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肝外胆管损伤疾病英文名称: Extrahepatic bile duct injury疾...
养生
疾病名称: 肝外胆管损伤
疾病英文名称: Extrahepatic bile duct injury
疾病概述:
肝外胆管损伤(Extrahepatic bile duct injury)多是由腹部外伤和医源性损伤所致的外科疾病。以医源性损伤多见,临床上多表现为逐渐加深的黄疸、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发热等。治疗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黄疸、剧烈腹痛、发热
主要病因: 由腹部外伤和医源性损伤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腹部B超、CT、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临床上较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胆囊切除术后患者。
病因-总述:
肝外胆管损伤的主要病因包括腹部外伤、医源性损伤。医源性为多见,尤以胆囊切除术后为甚。
病因-基本病因:
1、腹部外伤
腹部外伤可造成腹部的穿破性损伤,造成肝外胆管的损伤。
2、医源性损伤
(1)胆囊手术时,容易误伤胆管,引起肝外胆管损伤。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开腹胆囊切除术的2~4倍,主要因素为解剖变异、急性炎症、慢性瘢痕等。
(2)在胃大部切除术中切断和关闭十二指肠时,胆道探查引流手术如果操作不当,也可导致胆道损伤。
(3)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均系有创性检查及治疗,如果经验不足,操作不当,均可造成胆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部损伤。
症状-总述:
肝外胆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损伤的程度、狭窄的严重性和有无胆外漏。肝外胆管损伤时主要表现胆瘘和(或)梗阻性黄疸。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肝外胆管损伤时胆汁外漏淤积在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出现剧烈腹痛,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程度、范围逐渐扩散,甚至达全腹。
2、黄疸
术后不久即出现逐渐加深的黄疸,应考虑肝外胆管损伤出现了梗阻性黄疸。小便可为浓茶色,大便可为陶土色。
3、发热
肝外胆管损伤时胆汁外漏腹腔可引起发热。
症状-并发症:
可出现胆瘘、胆汁性腹膜炎、梗阻性黄疸、胆管狭窄、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并发症。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近期是否做过腹部手术或者腹部受伤?
4、自从您出现这些情况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有其他疾病吗?
7、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还需要再次手术吗?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腹部外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黄疸、伴随右上腹剧烈疼痛和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会建议患者进行腹部B超、CT、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和眼睛是否有黄疸。
2、触诊
医生会对患者的腹部进行触诊检查,检查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表现。检查时由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检查,手掌紧贴腹壁,随呼吸运动而上下起伏。肝外胆管损伤时可触及右上腹或全腹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明显腹膜炎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和血清酶学升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CT检查
可了解近段胆管有无扩张,胆总管连续性是否中断,是否有腹腔积液。
2、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可确定胆管破裂部位和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腹部外伤史,术后不久出现的逐渐加深的黄疸、伴随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和发热的表现,结合腹部B超、CT、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即可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肝外胆管损伤后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受到破坏,及时恢复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是阻断后续病理改变的关键。诊断明确后常需要立即手术,手术目的是建立通畅的引流,修复胆道。
治疗-一般治疗:
对损伤重、失血多的伤员应积极抗休克,同时迅速控制活动性出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可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常用药物为青霉素、阿莫西林。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阿莫西林
治疗-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胆管损伤的程度,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1、胆总管破裂,在裂口上方或下方分别另开口,"T"管引流,将短臂放过裂口为支撑,进行修补。"T"管应留置至少半年;
2、胆总管完全断裂,以“T"管为支架,行胆管两断端无张力吻合术。"T"管于吻合口下方1~2cm处,另开口放置,留置9~12个月;
3、不能修补的胆总管断裂时可做胆总管空肠Roux-Y式吻合;低位断裂者,做胆(肝)管十二指肠吻合,远侧端予以结缝扎;
4、病情严重或技术力量薄弱,无法完成一期修复,可置“T"管进行引流,3~4个月后再做修复性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对于胆瘘和胆管狭窄且无血管并发症及严重胆管缺损、离断的患者,可进行内镜治疗。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适用于肝门部以下胆管损伤,而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更适于肝门部以上胆管狭窄伴近端扩张和胆肠吻合术后患者,通过扩张或引流及放置支架等方法,达到减黄、促进胆道瘘口愈合的目的,且可重复性操作,尤其适合年老体弱和伴有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而不能耐受手术者。
治疗-治疗周期:
肝外胆管损伤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患者基本情况、是否及时接受治疗等因素有关。若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实现治愈,且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肝外胆管损伤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生胆瘘、胆汁性腹膜炎、梗阻性黄疸、胆管狭窄、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需积极正规治疗。
预后-治愈性:
肝外胆管损伤及时积极正规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克服疾病;术后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感染;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恢复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伤口的疼痛以及担心疾病的恢复,患者可能会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多陪伴患者,跟患者讲清本病的情况,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促进疾病恢复。
2、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对抗性运动。
3、根据天气增添衣物,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一般建议患者半年后进行肝功能检查以及超声检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遵医嘱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
2、遵医嘱按时拆线。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保证营养。
2、保持规律、定时定量进餐。
饮食禁忌:
1、忌吃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蟹黄。
2、高脂肪的肉类建议少吃,例如肥肉。
预防措施:
出门时注意周身安全,不要打架斗殴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