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肛瘘疾病英文名称: anal fistula疾病别名: 肛门直肠瘘疾病概述: 肛瘘(an...
养生
疾病名称: 肛瘘
疾病英文名称: anal fistula
疾病别名: 肛门直肠瘘
疾病概述:
肛瘘(analfistula)是肛管或直肠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齿状线上肛窦处,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肛瘘形成后,患者可能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发病部位: 臀部、肛门
常见症状: 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
主要病因: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检查项目: 核磁共振(MRI)、直肠腔内超声、肛门镜、肠镜
重要提醒: 肛瘘极少自愈,不治疗会反复发作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甚至癌变。
相关中医疾病: 肛漏
临床分类:
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1)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2)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1)肛管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
(2)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
(3)肛管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4)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仅占1%。这类肛瘘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青壮年男性。
病因-总述:
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恶性肿瘤、肛管外伤感染也可引起肛瘘,此外,不良的生活如久坐、熬夜等也可引起肛瘘。
病因-基本病因:
1、有肛周脓肿病史者
大部分肛瘘由肛周脓肿引起,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由于外口生长较快,脓肿常假性愈合,导致脓肿反复发作破溃或切开,形成多个瘘管和外口。
2、其他疾病
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恶性肿瘤、肛管外伤感染也可引起肛瘘。
3、不良生活习惯
久坐、熬夜、睡眠不足、饮酒及经常进食辛辣食物的人群、长期便秘及腹泻者易患肛瘘。
症状-总述: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周出现脓性分泌物,由于分泌物的刺激,可有肛门部瘙痒,当瘘管中有脓肿形成时,可感到明显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肛周流脓
肛周瘘管外口出现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较大的高位肛瘘,因瘘管位于括约肌外,不受括约肌控制,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
2、肛周疼痛
当外口愈合,瘘管中有脓肿形成时,可感到明显疼痛,同时可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
3、肛周瘙痒
由于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门部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
症状-并发症:
1、肛门不完全性失禁
由于肛瘘反复性的发作,造成肛管直肠周围出现广泛的感染。甚至出现组织变硬、增生等现象,肛门直肠弹性减弱。患者有时候对稀便难以控制,造成不完全性肛门失禁。
2、肛门直肠狭窄
慢性炎症刺激可能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而纤维组织增生会导致肛门直肠狭窄。
3、肛瘘癌变
其主要与肛瘘治疗不及时,反复破溃流脓,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就医-急诊指征:
肛周有脓液流出并伴有全身发热。
就医-门诊指征:
1、不时发现肛周有流脓。
2、肛周瘙痒。
就医-就诊科室:
如出现上述紧急情况,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如症状较轻,则可前往肛肠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需要做臀部的超声检查,可穿宽松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5、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治疗后会复发么?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患处有流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直肠指检,为进一步诊断会要求行核磁共振、直肠腔内超声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直肠指诊,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有时可扪到硬结样内口及索样瘘管。
检查-其他检查:
1、肛门镜
插入肛门镜后现察。内口多在充血红肿的肛隐窝处,自外口挤压瘘管,若见脓液自内口向肠腔溢出,则可确定内口的位置。
2、肠镜
对于复杂、多次手术的、病因不明的肛瘘病人,应作肠镜检查,以排除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存在。
3、瘘管注液检查
常用亚甲蓝液。自外口注入,使瘘管管壁着色,显示内口位置确定瘘管的数量和走向。该法尤适用于复杂性肛瘘和复发性肛瘘的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直肠腔内超声
该方法可以显示原发瘘管和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并且能够确定内口的位置。
2、核磁共振(MRI)
多能清晰显示瘘管位置及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部分病人可显示内口所在位置。建议肛瘘在术前行MRI检查,以确定瘘管内口位置及数目。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肛周脓肿或切开排脓的病史,反复经瘘口流出少量脓液、肛周脓胀疼痛、肛周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与鉴别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骨盆骨髓炎等鉴别后可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这是最易被误诊为肛瘘的肛门周围皮肤病,鉴别要点是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变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广泛,可有无数窦道开口,呈结节状或弥漫性,但窦道均浅,不与直肠相通,切开窦道后无脓液和瘘管,亦无内口。
2、骨盆骨髓炎
骨盆化脓性或结核性病变引起的骨盆骨髓炎,常在会阴部发生窦道,与肛瘘的外口极为相似。但前者无内口,X线片显示骨盆有病变。
3、骶骨前瘘
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管位于骶骨凹内,外口常位于尾骨尖两侧,探针可探入8~10cm,瘘管与直肠平行。
4、骶尾部骨结核
发病缓慢,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变化,破溃后流出稀薄脓液,外口较大,边缘不整齐,且经久不愈。X线片显示骶尾骨有骨质损害和结核病灶。
5、骶尾部畸胎瘤
破溃后可形成尾骨前瘘或直肠内瘘。大型畸胎瘤可突出骶尾部,容易诊断;小型无症状的肿瘤,可在直肠后方扪及平滑、有分叶的肿块。X线片可见骶骨和直肠之间有肿块,内有不定形的散在钙化阴影,可见骨质或牙。
6、晚期肛管直肠癌
破溃后可形成肛瘘,特点是肿块坚硬,分泌物为脓血,恶臭。病理切片可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形成敞开的创面,促使愈合。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
治疗-一般治疗: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每日用温盐水或硝矾洗剂坐浴,勤换内裤,预防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可适当使用口服抗生素控制炎症。
治疗-手术治疗:
1、瘘管切开术
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切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
2、挂线疗法
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适用于距肛缘3~5cm内,有内外口的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它的最大优点是不会造成肛门失禁。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引流充分、换药方便,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愈合等优点。
3、肛瘘切除术
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使创面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治疗-其他治疗:
堵塞法是用0.5%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后,用生物蛋白胶自外口注入。该方法无创伤无痛苦对单纯性肛瘘可采用但治愈率较低。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可使用中药内服外用。
预后-一般预后:
单纯性肛瘘术后可一期愈合,复发少;复杂性肛瘘手术若不以彻底切除,易复发。
预后-危害性:
肛瘘不治疗会反复发作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甚至癌变。
预后-自愈性:
肛瘘极少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单纯性肛瘘术后复发少;复杂性肛瘘易复发。
日常-总述:
肛瘘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久坐。
2、规律运动,促进肠胃蠕动。
3、注意肛周清洁,避免感染。
4、必要时可行温水坐浴。
5、妊娠期患者宜侧睡减轻骨盆血管压力。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24小时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可减轻伤口疼痛及出血。
2、术后1~2天应控制排便,一般情况下无需绝对禁止饮食,但以流食为主。
3、术后加强肛门部护理及清洁,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中药便后坐浴,如肛门部水肿,可加用芒硝坐浴。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宜摄取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蜂蜜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忌食燥热、肥腻、煎炒等助热助湿的食物。
3、尽量不饮酒,禁止酗酒。
预防措施: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降低发病风险。
1、积极防治便秘与腹泻,便秘时积存在直肠内的粪块易堵塞肛隐窝致急性肛隐窝炎,最终将形成肛周脓肿。此外,大便干燥硬结,在排便时易擦伤肛隐窝引起肛周感染。腹泻日久,也可刺激肛隐窝发炎,稀便也易进入肛隐窝,诱发肛周感染。因此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有重要意义。
2、适当运动,避免久坐。
3、及时治疗可引起肛周脓肿的疾病,如肛隐窝炎、肛乳头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肠结核等。
4、坚持每次排便后坐浴,洗净肛门,保持肛门部清洁,对预防肛周感染有重要意义。
5、如感肛门不适或灼热感,应及时就医诊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