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匐行疹疾病英文名称: creeping eruption疾病别名: 皮肤游走性幼虫病、幼...
养生
疾病名称: 匐行疹
疾病英文名称: creeping eruption
疾病别名: 皮肤游走性幼虫病、幼虫移行症、移动性幼虫病、游走性线状表皮炎、潜行疹、沙虫病、管道工痒疹
疾病概述:
匐行疹(creepingeruption)又称皮肤游走性幼虫病、幼虫移行症、移动性幼虫病、游走性线状表皮炎、潜行疹、沙虫病、管道工痒疹等,系由某些线虫、吸虫或绦虫的幼虫在人的皮肤移行、掘进所引起的曲折线状损害。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季,可通过药物、手术或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红斑、丘疹、水疱、结节、奇痒、压痛
主要病因: 是因各种寄生虫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X线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日常注意皮肤和饮食卫生,保持皮肤清洁,不吃未煮熟的肉类,不喝生水,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匐行疹是因多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本病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准确、权威的相关流行病学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儿童。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多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夏季。
病因-总述:
匐行疹主要因多种寄生虫感染引起,导致本病的寄生虫包括巴西钩口线虫、犬钩口线虫、锡兰钩口线虫、窄头钩虫,其中巴西钩虫和犬钩虫的幼虫是本病的主要病原体,这类钩虫以猫或犬为自然宿主。此外,感染人的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匍行恶丝虫、迭宫绦虫、领口线虫、罗阿丝虫、胃蝇属和皮蝇属幼虫等也均可导致本病。
病因-基本病因:
当人体接触被含有寄生虫蚴虫的动物粪便污染的泥土,或者食用未经煮熟的含有这些蚴虫的肉食、喝被污染的生水时,即可被感染。这些幼虫侵入人体后,寄生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并在其内移行,则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有时幼虫还可侵犯肺部等内脏器官。
症状-总述:
各种寄生虫引起的匐形疹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典型表现为略高出皮面的线形红斑,多发生在足部、手部、小腿下端、面部等处,数目多少不定,一般是一条,有时可多条,部分患者皮损广泛存在。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损害
幼虫钻入皮肤后,潜伏数小时,在侵入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和水疱等非特异性损害。2~3天后幼虫开始向前爬行,出现直行或曲折的线性红斑,约2~3mm宽,略高出皮面,可有奇痒感。幼虫停止移行时可在局部形成硬结,瘙痒可持续数月之久。某些幼虫引起的皮损可表现为移动性皮下结节,有压痛和奇痒,有的仅表现为丘疹样损害。
2、其他
少数患者可出现失眠、体重减轻、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Loeffer综合征
患者可有肺部暂时性、游走性浸润变化,血中嗜酸细胞可达51%,痰中可高达90%。
2、感染
有时患者可因搔抓继发感染,出现条状的浅表溃疡或湿疹样损害。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线性红斑、丘疹、水疱或结节等损害;
2、损害持续存在,甚至不断加重;
3、伴瘙痒不适;
4、伴失眠、体重减轻、精力不集中等表现;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或结节样损害,持续瘙痒不适等症状,可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建议就诊当天穿着宽松衣服以便检查。
3、可能会进行相关血液学检查,患者需于就诊前一晚10点后禁食,就诊当天空腹来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症状?
2、您的皮肤出现线性红斑、丘疹、水疱或结节等损害有多久了?
3、您的皮损主要出现在哪些部位?近期皮损的范围有扩大吗?
4、除了皮损外您是否有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呢?
5、您近期睡眠怎么样?有失眠的情况吗?
6、您近期是否感觉注意力不集中呢?
7、在您出现症状之前您是否有喝过生水?有吃过生鱼、生肉吗?
8、您有自行使用过什么药物进行缓解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会传染吗?
2、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有哪些?还有其他原因吗?
3、我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呢?
4、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7、饮食和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什么?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皮肤出现线状红斑、结节、瘙痒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皮肤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检查、X项检查、病理检查,来帮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首先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面容及营养、精神状态;之后会对皮肤进行详细检查,以了解皮肤损害的类型、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皮肤破损、渗出、溃疡等表现。
2、触诊
主要检查皮肤损害的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异常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有助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对并发肺部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2、便常规
通过检查粪便中有无虫卵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寄生虫疾病。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会在典型皮损部位切取部分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病理检查常可见幼虫在表皮的颗粒层或棘层栖居,并可发现隧道样损害,且其周围有慢性炎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怀疑存在肺部并发症,医生还可能会建议进行X线检查,来观察肺部病变情况,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近期外出旅居史,以及线形红斑、移动性结节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病理检查、血常规检查等多项辅助检查结果,诊断通常不难。诊断过过程中还需与匐行性回状红斑、慢性游走性红斑、多形红斑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匐行性回状红斑
皮损表现为多发的环状红斑,向外周迅速发展扩大(每天达1cm),皮损呈同心环状发展,外形上似木材状或斑马状纹理。 直接免疫荧光、病理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2、慢性游走性红斑
表现为向周围不断扩大的环形红斑块,中心区域颜色较浅,如“牛眼”样外观,最后直径常达5cm以上,从皮损组织或体液中可分离出疏螺旋体属,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合蛋白印迹法检测到抗疏螺旋体属抗体。
3、多形红斑
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丘疹样“靶形”皮损,大部分皮损出现在24h内,好发于肢端及面部,早期皮损常有一个中央暗黑带区带,一个外周红色区带,但很快发展为三层颜色改变的区带。
4、疥疮
本病疮典型的瘙痒在夜间和洗热水澡后加剧,表皮损伤是对称的,有时可见雌螨为产卵挖掘的隧道,表现为弯曲隆起的灰白色或浅黑色纹。
5、荨麻疹性血管炎
表现为持久的荨麻疹样风团,持续24h以上,无蜿蜒移行,通常风团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或瘀斑。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可通过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等进行医治,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必要时还可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治疗-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可口服甲苯达唑、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驱虫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外用药物
局部外用10%噻苯达唑混悬液,可减轻瘙痒,停止皮下幼虫的活动。
治疗-相关药品: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噻苯达唑
治疗-手术治疗:
皮疹范围较局限时,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后,多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常可引起瘙痒不适,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
2、本病可出现Loeffer综合征、感染等并发症,威胁机体健康。
预后-治愈性:
经过规范、合理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复发性:
若治疗不彻底,幼虫未彻底消灭,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需要保护好皮损的位置,避免出现损伤和感染。同时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有奇痒,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患者失眠,以及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会使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加快疾病的康复,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玩游戏以及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以防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若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疹,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局部瘙痒剧烈、皮肤温度高,可使用冷湿敷;感觉瘙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拍打,以代替抓挠。
3、忌用热水烫洗皮肤,以免病情加重。
4、穿棉质、柔软宽松、透气的衣裤,避免刺激皮肤。
5、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6、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理:
患病期间患者的饮食宜清淡,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皮损。
饮食建议:
1、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禁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本病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本病的发病几率: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
2、避免接触被猫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避免赤足在泥中行走。
3、不喝生水,勿食未煮熟的鱼、肉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