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冻疮疾病英文名称: pernio疾病别名: 冻疮红斑疾病概述: 冻疮(pernio)是一...
养生
疾病名称: 冻疮
疾病英文名称: pernio
疾病别名: 冻疮红斑
疾病概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局限性水肿性紫红斑块或结节
主要病因: 主要由寒冷所致
检查项目: 皮肤活检、皮肤微循环检查
重要提醒: 天气转暖后可自行痊愈,但当出现水疱、溃疡或疼痛难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发生感染导致更严重后果。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冻疮是是一种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的常见皮肤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儿童、青年女性、户外工作者或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冬季湿度大的地区,冻疮发生率比干燥地区高。潮湿可加速体表散热,故冬季湿度大的地区,冻疮发生率较高。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易发于初冬、早春季节。
病因-总述:
寒冷是冻疮发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寒冷引起冻疮的发病机制未明。此外,周围血液循环不良、鞋袜过紧等可使患病风险增加。
病因-基本病因:
1、冻疮可能身体暴露于寒冷环境后,然后复温所导致的异常反应。皮温升高会导致皮下的小血管比周围大血管扩张得更快,这会使血液渗漏到附近的组织,从而引发冻疮。
2、也可能是由于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痉挛收缩,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损伤;久之血管麻痹扩张引起静脉淤血、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引发本病。
病因-危险因素:
1、周围血液循环不良
血液循环不良的人通常对温度变化敏感,更易患冻疮。
2、衣服、鞋袜过紧
在寒冷潮湿的天气穿紧身的衣服和鞋袜,更易患冻疮。
3、环境因素
生活在湿度高、寒冷但不结冰地区的人患冻疮的风险更大。
4、性别
女性更容易患冻疮。
5、体重
体重低于标准值约20%的人患冻疮的风险增加。
6、患有雷诺氏病
有研究发现,患有雷诺氏病的患者更易得冻疮。
7、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更容易患冻疮。
症状-总述:
冻疮的皮损好发于四肢末梢及暴露部位,皮损与冷暴露有关,且在温暖环境中显著消退。患者自觉有痒感和肿胀感,瘙痒受热后加剧,有溃疡者自觉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部位
好发于肢端及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背、耳廓、鼻尖等处,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常为双侧对称性分布。
2、皮损
(1)皮损为局限性水肿性紫红斑块或结节,表面紧张有光泽,边界清楚,按之退色,压力除去后红色逐渐恢复。
(2)如受冻较久,局部组织缺氧及细胞受损严重,损害表面可发生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疱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愈后留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
3、病程
冬季发生,夏季自愈,常伴有灼热、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同一部位可反复发作。
症状-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寒冷的季节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片、肿胀或水疱。
2、皮损有瘙痒、烧灼感。
3、皮损表面出现溃疡,疼痛较严重。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皮肤出现皮损应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可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
2、您的症状会因为温度变化而改变吗?
3、您之前有过这些症状吗?进行过治疗吗?
4、您之前有过系统性红斑狼疮吗?是否贫血?
5、您平时工作环境怎么样?
6、您近期有无暴露在寒冷环境里?
7、您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吸烟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冻疮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的情况严重吗?会不会破溃、感染?
5、您建议先尝试什么治疗?有风险吗?
6、做这个治疗贵吗?我将尝试多少个疗程?
7、治愈的概率大吗?还会不会复发?
8、这个治疗方案如果失败,我还可以做哪些治疗?
9、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观察皮损特征。之后根据病情可能建议做皮肤微循环检查,以帮助诊断。必要时做皮肤活检,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病理检查:
皮肤活检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取皮损部位部分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此过程通常不会造成患者过多不适。
检查-其他检查:
皮肤微循环检查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适用于微循环不良的冻疮患者。医生在光源照明下,用显微镜观察微血管的形态、周围的变化等。此外,还可选择微循环检测仪进行检测。
诊断-诊断原则:
依据发病部位、皮损特点及发病季节、病程即可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多形红斑、肢端发绀症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多形红斑
冻疮常需与多形红斑鉴别。后者好发于春秋两季,损害对称分布于四肢远端,除手背外,也常见于掌面,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紫红色斑块,且皮疹为多形性,以水肿性丘疹为主,典型损害呈虹膜样红斑。起病急,病程2~4周自愈,再发有间歇期,一般不会整个冬季患病,故不难鉴别。
2、肢端发绀症
肢端发绀症的特点为四肢皮肤呈持续、均匀的青紫色,伴有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也可与寒冷有关,根据皮损特点、部位可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冻疮通常会自行痊愈。对于轻微的冻疮,患者只要注意保暖,保持干燥,无进一步诱发加重,多可自行恢复;对于严重的冻疮,可以使用口服和外用药物治疗。其他物理治疗如红外线、氦氖激光等也有助于病情恢复。
治疗-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以消炎、消肿、促进循环为原则。
(1)未破溃皮损:可外用维生素E软膏或冻疮软膏等,维生素E外用具有抗氧化和润肤、止痒作用,冻疮软膏可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止痒止痛。取适量软膏涂于皮损处,偶见皮肤刺激如烧灼感,或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然后向医生咨询。
(2)已破溃皮损:为了避免创口感染,可应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于破溃处取适量软膏外涂、包扎。局部应用一般无不良反应,偶见局部烧灼感、蜇刺感及瘙痒等。如使用一疗程后症状无好转或加重,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2、内用药物
可口服烟酰胺、硝苯地平、双嘧达莫等扩血管药物,帮助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缓解症状。此外,盐酸山莨菪碱和己酮可可碱也有一定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治疗-其他治疗:
红外线(包括频谱)、氦氖激光等局部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冻疮的症状。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保暖及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多可痊愈,但来年容易复发。
预后-危害性:
1、冻疮可导致患者较长时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对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2、冻疮严重者可破溃,有可能引发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3、皮损多在皮肤暴露部位发生,影响美观,患者可能出现担心被歧视等负性心理。
4、冻疮容易复发,即使痊愈患者也会担心复发,有一定心理压力。
预后-自愈性:
冻疮症状较轻者多可在天气转暖后自愈。
预后-治愈性:
预后-复发性:
冻疮在来年易再复发。
日常-总述:
良好稳定的心态、持久而合理的自我保健等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同时应增强体质,合理膳食,尽量避免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并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不适症状和皮损变化等情况。
日常-心理护理:
1、冻疮病程较长,治疗周期比较长,且每年冬天都易复发,患者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安慰,使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以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2、冻疮发生在体表,皮损可影响美观,患者在社会交往中担心被歧视、疏远或遭拒绝,自信心受到削弱,导致烦恼、急躁、抑郁和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再加上有些冻疮会破溃,患者会出现恐惧心理。患者要正确对待自身所患疾病,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自我身心调整,主动和亲属、朋友交流,缓解社会心理压力。
3、患者可积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知识,树立科学的医学观,去正规医院接受合理的治疗,而不是打听各种偏方、特效药,避免因延误诊治导致病情加剧。
4、患者平时可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读书、锻炼、练书法、摄影、画水彩、国画等,转移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应遵循医嘱用药治疗。治疗冻疮的外用药可有一定的刺激性,应注意合理使用。首先要注意是否发生过敏反应,可以先将少量药物涂于前臂屈侧近肘窝处或涂于耳背,观察24~72小时,如无红疹、水疱等过敏反应,方可使用。使用外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方法使用,不可用药过度,否则极易发生毒副作用。如出现过敏反应或毒副作用,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妥善处理。
2、不要滥用药物,不要自行使用广告中或民间流传成分不明的药物。
3、冻疮需要进行疗程治疗,因此疗程未结束不要随意更换治疗药物或不要贸然停药,以免影响疗效。如疗程结束不见效果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4、对于破溃的部位,应消毒后使用外用药物,并轻轻包扎受损皮肤,以防止感染。
5、临床痊愈后应遵医嘱使用一些保护皮肤的药物,以巩固治疗效果。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温暖舒适的室内温度,外出时应注意保暖,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以免皮损受刺激,加重损伤。
2、保持干燥,衣服、鞋袜不宜过紧,避免摩擦皮损部位。
3、冻疮可有瘙痒,应避免搔抓,防止破溃感染。
4、可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室内的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5、可以用温和的毛巾轻轻擦拭皮肤,逐渐让冻疮区的皮肤变暖。
饮食调理:
冻疮的患者在接受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补充营养,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注意饮食调配,加强营养,患者日常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如牛奶、蛋类、鱼肉等,以保证身体有足够的热量。
2、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如桃、苹果、橙子、柠檬等,可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饮食禁忌:
1、忌饮酒。酒可助长湿热,故本病患者禁忌饮用。
2、忌吃辛辣食物。因其食后会使炎症加重,故应忌食辣椒、韭菜、蒜苗、芥末等。
3、忌吃煎、炸、烧烤食物。
4、忌吃海腥、河鲜。因其具有很强的催发作用,本病初起应忌食。
5、避免抽烟。因为吸烟会收缩血管,减缓伤口愈合。
预防措施:
1、寒冷是导致冻疮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保持家中环境温暖干燥。外出时要注意保暖,尽可能不要将皮肤暴露在外,可以戴上手套、帽子,穿暖和的棉鞋等。
2、穿过紧的衣服和鞋袜可增加患冻疮的风险,因此冬天应该穿宽松的衣服和鞋袜。
3、平时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
4、积极治疗雷诺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