠的套入肠与被套肠部位分类
(1)小肠-小肠型:即一段小肠套进了相邻的小肠里。
(2)小肠结肠型:即一段小肠套进了相邻的大肠(结肠段)里。
(3)结肠-结肠型:即一段结肠套进了相邻的结肠里。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以小儿最多见,本病60%的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但新生儿罕见。80%的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3∶1~2∶1。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以春季多见。
病因-总述:
儿童肠套叠多为原发性,具体病因不明,可能是由于肠道的蠕动节律紊乱导致,仅有少数的儿童型肠套叠可能是由于感染、肠道发育异常、幼儿性息肉等其他原因引起。而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通常由肠道炎症、肿瘤等病变导致。
病因-基本病因:
1、原发性肠套叠
绝大部分发生于婴幼儿,可能是由于肠蠕动正常节律紊乱,也可能是由于食物性质的改变所致。
2、继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成年人,肠腔内或肠壁部器质性病变使肠蠕动节律失调,近段肠管的强力蠕动将病变连同肠管同时送入远段肠管中。
这些肠道原发病包括肠道息肉、肿瘤、憩室、炎性肠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瘢痕、肠道蛔虫病、肠结核等。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
婴幼儿年龄较小,添加辅食时肠道不能立即适应食物改变的刺激,导致肠痉挛和肠蠕动异常。
2、病毒感染
腺病毒或者轮状病毒感染后,回盲部的肠黏膜可形成菜花样突起,肠壁局限性增厚,引起肠腔狭窄,并能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形成肠套叠。
症状-总述: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肠套叠一旦形成难以自行恢复,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曲张,容易出血。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成果酱样胶冻状排出,患者可出现血便或果冻样便。随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腹胀、呕吐等肠道梗阻表现。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肠套叠
(1)腹痛: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发作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绞痛,患儿哭闹不安、感膝缩腹、面色苍白,持续约10~20分钟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5~1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又反复发作。阵发性腹痛系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呕吐:初为反射性,含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3)血便:为重要症状。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无便。约85%的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肛门指诊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腔积液、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和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全身情况: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无全身中毒症状。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2、慢性肠套叠
发病过程越缓慢,一般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可以是急性的阵发性绞痛,也可以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的慢性隐痛,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可无梗阻现象,肠管亦不易坏死。当套入的肠管过多引起肠梗阻或肠缺血时可以出现恶心、呕吐或便血、腹膜炎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急性肠套叠未能及时处理则导致嵌顿肠管坏死、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儿可并发脱水、电解质失衡和中毒性休克等。
1、肠管坏死
套叠段的肠管缺血会导致肠坏死,肠坏死会引起腹膜炎、脓毒症,甚至是休克,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会导致死。
2、腹膜炎
肠套叠若未及时就医,可导致肠穿孔使得含有细菌的渗出液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早期可表现为腹膜刺激症状,如腹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后期由于感染和毒素吸收,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3、脱水
肠套叠因为肠管互相嵌套,很容易岀现梗阻,且婴幼儿肠管较细,更易发生梗阻,梗阻可以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4、中毒性休克
肠套叠若未及时就医可导致肠穿孔而引起腹膜炎,可导致肠腔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循环,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影响其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症状-伴随症状:
婴幼儿可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或呕吐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持续剧烈腹痛;
2、排果酱色大便、便血;
3、小儿哭闹不停、拒乳、呕吐;
2、出现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以上症状出现时需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危急时建议急诊科就诊。小儿患者于儿科进行诊治,成人可就诊于普通外科/基本外科、消化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着宽松衣裤,方便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3、若有服用相关药物可预先记录药名与剂量,方便与医生交流。
4、若有相关病历、检查单与检查报告可于就诊时携带。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共同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6、预先准备好想要咨询了解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严重程度如何?
2、您有腹痛吗?腹痛剧烈吗?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3、您有恶心、呕吐、发热吗?体温最高多少度?
4、您腹部有受到外伤吗?
6、您之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7、孩子的喂养情况如何?什么月龄添加的辅食?
8、您既往有过肠道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目前有确定的诊断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我的腹痛、血便什么时候能缓解?
4、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对我有什么伤害吗?
5、我需要如何治疗呢?需要吃药吗?
6、我需要手术吗?需要住院治疗吗?
7、这个病对胃肠道功能有影响吗?对以后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
8、这个病恢复发吗?我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年龄较小者可由家属代问。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血便及腹部肿块时,需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首先会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会进行血常规、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及B超、X线、钡餐灌肠等影像学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首先会为患者检查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等基础体征。
2、检查腹部是否有可扪及的包块,右下腹有无空虚感,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压痛和(或)反跳痛。
3、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带血或有果酱样黏液便。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可判断患者有无感染。
2、便常规
急性肠套叠时,粪便检查可见暗红色黏液血便,镜下以红细胞为主;慢性肠套叠,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检查
在套叠部位横断扫描 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肿块图像,纵断扫描可见“套筒征”。
2、钡剂灌肠
可见套叠部位充盈缺损和钡剂前端的杯口影,以及钡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呈现的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只用于慢性肠套叠疑难病例。
诊断-诊断原则:
凡健康婴幼儿突然发生阵发性腹痛或阵发性规律性哭闹、呕吐、便血和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时可以诊断,成人大多病程较慢可根据腹痛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
发病急,伴有呕吐和腹痛,同时大便可带血而与肠套叠相混淆。但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含大量黏液和脓血,早期体温即可高达39℃以上,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腹部无肿块扪及,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而肠套叠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偶尔有肠套叠继发于菌痢之后,应加以注意。
2、阑尾炎
2岁以下的婴儿患急性阑尾炎者少见,且阑尾炎一般无血便,其腹部肿块发生较肠套叠为迟,多在阑尾炎未及时手术形成包裹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3、蛔虫性肠梗阻
病儿多有排虫史,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多数可在脐周或右下腹部扪及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X线检查,平片可在肿块处见多条蛔虫影;钡剂灌肠常可见蛔虫团在扩张的肠袢内呈典型的面条状或丛集小圆形充盈缺损。
4、腹型紫癜
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粪便暗红色或血红色,腹部有压痛,但无肿块,可并发皮疹、关节痛或血尿。值得警惕的是,腹型紫癜由于肠功能紊乱,可并发肠套叠,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加以鉴别。
5、出血坏死性肠炎
临床上多表现为便血、腹痛、呕吐。大便呈洗肉水样,伴特殊腐败腥臭味,早期即有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6、其他
尚有绞窄性内疝、肠扭转、结肠息肉等肠道出血性疾病,有时亦可误诊为肠套叠,均可经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仔细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
治疗-一般治疗:
医生可能会建议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进行灌肠复位治疗。
1、适应证
肠套叠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腹部不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2、禁忌证
(1)病程已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差,如有脱水精神萎靡、高热、休克等症状者,对3个月以下婴儿尤应注意;
(2)高度腹胀腹膜刺激征,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数液平面者;
(3)套叠头部已达脾曲,肿物硬而且张力大者;
(4)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者;
(5)小肠型肠套叠。
3、方法
(1)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
(2)空气灌肠;
(3)钡剂灌肠复位。
4、灌肠复位成功的表现
(1)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带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黄色粪水;
(2)患儿很快入睡,不再哭闹及呕吐;
(3)腹部平软,触不到原有的包块;
(4)灌肠复位后医生会给予一定量的活性炭口服,6~8小时后应有炭末排出,表示复位成功。
治疗-药物治疗:
肠套叠无特异性药物,但当肠套叠引起的肠坏死或肠穿孔可能会导致腹腔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对伴感染征象的患者应使用覆盖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奥硝唑等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甲硝唑、奥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虽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或灌肠治疗失败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儿童型肠套叠在肠管发生坏死前复位一般预后良好,若未及时干预,肠管坏死会引起腹膜炎、脓毒症,甚至是休克,可能会导致死亡。
成人型肠套叠,患者预后取决于病因,肠道息肉、憩室等良性病变引起者,通常可治愈;恶性肿瘤引起者,一般预后跟患者的病情分期有关,早期患者可通过手术治愈,晚期患者预后差。
预后-危害性:
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如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肠套叠很难自行复位。
预后-治愈性:
1、儿童患者及时治疗干预,大多可治愈。
2、成人患者能否治愈取决于病因。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样本研究。
预后-复发性:
有一项研究表明,部分患儿可有肠套叠复发。
日常-总述:
急性肠套叠绝对卧床休息,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慢性肠套叠患者控制危险因素和原发病,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儿家属因为孩子出现肠套叠可能出现自责、担心、焦虑的情绪。
(2)慢性肠套叠患者因为腹痛、血便等症状可能导致食欲不佳或禁食水,通常心理压力较大,患者在生活中可能产生烦躁、焦虑等消极态度以及消极态度,需要积极调节。
2、护理措施
(1)患者自身应该正视疾病,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可以查询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家属应从多方面积极开导病人,多支持、多理解,调动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患儿家属可配合医护人员加强对患儿的护理,观察孩子精神状态以及大便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愉悦、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充足睡眠,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利于控制疾病进展以及利于术后恢复。
2、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运动量大的锻炼。待身体恢复后可以适当选择散步、健身操等活动。
3、慢性肠套叠患者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疾病。
日常-术后护理:
1、患者应遵医嘱尽量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引流管的引流。注意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
2、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创口卫生清洁干燥,不要牵拉、抓挠伤口。
3、患者术后可根据医生的安排下床活动,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4、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注意术后创口出血、尿血、剧烈腹痛等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饮食调理:
急性期肠套叠患者需要禁食,之后慢慢从流质、半流质到普食过度,饮食清淡易消化,还要注重营养均衡。婴幼儿需注意科学的添加辅食,做到科学喂养。
饮食建议:
1、哺乳期的婴幼儿,恢复期间建议母乳喂养。对于已经添加辅食或者可自行进食的患儿,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食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食物。
2、定时定量、规律进食,避免过度饥饿。
3、低盐低脂饮食,选择清淡、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汤、稀粥、萝卜等。
4、注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梨、橙子、绿叶蔬菜等。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忌高盐高脂、油腻、生硬饮食,如动物肝脏、鱼肉、肥肉、坚果等,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3、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1、婴幼儿肠套叠多发生于添加辅食和断奶时,应循序渐进和合理添加辅助食品,防止过早、过量给予辅食。
2、成人则应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肠炎、痢疾等肠道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