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耳痔疾病英文名称: ear pile疾病别名: 耳挺疾病概述: 耳痔,中医病名。是因湿热...
养生
疾病名称: 耳痔
疾病英文名称: ear pile
疾病别名: 耳挺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耳道
常见症状: 耳内赘生蕈状小肉团,不痛,无化脓溃烂
主要病因: 久病脓耳、耳疮,挖耳损伤等
相关中医疾病: 慢性脓耳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久病脓耳、耳疮,或挖耳损伤,复染湿热邪毒,久郁于耳,日久变生耳痔。其脏腑病机常与肝、肾、脾胃有关。
1、湿热熏耳:多因脓耳久治不愈,邪毒滞留,肝胆、脾胃蘊热之邪上干,或肝肾阴虚,虚火上于,与湿浊邪毒互结,熏蒸耳窍,日久变生耳痔。
2、痰浊结耳:多因饮食不节,嗜食醇酒、炙煿厚味,脾胃受损,痰热内生,循经上干,郁结于耳,日久变生耳痔。
诊断-诊断原则:
多有慢性脓耳病史。可有耳痒、耳流脓、耳聋等症。检查所见,生于外耳道内段或鼓室内者
耳痔呈肉芽或息肉状,一个或几个,色淡白或淡红,触之软,不易出血,患处潮湿或有稀脓;生于耳道外段者,耳痔有蒂,状如樱桃、枣核,表面较粗糙,可摇动,质地较硬实,或有触痛,一般不易出血,若因瘙抓染毒后,则有疼痛,触之可出血。若耳痔大者,可充塞整个耳道或从耳道口突出。
诊断-诊断依据:
多有慢性脓耳病史。可有耳痒、耳流脓、耳聋等症。检查所见,生于外耳道内段或鼓室内者
耳痔呈肉芽或息肉状,一个或几个,色淡白或淡红,触之软,不易出血,患处潮湿或有稀脓;生于耳道外段者,耳痔有蒂,状如樱桃、枣核,表面较粗糙,可摇动,质地较硬实,或有触痛,一般不易出血,若因瘙抓染毒后,则有疼痛,触之可出血。若耳痔大者,可充塞整个耳道或从耳道口突出。
诊断-鉴别诊断:
耳菌
多见于久病脓耳患者,有耳聋,耳内流脓或夹血迹。检查见耳菌多生于耳窍或耳道内段表面粗糙,呈结节状、菌状或菜花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触痛,易出血,随耳菌长大,可引起张口受限、面瘫、头痛、眩晕等症。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一般以外治去掉耳痔为主,必要时可配合内治法,以祛脏腑蘊热之邪。
治疗-其他治疗:
1、吹药
耳痔属息肉、肉芽者,先清除耳道脓液,再吹枯轻散与氯冰散,每天1次。
2、涂药
耳痔较小者,可用硇砂散、蟾酥丸、鸦胆子油之类,涂于耳痔表面,每天1次,至耳痔脱落。
3、可借助西医方法进行烧灼或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和早期治愈耳疮、脓耳等病,以免引起耳痔。
2、戒除挖耳等不良习惯,以免引起耳痔。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