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腹膜后脓肿疾病英文名称: retroperitoneal abscess疾病概述: 腹膜...
养生
疾病名称: 腹膜后脓肿
疾病英文名称: retroperitoneal abscess
疾病概述:
腹膜后脓肿(retroperitoneal abscess)是在腹膜后器官或组织出现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通常由腹膜后器官或组织的炎症或穿孔引起。本病好发于30~60岁,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心率增快,厌食和乏力等感染性症状。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肠麻痹等症状。本病与病因、患者病情以及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预后较好,但病情严重者可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严重感染所致复杂的败血症,甚至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导致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腹膜
常见症状: 发热、腹痛、腹胀、腹部肿块
主要病因: 血源性感染、毗邻器官的炎性疾病、外伤、手术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CT扫描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出现畏寒、高热、腹胀、腹痛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临床分类:
根据腹膜后间隙的分区,可将脓肿分为以下三类。
1、肾前间隙脓肿
与胃肠道病变联系紧密,如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后阑尾炎、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等。
2、肾周脓肿
多起因于外伤感染、肾盂肾炎等。
3、肾后间隙脓肿
多起源于脊柱病变,如髂腰肌脓肿、髂窝脓肿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死亡率:
严重腹膜后脓肿的病死率高达10%~3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30~60岁。
病因-总述:
腹膜后脓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腹膜后间隙的原发性细菌感染比较罕见,多为血源性感染,继发于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HIV等免疫功能受损状态下。临床上腹膜后脓肿多继发于与腹膜后间隙相邻或其内脏器官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感染来源是肾病变、其次是消化道病变,脊柱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和血源性感染是少见的原因,极少见特发性的腹膜后感染和脓肿。
病因-基本病因:
1、毗邻器官的炎性疾病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克罗恩病、腹膜后阑尾穿孔、肾疾病、胆道穿孔、憩室穿孔、结肠癌以及泌尿系统和脊椎疾病。
2、外伤
十二指肠、结肠、肾等损伤导致感染累及腹膜后间隙。
3、远隔部位感染
皮肤或呼吸道感染经血液途径播散所致。
4、医源性因素
胆道探查取石术中损伤胆道,ERCP检查及奥迪括约肌切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石遗留于腹腔等。
症状-总述:
腹膜后脓肿的临床症状一般较明显,患者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畏寒、高热等;还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肠麻痹等症状,腹膜刺激征较轻或不明显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全身症状
患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多数患者常出现畏寒、高热。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体重减轻及全身衰竭等。
2、局部症状
多数病例有腰背痛、下背部痛或腹痛。疼痛部位与脓肿位置有关,可放射到臀、膝部,并可有腰大肌、髂腰肌刺激征。有时在曲髋或侧卧于脓肿对侧位时疼痛可缓解。
症状-并发症:
1、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
脓肿侵及肾脏、输尿管或膀胱时可出现尿急、尿频、脓尿等泌尿系感染症状。
2、腹腔脏器和组织的弥漫性感染
脓肿可破溃于胸腔、腹腔、纵隔、前腹壁、腰大肌、臀部或股部等,引起脓胸、腹膜炎等化脓性病变。
3、消化道出血或肠瘘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腹膜后脓肿者由于胰腺后方、横结肠及小肠系膜根部、肾周间隙等范围广泛侵犯,腹膜后弥漫性病变内含有大量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和细菌毒素,除可加重急性胰腺炎病情外,常致胃肠道出血和肠瘘等。
4、ARDS和急性肾衰
腹膜后弥漫性病变时,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和细菌毒素的大量吸收,可引发机体弥漫性凝血、出血、肾功能衰竭甚至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明显休克的症状和体征。
2、出现意识障碍的情况。
3、出现寒战高热持续不减轻的情况。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明显腹胀的症状。
2、出现明显腹痛的症状。
3、出现肠麻痹的症状和体征。
4、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的症状和体征。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相对平稳者,请到普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尽量让家人或朋友陪同就医。
2、身着穿脱方便、宽松的衣物,便于医生检查,尽量不穿含有金属纽扣或拉链的衣服。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或既往有相关疾病病史,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没有出现发热?如果有出现多久了?
2、您有没有寒颤的情况?
3、您的肚子痛不痛?如果有出现了多长时间?是持续性疼痛还是间歇性疼痛?
4、您有没有腹胀的情况?
5、您之前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6、除了腹胀腹痛,您还有其他症状?
7、您最近受过外伤吗?接受过手术治疗吗?
8、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需要进行什么检查?这些检查是有创的还是无创的?
2、我的病情危急吗?需要立即手术吗?
3、我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吗?
4、穿刺引流手术有无后遗症?
6、穿刺引流术后多久可以恢复正常?
7、治愈后对我的身体有影响吗?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吗?
8、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治愈后容易复发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畏寒、高热、腹胀、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首先行体格检查,并行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甚至有可能建议做CT扫描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可有发热(38~39℃),肋脊角和腰部局部饱满伴压痛,患部可有皮下水肿,或阴囊肿胀及触痛。脊柱侧凸较常见,可扪及腹块。直肠指诊可有饱满与触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判断患者有无失血性贫血或有无合并感染。合并感染的患者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核左移,甚至出现中毒性颗粒。
2、尿液检查
尿常规一般正常,如尿检有蛋白、脓细胞及细菌则提示同时有肾盂肾炎、肾周围脓肿。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软组织肿块影,腰大肌影不清,或脓肿内有气体及液平,脊椎侧凸或肠梗阻表现。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输尿管偏移、梗阻及造影剂外漏等。
2、B超或CT检查
是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并可引导穿刺抽液,做脓液生化、病理学、细菌培养等检查,或向脓腔内注入造影剂了解脓腔的大小及形态。
诊断-诊断原则:
由于腹膜后脓肿多继发于腹膜后脏器的炎症、外伤穿孔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严重疾病,少数继发于手术后,其症状和体征多为原发性病变和手术后状态掩盖,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结合临床表现、血象、B超或CT检查应考虑本病。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腹膜后血肿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腹膜后血肿鉴别:腹膜后血肿多有创伤或手术史,腹膜后脓肿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畏寒,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治疗-治疗原则:
腹膜后脓肿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充分有效的引流脓肿,足量、有效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此外,还应加强全身营养支持。
治疗-药物治疗:
对一般情况好,脓肿直径<3cm的可单用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早期医生可能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治疗-相关药品:
甲硝唑、克林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1、B超或CT引导下作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
与手术引流相比有创伤小、失血量少、仅用局麻。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引流的病人,可首先选择穿刺置管引流。其治疗效果与脓肿及其病灶的特性有关,单发、单房、脓液较稀薄者疗效好,脓液内有半固体状坏死组织的引流可能不彻底,须反复冲洗。
2、手术切开引流
(1)经腹引流:传统的经腹途径引流适用于首次手术的病例,如阑尾炎、十二指肠或结肠损伤穿孔引起的腹膜后脓肿,可经腹行消化道穿孔引流或造瘘手术,并同时行脓肿引流,一般行多管引流。
(2)经后腰部腹膜后途径引流:因该途径具有避免对腹腔的污染,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快,手术直接到达腹膜后间隙,操作方便,符合低位捷径的原则,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术中须疏通各脓肿间隙,对蔓延至腹股沟区等部位的脓肿亦应作切实有效的引流。
治疗-其他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因腹膜后感染可引起肠麻痹,致使肠功能障碍,影响进食。而且腹膜后脓肿常被延误诊断,长时间的感染和消耗可导致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因此,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力、促进组织愈合、控制和使感染局限。肠功能障碍恢复前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感染控制、肠功能障碍恢复后过渡至肠内营养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治疗-治疗周期:
腹膜后脓肿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疑诊期间,一方面应进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另一方面加强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同时完善各项检查。一旦明确诊断,即应行外科切开引流术,彻底清创,充分引流,并放置引流导管,必要时放置双腔管进行持续冲洗引流。术前及术后均应注意调整水电解质失调,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与病因、患者病情以及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及时治疗干预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病情严重者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规律治疗从而导致病程迁延、反复,可以影响心理和治疗效果;且该病不及时治疗往往可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致患者死亡。
预后-治愈性:
腹膜后脓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还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由于对腹膜后脓肿的认知不足可能会感到恐惧或焦虑。
2、护理措施
(1)患者应主动了解疾病,提高对本次损伤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缓解恐惧或焦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家属适当的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进行关怀、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给治疗带来困难。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术后患者遵医嘱下床活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日常-复诊须知:
若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同时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2、患者应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压折或者牵扯引流管。
饮食调理:
腹膜后脓肿的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主,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建立均衡的饮食结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饮食建议:
1、保持定时定量进食,一日三餐要规律,细嚼慢咽。
2、烹调食物时应以味道清淡为宜,多采用蒸、焖、煮等方法,使食物清淡、易消化。
3、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肉、牛肉、蔬菜、瓜果等,以促进机体恢复。
4、出血量大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猪血、鸭血等,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5、因药物副作用而出现较明显的胃肠道反应者,可多食用米粥、粉面等食物。
6、进餐时宜保持愉悦的心情,进餐后可适当按摩腹部或散步促进消化。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等。
2、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如雪糕、冰淇淋、鱼生等。
3、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避免食用过多膨化食品,如薯片、虾条等。
5、避免进食不规律或饥饱不匀、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1、腹膜后间隙手术放置引流物是防止继发性感染在腹膜后间隙扩散的有效措施。
2、有腹腔脏器、腹膜后脏器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需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忌烟忌酒。
4、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以保持标准体重,避免肥胖。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