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疾病英文名称: 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
养生
疾病名称: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英文名称: 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
疾病概述: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指由于高原低氧引起,以红细胞过度代偿性增生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高原病。患者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或短暂脑缺血发作,颜面发绀和杵状指等,后期常伴有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不同程度损害。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者可由血管栓塞而导致猝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睡眠、嗜睡、心悸、气短、轻微咳嗽、腹胀、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主要病因: 长期高原低氧所致
检查项目: 末梢血液检查、血氧饱和度检查、心电图检查、凝血和纤溶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改变、血清促胃液素及铁蛋白测定、胆红素测定、超声心动图检查、眼底检查
重要提醒: 由于血黏滞度过高,可有脑血管微小血栓形成。常损伤呼吸、循环、泌尿、消化等多个系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其引起的重要脏器栓塞威胁到患者生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患病率为1.05~5.7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多见于高原移居者,男性多于女性。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海拔较高或高原地区。
病因-总述: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为长期高原低氧。此外,在高原地区从事体力劳动、年龄、居住期限、吸烟等对该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病因-基本病因:
1、基因的变异
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本病的易感性。高原居民中基因变异率上升是长期缺氧环境选择的结果。
2、缺氧诱导因子增加
在慢性缺氧刺激下,缺氧诱导因子的两个亚型显著上调,对HAPC的发病起重要启动作用。
3、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可能在本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血清炎性因子增多
慢性缺氧可导致血清炎性因子增多,引起本病。
5、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
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是HAPC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红细胞增殖水平长期超过凋亡水平,机体即出现HAPC。
病因-危险因素:
1、海拔高度和居住时间
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氧含量下降,机体缺氧加重,发病率也随之增高。高原居住时间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有关。据报道,移居高原1年内患病率为7.8%,1~5年者为34.2%,5~10年者为39.4%,10年以上为18.6%。
2、民族
我国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移居汉族。
3、性别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4、环境因素
局部气候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病的发生。在水草茂盛的湖畔或树木较多的河谷患病率较低。
5、吸烟
吸烟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6、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较高。
7、年龄
年龄在移居汉族是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大部分发生于中老年。
症状-总述: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起病隐袭,呈慢性过程,发病后迁延多年。临床表现主要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记忆力减退、失眠、嗜睡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
出现较早,主要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失眠、嗜睡等,部分患者乏力、肢体麻木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及其相应症状。
2、心血管系统症状
多数患者心悸、气短,心脏受累时可表现为心功能不全,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常出现心前区疼痛,下肢或全身水肿、少尿等。
3、呼吸系统症状
可轻微咳嗽,偶尔痰中带血,少数患者胸闷或胸痛。
4、消化道症状
多数患者腹胀、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
5、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视物模糊或减退,眼底出血,个别患者会出现突发性聋,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症状-并发症:
1、心血管系统方面
常见窦性心动过缓、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并发心功能不全者,可见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和淤血性肝肿大。
2、呼吸系统方面
多数患者自觉深呼吸后继以呼吸暂停,并发心功能不全时,两肺底可闻及捻发音或小水泡音,且不易消失。
3、消化系统方面
少数患者有腹胀、肠鸣音活跃,上腹部轻压痛时注意是否合并慢性胃炎或溃疡。
就医-急诊指征:
1、初入高原者,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等。
2、胸闷、气短、呼吸暂停。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出现头晕、头痛。
2、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
3、出现颜面发绀、杵状指。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呼吸内科或血液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4、您有慢性疾病吗?
5、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胸闷、气短时该怎么办?
2、我什么情况下需要紧急就医。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需要吃哪些药来缓解症状?
5、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睡眠、嗜睡、心悸、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仔细询问完病史后,可能建议患者做末梢血液检查、血氧饱和度检查、心电图检查、凝血和纤溶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改变、血清促胃液素及铁蛋白测定、胆红素测定超声心动图检查、眼底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皮肤黏膜(尤其是口唇、面颊、鼻尖、耳垂、手掌和指甲等部位)发绀,球结膜出血,指端发绀,颈静脉曲张。
2、听诊可发现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呼吸音粗糙;合并心功能不全者,两肺可见捻发音或水泡音。
3、部分患者肝脾大、肝区叩击痛,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
检查-实验室检查:
1、末梢血液检查
HAPC患者末梢血液以红系改变最为突出,红细胞计数(RBC)计数在6.5×1012/L以上,Hb常>200g/L,血细胞比容(HCT)>0.65%。由于高原居民(尤其是移居者)RBC值生理范围波动较大,且RBC大小不一,又易受技术因素影响,而HCT测定数值最为可靠,且HCT的变化与血液黏滞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Hb测定较简单,因此,HCT是诊断高红症的主要指标,Hb次之,RBC计数再次之。末梢血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一般在正常范围。
2、凝血和纤溶功能检查
部分患者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纤溶酶原明显降低,纤溶酶与纤溶酶原比值明显升高。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改变
高红症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明显低于同海拔健康人,醛固酮水平也低于同海拔健康人。RAAS水平处于显著降低状态,有利于稳定内环境,阻止高红症患者血容量进一步增加。
4、胆红素测定
高红症患者的总胆红素为(18.126±15.219)μmol/L,一分钟胆红素为(4.959±3.762)μmol/L,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的含量。高红症患者红细胞脆性明显增加,血液黏滞度增加,促进血管内溶血,肝脏不能处理血液内高水平的血清胆红素,可能是高红症患者高胆红素发生的重要原因。
5、血清促胃液素及铁蛋白测定
研究发现高原上血清促胃液素和铁蛋白均明显升高,两者呈平行升高的关系。其中,HAPC>高原移居健康人>平原健康人。
6、血氧饱和度检查
明显低于地处同一海拔的健康人。
7、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阳性率为76.7%~87.5%。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心电图以右心改变为主,心电轴明显右偏或高电压,右束支不完全传导阻滞,或左前支阻滞,ST-T段改变多见于Ⅱ、Ⅲ、AVF导联。若兼有左心室改变,则多与合并高血压有关。
2、眼底检查
约80%的患者眼底视网膜动、静脉有政变,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痉挛硬化、渗出和视盘充血。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两肺充血,两肺下叶常见散在颗粒斑,直径约2mm。如未合并高原心脏病和高血压,心影一般正常;若合并高原心脏病,首先出现肺动脉段突出,并伴有肺动脉主干增宽尤以肺动脉右下支最明显,继而出现右心室扩大或双侧心室扩大。
2、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脏左右心室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右心室改变更明显,其中以右心室扩大及右室壁肥厚、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肥厚、肺动脉扩大等最为显著,射血分数、每搏量及每分钟心输出量均明显下降。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病史,结合患者的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通过血液学检查、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眼底检查等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符合下列条件即可确诊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无症状、体征,但血液指标已达标准可诊断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症状、体征,但血液指标未达标准者不能诊断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1、在海拔3000m以上地区发病,转入平原后症状消失,血液指标降至正常范围。
2、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食欲缺乏、腹胀、肢体麻木、心悸、胸闷,皮肤黏膜发绀等症状。
3、血液指标:Hb>200g/L,RBC>6.5×1012/L,Hct>0.65。
4、排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假性(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诊断-鉴别诊断: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主要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胸廓畸形等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这些疾病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如慢性咳嗽,心脏杂音等,故不难鉴别。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本病多数在50岁以上人患病,无原发病及病因可查,移居平原不能恢复,血氧饱和度正常,无多血面容;骨髓改变为全造血系增生,脾脏肿大。
治疗-治疗原则: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需脱离低氧环境、吸氧、酌情使用抗凝等药物治疗,严重者可静脉放血,能临时缓解症状,有条件重症患者可行高压氧舱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头痛、失眠等症状明显者给予镇痛镇静药,镇静药切勿过量;心前区疼痛和胸闷者,酌情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如口服丹参滴丸、心达康等,也可用复方丹参液加维生素C静脉滴注。
治疗-一般治疗:
1、合理休息
酌情减少劳动时间和降低劳动强度,适当开展体育锻炼,做上下肢运动。
2、深呼吸法
4~6/min,并配合做好腹式呼吸,每日2~3次。
治疗-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极易发生血栓,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利多格雷等。抗凝治疗不仅减少深静脉血栓和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还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灌注,减轻组织缺氧的症状。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滞剂
RAAS阻滞剂通过改善肾脏髓质血流,以及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2介导的红细胞生成等机制抑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由于RAAS阻滞剂在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同时,减轻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腔内压,尤其适合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伴有蛋白尿的患者。
治疗-相关药品:
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利多格雷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改善低氧血症
可采用间断吸氧、高压氧治疗、一氧化氮(NO)治疗、量子血疗等方法。
2、降低红细胞数
(1)放血稀释疗法:放一定的血量,再回输等量胶体液、晶体液,临床多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效果较好。每周1次,连续3~5次。
(2)成分放血:抽血后分离除去红细胞,将血浆和其他成分再回输。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虽是全身多系统性疾病,但直接死于本病的病例极少。但患者损害十分广泛,多发生系统性改变。心、肺、脑受累者,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常损伤呼吸、循环、泌尿、消化等多个系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其引起的重要脏器栓塞威胁到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转入平原地区后,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消失,达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返高原后可复发。
日常-总述: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尽可能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患者对治疗和预后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常处于消极、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建立健康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康复。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尽可能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2、注意保暖。
3、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睡眠时最好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右心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
4、重症患者避免长期卧床,避免血液淤滞、流动缓慢而发生血管栓塞。
饮食调理:
高原细胞增多症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有利于控制病情。
饮食建议:
1、饮食以易消化软食为主,应多吃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和富含维生素食物。
2、应少食多餐、大量饮水,防止脱水。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禁止饮酒。
预防措施:
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进入高原者,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营养状态。高危人群(如儿童及有高原病史者)和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患有高血压、癫痫、严重神经衰弱、消化道溃疡活动期、呼吸道感染、严重贫血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进入高原前,应了解有关高原环境特点、生活常识及高原病防治知识。
3、攀登高原前,进行高原适应性锻炼;进入高原过程中,坚持阶梯攀登原则,第一天不超过3000米,此后每天攀登300~600米,攀登2~3天休息一天。如果不能阶梯上升,于攀登前24小时预防性服用乙酰唑胺等药物。
4、进入高原后,避免剧烈运动,应减少劳动量及劳动强度,适应后逐渐增加劳动量。注意防冻保暖,避免烟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保证充分液体供给。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