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儿童恐惧症疾病英文名称: phobic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
养生
疾病名称: 儿童恐惧症
疾病英文名称: phobic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疾病别名: 儿童恐怖障碍
疾病概述:
儿童恐惧症(phobic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又称儿童恐怖障碍,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恐惧情绪。表现对正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儿童恐惧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后天创伤、条件反射、血液生化改变、心理因素等因素有关。本病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恐惧反应、回避行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出汗、心慌等
主要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CT
重要提醒: 本病会导致患儿在面对某种物体或情景时出现强烈的恐惧反应,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患儿应及时就医、治疗,争取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约4%的发育中儿童出现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异性恐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女孩多见。
病因-总述:
儿童恐惧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遗传因素、后天创伤、条件反射、血液生化改变、心理因素等。
病因-基本病因:
儿童恐惧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在恐惧症的近亲中,恐惧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2~3倍,有家族史者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
2、后天创伤
儿童在出生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遭受过精神创伤后可反映出心理障碍。精神生活事件对某一神经质性格者可能成为扳机作用,诱发了恐惧症状,如听说某人患了癌症即怕“癌症”这个字眼。
3、条件反射
由于某些无害的事物或情境与令人害怕的刺激多次重叠出现,形成条件反射,因而获得了引起焦虑的性质,成为患者恐怖的对象。这种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促使患者采取某种行为去回避它,如果回避行为使患者的焦虑得到减轻或消除,便会成为一种强化因素,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把这种行为本身固定下来并持续发展。
4、血液生化改变
约50%的儿童恐惧症患者,可在发病的同时,出现血浆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5、心理因素
儿童恐惧症可因儿童个性脆弱、过分依赖、性格内向、胆小等心理因素引起。多数患儿是后天形成的,如幼时玩耍小猫,突然被猫咬了一口,以后见了猫就怕,甚至对带毛的东西(如猫的画片、毛茸茸的玩具)都怕。成人用动物作为惊吓小孩、使其听话的手段,同时,也是诱导儿童产生特定内容恐惧症的重要原因。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还有交互作用,如小孩的母亲怕猫,小孩因经常模仿母亲的恐怖表现,而强化自己的恐惧感。
症状-总述:
当面临恐惧的对象时,儿童表现出恐惧反应,对某种物体或情景产生强烈、持久的恐惧,往往恐惧对象并不具有真实的危险,儿童常有预期性焦虑,提心吊胆、害怕自己恐惧的事情发生。患儿有回避行为,逃离恐惧现场或回避可能引起恐惧的事情。患儿还可能出现急性焦虑反应,表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心慌、胸闷、血压上升、恶心、四肢震颤或软弱无力,重者恐惧时可瘫软。晕厥或痉挛,出现饮食或睡眠问题。
症状-典型症状:
1、特定恐惧症
面对特定物体或情境而发生过度的恐惧害怕。通常的恐惧类型有:
(1)动物恐惧,如害怕猫、狗、昆虫等。
(2)自然环境恐惧,如对暴风雨、登高、水的恐惧。
(3)注射与血液恐惧。
(4)特定情境恐惧,如对黑暗、隧道、电梯、桥梁、飞机、公共汽车或其他封闭场所等的恐惧。
(5)特定物体恐惧,如对尖锐物体的恐惧。
(6)疾病恐惧,害怕生病或死亡等。
2、社交恐惧症
儿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和回避行为,此种行为明显地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每当面对新环境时就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年幼儿童可表现为哭闹、缠人或躲在母亲身后,不愿意上学;学龄儿童则可回避班级活动或上体育课,导致学习成绩表现不佳;少年期儿童可与异性的约会或建立关系感到困难,由于社交困难与学习适应下降可出现辍学等。发生社交恐惧的高峰年龄为5岁以前和13岁左右。
3、选择性缄默
一种特殊的社交恐惧现象,多在3~5岁起病,表现为在某些特殊场合拒绝说话或不愿意说话,如在家中或在学校及其他场合不愿说话或无任何交流活动,但有的儿童则可使用手势、点头、摇头,耳语等方式交流。此症儿童常伴有胆小、害羞、退缩、社交焦虑,有的也可表现违抗、执拗、负性人格特点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但通常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解释,一般无其他明显症状,但对工作、学习、社交活动等影响较大。
就医-门诊指征:
1、面对特定物体或情境,儿童反复出现过度恐惧表现,如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出汗、心慌、恶心、瘫软甚至晕厥等;
2、不能适应新环境,与人交流、交往障碍;
3、影响了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交;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出现的?
2、让你害怕的是什么呢?
3、您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5、您既往有过相关的精神疾病吗?
6、您的家属中有和您症状相似的患者吗?
7、您的这些症状对您的生活影响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疾病?
3、这种疾病严重吗?能治愈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对正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CT等了解患者情况,为诊断提供依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儿的一般情况,检查患儿有无明显的发育迟缓等,寻找有无其他疾病的相关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有血生化的改变,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血生化检查,观察有无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有必要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者有无组织病变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儿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有无加重的情况,还会询问患儿既往有哪些与此症状有关的经历,了解患儿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无压力过大的情况,结合患儿的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对某一特定物体或情境(如飞行、高空、动物、注射,流血等),或对想象有关物体或情境时出现持续的、过度的或不可控制的恐惧。
2、恐惧时以心跳加速或以恐惧发作等形式的焦虑表现,如哭闹,发脾气、身体僵硬、纠缠大人等。
3、设法回避恐惧对象或情景,出现持续而强烈的焦虑与痛苦。
4、症状明显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业)及社交活动。
5、病程至少6个月。
诊断-鉴别诊断:
1、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无特殊的害怕对象,有时害怕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某种意外,但无明显恐惧和回避行为。可通过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2、强迫症
强迫症来源于患者主观的或内心的思想或观念,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伴有强迫动作,而很少有回避行为。具体说,强迫症是主观的,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恐惧症是客观的,但自身可以回避,有时二者可同时合并存在。可通过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3、精神分裂症
可短暂出现恐惧症状,主要是急性幻视、幻听、被害妄想体验等导致的极度恐惧不安,患者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可通过患者的表现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儿童恐惧症的治疗应综合考虑家庭、心理、社会各方面因素来进行,首先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或惊恐发作,然后采用心理、家庭治疗等消除其回避行为。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抑郁制剂
可选氯丙咪嗪,一般6岁以前小儿不用此药,其次可服用多塞平。使用药物前后定期进行心电图、肝功能、血象检查。常见的药物副反应有轻度口干、头晕、食欲下降、便秘,出现严重副反应者应减量或改换治疗。
2、抗焦虑药
症状较严重者可使用抗焦虑药,可选用地西泮、阿普唑仑、氯米帕明、氟西汀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治疗-相关药品:
氯丙咪嗪、多塞平、地西泮、阿普唑仑、氯米帕明、氟西汀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还要注意家庭治疗。治疗着眼点不仅是患儿而是整个家庭,因为发生在患儿身上的任何症状都不是孤立的问题,患儿只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患儿的言行不仅影响家庭成员,其本人也受到家庭各成员的影响。因此,在治疗时就不能只着眼于患儿本人,而要了解患儿行为、情绪问题发生时的整个背景情况及与患儿间的相互影响,如有洁癖的母亲,就会要求其子女过分地讲究卫生,其母怕脏,怕传染病等行为方式就直接影响她的子女,可能直接增加患儿的恐怖心态,为此,要改变患儿的行为,也要同时治疗改变患儿母亲的行为。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有关,轻症患者有自愈的可能,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通常本病不会影响患者寿命。患者的病情也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儿对特定的事物或场景出现异常的恐惧反应,重者恐惧时可能瘫软、晕厥、痉挛等,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预后-自愈性:
部分轻症患者有自愈的可能。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日常-总述: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家属要多安慰鼓励患者,同时患者也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于疾病造成的痛苦及病后给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使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加重。家属要给予患者强有力的支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多陪患者接触恐惧的对象,不要经常逼迫患者处于恐惧的环境中,不正确的脱敏方法可能会使病情加重。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药期间出现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厌食、失眠、嗜睡等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出现相关症状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症状。
2、患者若出现严重的恐惧症状,如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要及时脱离恐惧环境。
饮食调理:
本病对于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补充优质蛋白质,可多吃瘦肉、牛奶。
2、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
3、定时定量用餐。
饮食禁忌: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儿童恐惧症病因复杂,目前并没有较好的预防措施,仅能通过一些方法减低发病风险,如:
1、家长尽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对其过于严厉。
2、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不要让其过分依赖父母。
3、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