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膈肌麻痹疾病英文名称: diaphragmatic paralysis疾病概述: 膈肌麻...
养生
疾病名称: 膈肌麻痹
疾病英文名称: diaphragmatic paralysis
疾病概述:
膈肌麻痹(diaphragmatic paralysis)系由于膈神经受损、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而引起的一侧或双侧膈肌麻痹上升和运动障碍。本病的原因较多,以肿瘤压迫神经最为常见,其他还可由头颈部手术、肺炎、带状疱疹等造成膈神经损害引起。患者可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发病部位: 膈肌
常见症状: 嗳气、腹胀、腹痛、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 肿瘤、手术、肺炎等造成膈神经损害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气分析、胸部X线、超声、胸部CT、神经刺激试验
重要提醒: 本病可由多种疾病引发,患有相关疾病时应及时就诊。
相关中医疾病: 痿症、痹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些由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膈肌麻痹可能会传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有颈胸部肿瘤以及进行过心脏手术者。
病因-总述:
病因多样,可由多种疾病引发,最常见于肿瘤压迫神经,亦可由胸膜炎、脉管炎、脊髓前角炎、结核白喉等疾病造成膈神经损伤导致。
病因-基本病因:
1、肿瘤性疾病
最常见原因,原发性肺癌、侵袭性胸腺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胸部肿瘤科损伤或压迫膈神经导致隔肌麻痹。
2、传染性疾病
带状疱疹、结核、白喉等疾病可以累及膈神经而引起麻痹。
3、外科操作
头颈部手术、心脏手术、锁骨下静脉或颈静脉穿刺置管等也可能会损伤膈神经导致隔肌麻痹。
4、其他
(1)肺炎、胸膜炎、脉管炎、脊髓前角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病因也可造成膈神经损害。
(2)产伤为婴幼儿膈肌麻痹的常见原因之一。
(3)部分患者病因不明,称为特发性膈肌麻痹。
症状-总述:
仅有单侧膈肌麻痹的患者多无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劳动耐力下降的表现,但左侧膈肌麻痹会有嗳气、腹胀等症状;如为双侧膈肌麻痹,可有呼吸困难、腹部呼吸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单侧膈肌麻痹者在休息时多无明显症状,但在劳动或活动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和活动能力下降的表现。
2、左侧膈肌麻痹因胃升高可能有嗳气、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3、双侧膈肌麻痹时,可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表现为明显呼吸困难、发绀、腹部反常呼吸(吸气时腹部凹陷)以及端坐呼吸等。
症状-病情发展:
膈肌麻痹使膈肌处于松弛状态。长期可产生膈肌萎缩形成一层薄膜。最后形成后天性膈膨出。表现为薄膜状的膈肌与腹腔脏器明显向胸腔内膨升。
症状-并发症:
由于肺膨胀受限,容易并发反复肺炎和肺不张。
症状-伴随症状:
有肺部感染时,可伴有发热、乏力等表现。
就医-门诊指征:
1、经常有咳嗽、咳痰、发热等肺炎症状;
2、干咳、胸痛、呼吸困难;
3、常有嗳气、腹胀、腹痛;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前往呼吸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最近有做过手术吗?
8、您颈胸部最近受过外伤吗?
9、您既往有什么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之后会要求检查血常规、X线等;为明确诊断及了解病情,还可能需要进行血气分析、CT、超声、肺功能、神经刺激试验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使用听诊器进行听诊来了解是否有呼吸音的异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传染病或炎症性疾病时,白细胞正常或升高。
2、血气分析
可有低氧血症。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表现为患侧膈肌升高,活动减弱或消失,并显示矛盾运动,即在吸气时健侧膈肌下降而患侧膈肌上升,此种现象在用力吸气时更为明显。呼吸时可有纵隔摆动,吸气时心脏、纵隔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患侧。所以,透视时患者做急促的吸气运动,可观察双侧膈肌运动情况。
2、超声
可探测到膈肌活动度,膈肌不活动或吸气相膈肌上移。
3、胸部CT
可了解肺或纵膈病变。
4、核磁共振(MRI)
了解是否有颈部神经根受累。
诊断-诊断原则:
临床上根据有无严重的呼吸困难和腹部反常呼吸,结合可能引起膈肌麻痹的基础疾病做出诊断。对于单侧膈肌麻痹,临床症状不明显的需要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具有明确诊断意义的检查包括X线胸部透视和膈神经刺激试验。
诊断-鉴别诊断:
1、先天性隔肌膨出
X线检查也可出现矛盾运动,但其波幅较膈肌麻痹小,参考病史多能做出鉴别。
2、肺底积液
X线检查也可见患侧膈肌升高,但变动体位如卧位透视时则可见原立位升高的膈影消失。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症应于明确病因后作针对性治疗。牵拉性和炎症性的膈神经麻痹,大部分患者可在4~7个月内自然恢复。单侧膈肌麻痹通常无明显的症状,无需特殊治疗。必要时,需用机械通气及气管插管。
治疗-一般治疗:
入院后可给予鼻导管给氧,提高氧饱和度。
治疗-药物治疗:
发生肺炎时可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如阿莫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莫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双侧膈神经永久性麻痹的患者,当基础疾病稳定时,可考虑作膈肌折叠术,可减轻呼吸困难。
治疗-其他治疗:
1、两侧膈肌麻痹引起严重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时,多数需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应该首选无创性鼻(面)罩正压机械通气或胸外负压通气。
2、当无创机械通气不能达到理想的通气效果或有明显肺部感染时,应考虑作气管插管或切开。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膈肌损伤引起的麻痹是暂时的,但也有15%~20%是永久性的,如手术切断膈神经。通过手术及非手术治疗,膈肌麻痹的预后较好,患者的呼吸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切断性或侵犯性(如恶性肿瘤)膈神经麻痹是永久性损害。
预后-危害性:
部分膈肌麻痹为永久性的,难以完全恢复呼吸功能,对生活有一定影响。
预后-治愈性:
部分炎症性的膈肌麻痹可在4~7个月内自然恢复。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调查。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克服疾病;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恢复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的痛苦以及大量的辅助检查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讲述相关的疾病知识,使患者心中有数,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家属可多安慰与陪伴患者,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通风换气。
2、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等刺激性气体。
3、病情恢复期间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促进疾病恢复。
4、根据天气增添衣物,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5、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
日常-病情监测:
出院后注意自我观察,如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干咳等,应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日常-特殊护理:
呼吸肌的锻炼可增强其肌力和耐力,对预防呼吸肌疲劳而引起的呼吸衰竭很有帮助。呼吸肌锻炼还可以改善肺功能,加大呼吸幅度,有助于提高肺泡通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
1、缩唇呼吸
用鼻深吸气,至肺总量,用嘴呼气,呼气过程嘴唇收缩呈吹哨状缓慢呼气,吸气时间为2s左右,呼气时间为2~3s,吸:呼为1:2~1:1。其动作要领是尽可能延缓呼气流速,延长呼气时间,训练时要放松颈部和肩部肌肉,鼻吸气时保持嘴唇关闭。
2、腹式呼吸
(1)即用一手按在上腹部,呼气时,腹部下沉,该手稍微加压用力。以进一步增加腹内压,促使膈肌上抬;吸气时,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
(2)要求静息呼吸,经鼻吸气,从口呼气,呼吸气应该缓慢和均匀,吸气时可见到上腹部鼓起;呼气时可见到腹部凹陷,而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或不动。逐渐延长呼气时间.使吸气和呼气时间之比达到1:3~1:2。
(3)锻炼时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如取卧位,两膝下可垫软枕,使之半屈,腹肌松驰。将左、右手分别放于上腹部和前胸部,便于观察胸腹运动情况。
3、全身性呼吸体操
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加上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增加体力。训练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均衡饮食,适当补充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粗细搭配,少量多餐。
2、多饮水,因大量饮水能使痰液稀释,有利于排痰,也可补充因呼吸加快所丧失的水分。
饮食禁忌:
饮食中注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以及油腻食物,以免刺激气管黏膜,加重咳嗽、气喘等症状。
预防措施:
主要为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