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对立违抗性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养生
疾病名称: 对立违抗性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
疾病概述:
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临床上以持久的对抗、不服从、消极抵抗、易激惹、挑衅和敌对等行为为基本特征。若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可能并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问题,或逐渐发展为品行障碍,甚至进展为反社会性人格。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会遗传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对抗、不服从、消极抵抗、易激惹、挑衅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询问病史、血常规、颅脑CT、脑电图、量表检查
重要提醒: 对立违抗性障碍患儿应及早治疗,以免并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感障碍等问题,甚至进展为反社会性人格。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估计,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1%~11%,平均患病率约3.3%。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青春期前男女患病比为1.4:1。
病因-总述: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遗传、神经生化、病理生理以及家庭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
对立违抗性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与遗传相关,且是多基因遗传。
2、神经生化
研究显示单胺类神经递质与情感的表达、调节及冲动控制有关。中枢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可导致机体对情绪、冲动的控制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违抗行为。
3、病理生理
研究发现对立违抗性障碍患儿的皮肤电导反应较低,静息平均心率慢,并可能存在雄性激素水平低等情况。
4、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对立违抗性障碍发生的重要病因,比如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质依赖、精神发育迟滞;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亲密感情联系,对待孩子冷漠或忽视、挑剔、粗暴,甚至虐待孩子,或者对孩子过分放纵,不予管教;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争吵或打斗、分居或离异;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等。
症状-总述:
对立违抗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持久的对抗、不服从、消极抵抗、易激惹、挑衅和敌对等行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
症状-典型症状:
1、对立违抗性情绪
(1)患儿的情绪不稳定,内心时常感到无助,对挫折得耐受力差,常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患儿常常比较敏感,有时会曲解别人的意思,容易因一句善言而恼怒。
(3)患儿经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因而常与父母、老师、同伴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攻击行为,过后又会内疚和悔恨,但通常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
2、对立违抗性行为
(1)患儿很难服从管教,受到批评时总是强调客观,经常与家长、老师等权威人士争辩,此时敌对情绪会有所加重。
(2)患儿一般对成人不尊重、对同伴充满敌意,从而经常故意打扰、言语攻击,甚至违反校规或集体纪律,来惹恼他人。
(3)患儿在因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时,常常归咎于他人,甚至指责他人。
3、学业及社会功能受损
(1)患儿在学习方面会出现对学习无兴趣、难以接受新知识、学习成绩差等,容易出现逃学行为,强烈追求校外活动,经常故意拖延和浪费时间,找各种借口不做作业。
(2)患儿经常不合群、不愿或较少参加集体活动,与父母、教师等缺乏交流。
症状-并发症: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随着年龄增长,患儿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使他们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在与成人交谈时心不在焉、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等。
2、情感障碍
随着年龄增长,患儿可能出现情绪高涨,或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替的情况。
3、品行障碍
比如经常攻击人或动物、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欺诈或盗窃以及严重违反规则等。
就医-门诊指征:
1、患儿多次出现对抗、不服从、消极抵抗等行为。
2、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
3、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对立违抗性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科的诊疗范围,可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最好早晨空腹进行就诊。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表现?
2、会经常与别人争辩,容易生气暴躁吗?
3、会经常故意惹怒别人吗?
4、家庭氛围怎么样?平时家长陪伴孩子时间长吗?家长对孩子平时怎么教育,打骂情况多吗?
5、孩子有受过什么刺激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个病严重吗?
2、能治好吗?
3、这个病需要多长时间的治疗?
4、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配合治疗?
5、会有后遗症吗,会对孩子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长时间出现对抗、不服从、消极抵抗等行为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通过问诊,了解患儿的病史,然后通过血常规、颅脑CT、脑电图、量表检查等方法,进一步了解患儿的情况,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与患儿、家属交谈,详细了解其长期的生长发展病史,必要时还需与其老师、同伴等沟通。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可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数目变化,评估机体的一般情况,比如有无感染、贫血等问题。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医生会通过观察患儿的脑电图波形判断大脑功能是否正常,也可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有相似症状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本病患儿的脑电图多属正常。
2、量表检查
医生会通过一些量表检查,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排除抑郁症等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颅脑CT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脑部器质性病变,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儿持续6个月以上,出现对抗、不服从、消极抵抗、易激惹、挑衅和敌对等行为,明显影响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并排除心理发育障碍、其他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行为问题,则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与儿童青春期正常的违抗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儿童青春期正常的违抗行为
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大多数青少年都会出现发脾气、与父母争执、容易激惹等行为。他们常对权威提出质疑,而引起父母的困扰。正常的对抗行为可能每月发生几次或每周 1~2 次;而对立违抗性障碍者的对抗行为可以每周发生5~7次或每天发生,还可能使社会功能受损。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患者在完成任务、组织性、计划性、善始善终、等待等方面均有困难,而单纯的对立违抗性障碍者一般没有这些问题,他们做不好作业,多是违抗行为的一部分。
3、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均存在于成人和其他权威(比如父母、老师和上级)对抗的行为问题,但是前者远比后者严重。品行障碍存在攻击人或动物、破坏他人财产、说谎、盗窃和严重违反规则的行为;而对立违抗性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失调,比如发怒、易激惹,行为障碍不明显。
治疗-治疗原则:
对立违抗性障碍患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心理治疗和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心理社会干预为主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以重塑患儿的思维、减少过激行为。如果合并其他精神障碍,则还需要酌情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医生会运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影响,改善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使家庭朝健康方向发展,进而改善患儿的消极情绪。
1、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间的关系。
2、纠正父母对子女不良行为采用熟视无睹或严厉惩罚的处理方式。
3、训练父母学习用适当的方法与子女进行交流,用讨论和协商的方法、正面行为强化辅以轻度惩罚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
4、减少家庭内的生活事件及父母自己的不良行为。
治疗-药物治疗: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如果患儿合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则可选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药物治疗。
2、抑郁焦虑
如果患儿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则可选用舍曲林、帕罗西汀等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哌甲酯、托莫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放化疗:
1、认知治疗
可以帮助患儿发现自己的问题、分析原因、考虑后果,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建议与行为治疗相互结合,以便更好的促使患儿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发生变化。
2、行为治疗
随着病情进展,患儿可能出现不良行为,此时应通过阳性强化法、消退法和游戏疗法等手段,逐渐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预后与起病年龄、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发病越早,预后越差,早发者较晚发者最终发展为品行障碍的风险高3倍。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可能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情感障碍等问题。
预后-危害性:
1、患儿主要表现为对抗、不服从、消极抵抗等行为,可严重影响亲属、师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造成社交障碍、学业下降等问题。
2、患儿可能会发展为品行障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与安全。
预后-治愈性:
部分轻症患儿可通过积极的教育与治疗逐渐恢复。
日常-总述:
家庭治疗在改善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积极沟通、保持冷静、适当的奖励和惩罚等,而且患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心态。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方面
(1)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2)积极沟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期望。
(3)保持冷静:当孩子表现出敌对和反抗行为时,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回应他们的挑衅,以免事态升级。
(4)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对孩子的好行为给予积极的奖励,对不良行为采取合适的惩罚。确保奖惩明确且及时。
(5)保持一致性:确保家庭成员在规则、纪律和奖励方面保持一致,有助于孩子建立清晰的期望和行为规范。
(6)自我照顾:照顾ODD儿童可能会让家长感到疲惫,因此家长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习惯,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
2、患儿方面
(1)患儿应学会应对压力、挫折和冲突的技巧,以便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患儿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以便保持情绪稳定。
(3)患儿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便发泄不良情绪。
饮食调理:
对立违抗性障碍与饮食没有太大的关系,故患儿保持正常饮食即可。但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因此一般建议其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尽量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限制咖啡因和糖摄入等。
饮食建议:
1、每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2、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菠菜、香菇、番茄、油麦菜、橙子、火龙果、猕猴桃、牛肉、鱼、海虾等。
3、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尤其在运动和炎热天气时,以维持身体功能的正常运作。
饮食禁忌:
1、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和糖,以免影响情绪。
2、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比如肥肉、蟹、鲤鱼、黄鳝、油炸食品等。
预防措施:
由于对立违抗性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所以目前暂时没有能够完全预防的措施。但增强亲子关系、确保家庭环境稳定、正确教育孩子以及避免不良习惯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此外,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行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儿童和家庭的困扰,并能够预防与该疾病相关的许多问题。
1、增强亲子关系:家长应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多陪伴孩子,并倾听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观点,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理解。
2、确保家庭环境稳定:确保家庭环境和谐,尽量减少孩子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
3、正确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学会应对压力、挫折和冲突的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避免不良习惯:避免接触和交往有反社会和犯罪行为的同伴,避免沾染吸烟。饮酒等习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