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化脓性肉芽肿疾病英文名称: pyogenic telangiectaticum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化脓性肉芽肿
疾病英文名称: pyogenic telangiectaticum
疾病别名: 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
疾病概述: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又称为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是一种常由轻微损伤引起的皮肤黏膜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分叶状增生而形成的息肉状损害,并非是一种化脓性的疾病,而是一种良性的皮肤肿瘤。主要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小丘疹,缓慢或迅速的增大。常通过手术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鲜红色或暗红色小丘疹,缓慢或迅速增大,形成有蒂或无蒂结节,有的呈短棒状
主要病因: 化脓菌在皮肤受损伤后侵入皮肤
检查项目: 组织病理检查、血常规检查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尽早手术切除,以免癌变。
相关中医疾病: 化脓性肉芽肿性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青少年。
病因-总述:
化脓性肉芽肿多因外伤后,化脓菌在皮肤受损处侵入,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最终形成血管瘤样或乳头样损害。
症状-总述:
化脓性肉芽肿通常发生在手指、足、唇、头、颈、躯干以及口腔黏膜等有损伤的皮肤黏膜处,有少数病例发生在外阴部及肛门周围,多为单发。早期损害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小丘疹,缓慢或迅速增大,形成有蒂或无蒂结节,有的呈短棒状,直径5~10mm。表面多光滑或呈小分叶状。质软、易脆,以至轻微创伤可引起明显出血,少数可出现坏死、溃疡、表面结棕黄色或黑色痂。无自觉症状,无压痛等。但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可见基底红肿、疼痛、触痛。
症状-并发症:
感染等。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对患处进行视诊和触诊,然后会让患者做血常规和组织病理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可见患处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小丘疹,有蒂或无蒂结节,有的呈短棒状,表面多光滑或呈小分叶状。有些患处由于破碎,表面有渗液。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过查血细胞的数量,反应机体营养状况以及感染情况。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结果显示,隆起肿瘤周围正常表皮组织向内生长,形成一收缩带,似领圈状。真皮内见内皮细胞聚集成实体状,大多数区域可有腔隙形成,从裂隙状到明显扩张不等。多数管腔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突向管腔,也可无腔隙形成。肿瘤与下方组织分界明显。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和组织病理的结果即可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卡波西肉瘤
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损害为紫色或紫红色的斑片、结节,质较硬,可破溃、出血及结痂,有瘙痒和压痛。伴有内脏损害。
2、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常在出生后1~2个月出现,损害为高出皮面并带草莓样分叶状小肿瘤,质地柔软,呈鲜红或紫红色,压之可退色。
3、寻常疣
损害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角质增生性丘疹,触之坚硬,表面干燥、粗糙,呈皮色或灰褐色。
4、血管瘤
多见于婴幼儿,为红色斑片或肿物,质软,不易出血,多无外伤史。
5、黑素瘤
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于日光照晒或摩擦挤压部位,损害为带有黑素的肉瘤样肿瘤,发展迅速,容易破溃、出血及转移。
治疗-治疗原则:
首先去除刺激因素,物理方法治疗,也可用手术治疗彻底切除。
治疗-一般治疗:
先清洗破损创口,保持创口干净清洁,同时避免患处碰破或擦破。
治疗-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可口服或局部涂抹抗生素抗感染,避免破损创口发炎影响后续手术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甲砜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当肿瘤损害比较大的患者,应使用手术切除。
治疗-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对于肿瘤损害比较小的时候,可以行微波、电灼、冷冻或激光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危害性:
若长时间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会使病变范围增大,影响美观,进而可能影响患者心理,使患者自卑。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人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患者可能再次感染。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态,合理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有伤口时及时清创消毒,避免感染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要树立信心,相信只要配合治疗,皮损就会治愈,而且不会留下瘢痕。
日常-生活管理: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2、经常洗澡、清洗衣物,保持衣物、鞋袜干燥清洁,洗澡时尽量少用肥皂。
3、应增强防治意识,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告知应勤洗澡,勤洗晒毛巾,不混穿鞋袜,禁止共用脸盆、毛巾、指甲刀、梳子、枕头等。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饮食要清淡,加强营养,多食用一些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大米、小米、面粉、瘦肉、鸡蛋、鱼、虾、豆制品以及各类蔬菜、水果等。
饮食禁忌:
应戒烟禁酒。避免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同时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和腌制食品。
预防措施: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5、发病时应禁饮酒,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6、治疗局部皮损时,应完全、彻底,防止复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