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疾病英文名称: acetaminophen poisoning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疾病英文名称: acetaminophen poisoning
疾病概述:
对乙酰氨基酚属于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acetaminophen poisoning)是由于过量摄入或误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有此药的复方制剂所致的急性中毒。中毒者可有轻度厌食、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经过早期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肝脏、肾脏
常见症状: 轻度厌食、恶心、呕吐、出汗、右上腹疼痛、黄疸、血尿、少尿
主要病因: 过量摄入或误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有此药的复方制剂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肝和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测定
重要提醒: 本病为急性中毒,可危及生命,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对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在美国,据中毒控制中心2000年的记录,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已超过108000例。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长期饮酒者。
病因-总述:
对乙酰氨基酚治疗量为10~15mg/kg。儿童中毒量为150mg/kg,成人经口中毒量约为7.5g,致死量为5~20g。误服本药或口服过量可引起中毒,该药进入人体后最主要引起肝损害,进而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小于6岁者。
2、精神疾患者。
3、既往有中毒史或自杀倾向者。
4、长期酒精成瘾者。
5、服药期间同时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巴比妥类、卡马西平等药物。
6、长期禁食、急性疾病、长期呕吐脱水、神经性厌食、贪食症、营养不良、恶性肿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可增加患病风险。
7、患有肝脏疾病者。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以肝损害为主,主要表现为轻度厌食、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明显黄疸等。此外,还可造成肾损害,可有血尿、少尿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肝脏损害
(1)服药后24小时内,患者可有轻度厌食、恶心、呕吐和出汗。
(2)服药后24~48小时,患者自感稍好,但有右上腹肝区疼痛。
(3)服药后2~4天,发生肝坏死、肝性脑病、明显黄疸等症状。
2、肾脏损害
可有蛋白尿、血尿、少尿甚至肾衰竭。
症状-并发症:
随着病情发展,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可并发弥漫型血管内凝血、急性胰腺炎、心肌炎等,患者可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就医-家庭处理:
1、发现过量服药且未出现昏迷、意识障碍者,立即催吐,迅速护送至医院治疗。
2、就医不便但有条件者口服25%硫酸钠或50%硫酸镁导泻,或用番泻叶泡茶饮,使进入肠道的残余药物从大便中排出,以减少药物的吸收和毒性,随即送医院治疗。
就医-急诊指征:
1、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此药的复方制剂后,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2、服药后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
3、服药后出现蛋白尿、血尿、少尿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急诊科范畴,患者可到急诊科就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
2、您的症状是何时出现的?有减轻或加重吗?
3、您服用了何种药物?有无带来药瓶?
4、您服药剂量多少?
5、您近期有接受药物治疗吗?什么药?用多久了?
6、您之前是否存在神经精神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需要做什么检查?
2、能治好吗?
3、需要什么治疗方法?
4、需要多久才能完全恢复?
5、恢复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6、会有后遗症么?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出现轻度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做肝和肾功能、凝血功能、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测定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会观察到患者皮肤黏膜出现黄疸,还可触及右上腹肝区疼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肝、肾功能检查
有助于医生了解肝肾功能有无异常。
2、凝血功能检查
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测定
检测血浆中的对乙酰氨基酚浓度,有助于确定诊断及判断预后。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乙酰氨基酚或含有此药的复方制剂服药史)、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测定、超声检查等)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急性酒精中毒及其他毒物所致的肝损伤。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酒精中毒
是指由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酒精或含酒精饮料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状态,可表现为易激惹、多语或沉默、行为粗鲁或攻击行为、语无伦次、感觉迟钝、意识障碍等。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结合相关辅助检查,一般不难将二者鉴别。
2、其他毒物所致的肝损伤
摄入其他毒物(毒蘑菇、含有黄磷或四氯化碳的物质)亦可造成严重肝脏损伤,一般通过询问病史可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目的为清除毒物,缓解症状。治疗本病可采用早期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和导泻,同时应尽早解毒剂治疗。此外,还需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服药24小时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主要采取静脉补液,利尿,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止低血糖,有出血倾向者应用维生素K1。此外,还应积极治疗肝性脑病和脑水肿等多器官功能损害。
治疗-药物治疗:
可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K1、N-乙酰半胱氨酸(NAC)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血液净化是指把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清除某些致病物或毒物,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医疗技术,常用方法有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早期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药物,特别适宜于有肝肾功能损害者。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4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清除毒物
(1)催吐:对于清醒的患者,催吐仍为目前常见的清除毒物方法之一,尤其是小儿中毒患者。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目前不建议使用催吐。
(2)洗胃:洗胃为经消化道摄入中毒清除毒物方法之一,原则为越早越好,一般建议在服毒后4~6小时内洗胃,但如果患者就诊时已超过6小时,酌情仍可考虑洗胃。
(3)吸附剂:活性炭是一种安全有效、能够降低从胃肠道吸收入血的毒物水平的清除剂。一般不用活性炭灌胃。
(4)导泻:也为目前常用的清除毒物的方法之一,不推荐单独使用导泻药物清理急性中毒患者的肠道。
2、解毒治疗
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在中毒后10小时内给药能有效预防肝损害的发生,16小时后效果较差,24小时后无效。
预后-一般预后:
及早发现,并接受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早期及时接受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作息,同时保持良好心态,注意个人安全,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因服用感冒药而出现中毒症状时,可能会出现懊恼、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
(2)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常常有抑郁、意志消沉、厌世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患者家属要多关心和体贴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早日康复。
(2)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面对,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保证休养环境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避免饮酒,以免造成肝功能进一步损害。
3、肝肾功能不全者尽量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有此药的复方制剂。
日常-复诊须知:
1、如患者就诊及时,整个治疗过程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则无需复诊。
2、若出现肝肾衰竭,需遵医嘱随访。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解毒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饮食护理,科学饮食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清淡饮食。
2、宜进食低盐、高钾、易消化、高热量、富含优质蛋白及高维生素的食物,包括牛奶、排骨汤、瘦肉粥、汤面、鸡蛋羹、苹果、橘子、苋菜、菠菜等。
3、逐渐增量,先流食如牛奶、米汤等,后硬食如米面、菜、肉等。
饮食禁忌:
1、不吃腥膻、辛辣类食物,如鱼类、贝壳类等。
2、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通过合理用药,本病可得到有效预防。
1、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按规定剂量和间隔时间服药,并了解其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等,合理用药。
2、了解市场上各类感冒药的具体成分,避免同时服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
3、严禁酒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4、老年患者和儿童应减量使用,给药间隔6小时以上,不能长期服用。
5、肝肾功能不全、贫血、心功能不全、妊娠期妇女及新生儿应尽量避免使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