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坏死性外耳道炎疾病英文名称: necrotizing external otitis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坏死性外耳道炎
疾病英文名称: necrotizing external otitis
疾病别名: 恶性外耳道炎
疾病概述:
坏死性外耳道炎(necrotizing external otitis)又称恶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外耳道、颅底及周围软组织的感染。以耳痛、流脓、外耳道蜂窝织炎和肉芽肿为特征,可累及面神经等多组脑神经。患者多为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致病菌常为铜绿假单胞菌,严重者可侵及颞下窝,也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甚至导致死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耳
常见症状: 剧烈耳痛、外耳道恶臭分泌物
主要病因: 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机体免疫力低下、糖尿病、外耳道外伤有关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细菌培养+药敏测试、病理检查、CT检查、MRI、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坏死性外耳道炎死亡率较高,建议患者出现剧烈耳痛、耳漏或严重外耳道炎,且经过长期保守治疗无效时需及时就医,否则可能会引起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而死亡。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死亡率:
相关文献报道,伴面瘫者死亡率50%,多发脑神经损害则死亡率高达80%以上。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病因-总述:
坏死性外耳道炎的病因主要为感染,致病菌多为假单胞菌属,以绿脓杆菌最多见。其他致病菌有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此外,曲霉菌感染也可致病。
病因-危险因素:
1、机体的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HIV携带者,某些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低下,易导致外耳道非常住细菌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而向外耳道周围蔓延,从而引起坏死性外耳道炎。
2、糖尿病
患者代谢异常,合成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机体对致病菌的抵抗力减低,易致严重感染的发生。另有报道糖尿病患者中耵聍物理性状发生改变,表现为低酸和溶酶菌素积聚减少,这种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此外,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管腔狭窄、阻塞,微循环障碍在发病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3、外耳道外伤
外耳道外伤后合并感染可引发本病。也有医源性外伤引发本病的报道。
4、营养不良和贫血
营养不良和贫血引起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减少,机体免疫系统对致病菌反应和杀伤力受到抑制,易致严重的感染。
症状-总述:
患者早期即出现剧烈耳痛及持续耳流脓。随着炎症进展,耳痛、流脓加重,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可导致颞骨和颅骨骨髓炎,并发多发性神经麻痹,其中以面神经麻痹最为常见。
症状-典型症状:
1、起病较急,耳痛剧烈,较一般外耳道炎严重,夜间明显,可放射至颞部。
2、外耳道有恶臭分泌物,呈脓性或血性。
3、外耳道后下壁、软骨部和骨部交界处皮肤糜烂,继之出现肉芽组织增生。
症状-并发症:
病情恶化引起坏死性骨髓炎,破坏颅底结构,累及颅内引起面瘫,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就医-急诊指征:
1、若患者外耳部受严重外伤。
2、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无明显诱因出现外耳分泌物增多、外耳部剧烈疼痛、外耳肿胀。
2、严重的外耳道炎且连续10天的保守治疗没有好转。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相对平稳者,请到耳鼻喉科就诊。
2、若患者外耳部遭受严重外伤,应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进行MRI检查时尽量不穿含有金属纽扣或拉链的衣服。
3、尽量选择早上就诊,保持空腹,便于进行相关的检查,如空腹血糖的测定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尽量让家人或朋友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近期是否有游泳?
2、您觉得耳朵有无肿胀感、疼痛感、灼烧感及分泌物流出?
3、您目前还有其他症状吗?
4、您近期是否发生过耳道感染?
5、您既往是否有糖尿病、肾移植病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坏死性外耳道炎的原因是什么?
2、我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3、目前有什么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副作用?
4、经过治疗可以痊愈吗?
5、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什么?
6、疾病会不会影响我的听力?会不会复发?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剧烈耳痛、外耳道恶臭分泌物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患者行血液检查、细菌培养+药敏测试、病理检查、CT检查、MRI等,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可见耳道肿胀,充满脓性分泌物。外耳道下壁,近外耳道峡部常有感染性肉芽组织,用探针探查时,可以发现骨性外耳道下壁有骨质破坏。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需要了解患者血糖、白细胞等,血糖测定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2、细菌培养+药敏测试
外耳道脓液培养常有铜绿假单胞菌,有助于诊断,药敏测试可选出最有效的治疗药物。
检查-病理检查:
取小部分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査,可排除恶性肿瘤。
检查-其他检查:
耳镜检查:一般在门诊操作完成,耳镜形似漏斗,口径大小不一。检查时将大小合适的耳镜旋转置入外耳道,可以观察到坏死性外耳道炎的患者外耳道底壁、骨与软骨交界处有肉芽组织,流脓不多,但有臭味。有臭味的流脓意味着骨髓炎的起始。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
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扫描可显示骨质破坏范围。
2、MRI
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MRI也可选用来作为对软组织的显像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患者耳痛,外耳道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耳溢,检查时可发现外耳道皮肤红、肿、触痛,结合血糖测定、外耳道脓液培养、病理检査及CT等相关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外耳道胆脂瘤
多发生于成年人,单侧多见,可侵犯双耳。继发感染时可有头痛、耳痛、外耳道分泌物,具臭味。较大的胆脂瘤清除后可见外耳道骨质遭破坏、吸收,外耳道谷部明显扩大。检査见外耳道深部为白色或黄色胆脂瘤堵塞,其表面被多层鳞片状物质包裹。根据病史及外耳道有特征性的白色胆脂瘤团块病理检查可予以鉴别。
2、外耳道癌
长期耳漏的患者突然出现耳痛、面瘫、流脓带血。耳镜检查见外耳道内有溃疡及肉芽组织,大块息肉样新生物可完全堵塞外耳道。
治疗-治疗原则:
坏死性外耳道炎的治疗目的是积极抗感染,彻底清除耳道局部病灶。医生会根据病因、临床症状、病理改变等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绿脓杆菌感染者多采用第三代头孢与喹喏酮类药物或氨基糖苷类联用,对其他菌种的感染则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做到早期大剂量、足够疗程、静脉给药,必要时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坏死性外耳道炎的常见致病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坏死性外耳道炎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或并发有糖尿病,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所以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耳毒性。
2、头孢类抗生素
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被认为是杀死坏死性外耳道炎致病菌较好的药,如头孢他啶。
3、喹诺酮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具有良好的骨渗透性,高效的杀菌能力,优良的在组织中积聚的能力,因而也是对抗坏死性外耳道炎较好的选择,常口服给药,用药时间一般2周左右。一般推荐低剂量用药,以此来减低抗药性。在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菌群的监测和细菌抗药性的研究,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相关药品:
环丙沙星、头孢他啶
治疗-手术治疗:
脓液引流术或病灶清除术:手术是治疗坏死性外耳道炎的重要方法,可以很好地清除病灶,引流脓肿,防止感染蔓延,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对手术的范围至今未有定论,有人认为只做脓液引流术,而有些人则赞成做病灶清除手术。手术的范围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保证脓肿充分引流,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清除彻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感染,阻止感染的蔓延,保证治疗的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坏死性外耳道炎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由于致病菌毒力强,患者有全身疾病,抵抗力低,治疗难度大,可是致死性的。一旦合并有脑神经损坏,预后多不佳。
预后-危害性:
可能会出现颞骨、颅底骨髓炎,多发性神经麻痹。如病变不能控制,可因颅内感染和大出血死亡。
预后-治愈性: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尽量避免感染,以免加重病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此病病程长,长期治疗不愈且有反复,耳部流脓且有臭味,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情烦躁,脾气暴躁,不愿与别人交流,对治疗效果表现出不满等情绪。
(2)本病常常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在疼痛出现时常出现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对医护人员及治疗效果失望,对家属增加依赖,“患者角色”强化,导致疼痛加剧。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并告诉患者,使患者对治疗方案有所了解并充分的信任医生,平时多与患者交谈,使患者感到受到重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家属应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满足其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被重视及关心,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
2、服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暂停抗生素,积极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过度用耳,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且避免进行游泳、潜水等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勤打扫卫生。洗澡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过多的水进入耳内,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干燥。且避免硬物挖耳。
5、患者应避免在疾病发作期去声音嘈杂、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防止呼吸道感染和交叉感染。
6、患者外出时建议家属陪同出行,避免发生意外。
7、患者日常减少戴入耳式耳机,并不要使用耳机过长时间。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平时应注意监测病情的变化,接受治疗后临床表现有无改善,如疼痛、分泌物情况及外耳肿胀等有无好转,定期复查血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造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损害等。
日常-复诊须知:
若术后切口未愈合,嘱患者遵医嘱每周门诊复诊1次,换药并行分泌物培养,当切口内新鲜肉芽生长情况良好,仅少量渗出时改为1月门诊复查1次,直至切口完全愈合。
日常-术后护理:
1、家属应观察患者伤口情况,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敷料情况,保持枕部清洁,可给予患者枕部垫大毛巾垫,每日更换,如有潮湿及时更换。严密观察患者分泌物的量、性状、颜色、气味并给予记录。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2、耳颞部手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歪斜、闭目不全、一侧鼻唇沟变浅等面神经麻痹的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3、如疑有脑脊液漏时应给予患者平卧位,减少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等,并将患者及其分泌物收集送医。
饮食调理:
就本疾病而言,饮食不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造成影响,但是科学饮食调理对疾病恢复有一定的作用。患者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并注意动、植物蛋白的搭配,以利蛋白互补。尤其需要重视维生素A的摄入,以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糖尿病患者增强营养的同时注意避免食用高糖饮食。
饮食建议:
1、宜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鱼虾、蟹、鸡鸭肉、猪瘦肉、豆制品。
2、宜进食高热量食物,如动物内脏、牛肉汤、馄饨、米汤等。
3、宜进食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油菜、菠菜、小白菜、西红柿、橘子、猕猴桃等。
4、宜进食维生素 A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莴笋叶、油菜、鱼肝油等。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要少吃糖、花生酱等食物。
3、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注意保护耳朵,不用硬物挖耳,避免过多水流入耳内,避免病原菌感染。
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定期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