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基底细胞癌疾病英文名称: basal cell carcinoma疾病别名: 基底细胞上...
养生
疾病名称: 基底细胞癌
疾病英文名称: basal cell carcinoma
疾病别名: 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袭性溃疡
疾病概述: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种起源于表皮基底层及其附属器的常见皮肤癌。基底细胞癌源于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转移较少,但局部生长能明显破坏正常组织。其可表现为表浅的缓慢生长的丘疹或结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跟遗传有一定关系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丘疹、斑片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跟紫外线辐射、电离辐射、化学污染等有关
检查项目: 皮肤镜、CT、MRI、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与紫外线照射和电离辐射有关,应尽量避免长期暴晒,远离电离辐射的环境。
相关中医疾病: 鸡冠蚬肉、鱼子石榴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老年人。
病因-总述:
病因不明,发病与长期日晒密切相关,此外,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瘢痕等与本病的发生、发展亦可能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紫外线辐射是BCC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其风险增加程度跟暴露的时间和强度、本身对紫外线的敏感度、肤色等有关。
2、电离辐射,尽管是治疗性的电离辐射也可能增加患BCC的风险。
3、化学污染,如长期砷暴露,可能会增加患BCC的风险。
4、一些人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即暴露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些较易容易发生此病。
5、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后、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增加BCC的风险。
症状-总述:
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大部分基底细胞癌最初表现为有光泽的丘疹,缓慢增大,数月或数年后呈现光泽性珍珠样边界,表面有明显的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中央见凹陷或溃疡。反复的结痂出血是常见的征象。通常皮损会交替地结痂和愈合。
症状-典型症状:
1、结节型
最常见,好发于颜面,特别是颊部、鼻旁沟、前额等处。初起为小的蜡样结节,缓慢增大,形成溃疡,绕以珍珠状向内卷曲的隆起边缘,称侵蚀性溃疡,偶见皮损呈侵袭性增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透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2、色素型
与结节性相似,但色素沉着明显,边缘呈深褐色,中央呈点状或网状分布。
3、囊肿型
为透明、圆顶状、蓝灰色囊肿性结节。
4、硬斑病样型
常单发,好发于头面部。为扁平或轻度凹陷的黄白色蜡样到硬化性斑块,缺乏卷起珍珠状边缘,亦无溃疡及结痂,类似限局性硬皮病,边缘常不清,皮损发展缓慢。
5、表浅型
常发生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和胸部,皮损为1个或数个轻度浸润性红斑鳞屑性斑片,向周围缓慢增大,境界清楚,常绕以细线状珍珠状边缘。皮损表面可见小片表浅性溃疡的结痂,愈后遗留光滑萎缩性瘢痕。
6、Pinkus纤维上皮瘤型
好发于背部。为一个或数个高起性结节,触之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类似纤维瘤。
7、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低。儿童期,最晚在青春期出现数以百千计的皮肤小结节。在“痣样”期。结节数目和大小逐渐增加,不规则分布于面部和躯体。在成年期,很多基底细胞癌常破溃,晚年疾病有时进展为“肿瘤”期,此时有些基底细胞癌特别是颜面部损害变为侵袭性、破坏性和残缺。偶尔甚至由于先侵犯眼眶,以后侵犯脑而致死,也可转移至肺。半数成年患者,掌跖部出现很多直径1~3mm的小凹陷,常发生于11~20岁,为顿挫性基底细胞癌。除皮损外,几乎所有患者均呈现多发性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其中如颌骨牙源性角囊肿,肋骨异常,脊柱侧凸,智力发育迟缓和大脑镰钙化。
症状-并发症:
眼睑基底细胞癌可沿结膜侵犯泪道,并向眼眶和鼻腔发展,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并发症。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丘疹、斑片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的检查主要包括皮肤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了确定癌症是否有扩散,还可能进行CT、MRI等检查。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以下基底细胞癌的共同特点:
1、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
2、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但不同之处是瘤细胞核大,卵圆形或长形,胞质相对少,细胞境界不清,无细胞间桥,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边界清楚。
3、瘤细胞的核大小形态及染色均颇一致,无间变。
4、瘤细胞团周围结缔组织增多,围绕瘤团排列成平行束,其中有许多幼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黏蛋白变性。由于黏蛋白在标本固定与脱水过程中发生收缩,因而瘤细胞团周围出现裂隙,此虽为人工现象,但为本病的典型表现而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检查-其他检查:
皮肤镜检查:可以观察到BCC的一些特征,有助于BCC的诊断。这些特征包括树枝状血管、细短毛细血管扩张、叶状结构、轮辐状结构、蓝灰色卵圆巢、灰蓝色小球、聚集性小点、同心环状结构、溃疡、多发浅表糜烂、亮红白色无结构区、白色条纹/蝶蛹样结构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医生判断其他部位是否有癌症转移灶。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相关的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其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1、鳞状细胞癌
早期皮损常呈小而硬的红色结节,边界不清,易演变为疣状或乳头瘤状,表面可有鳞屑,中央易发生溃疡,溃疡表面呈颗粒状,易坏死、出血,溃疡边缘较宽,高起呈菜花状,性质坚硬,伴恶臭。病理改变为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癌巢,侵入真皮达网状层或更深,瘤团由不同比例的非典型(间变)鳞状细胞和正常鳞状细胞构成,伴或不伴角珠。
2、Bowen病
皮损通常为孤立性、界限清楚、暗红色的斑片或斑块,呈圆形、匍行性或不规则形,表面常有鳞屑、结痂和渗出,很少出血或不出血,少数亦呈多发性,可散在密集或互相融合,有时皮损亦可呈不规则隆起或结节状。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增宽,真皮乳头可被压缩成细束状,细胞排列不规则,呈现高度非典型性,但基底细胞层完整,表皮真皮界限清楚。
3、Paget病
乳房Paget病好发于单侧乳房和乳晕部,极少数见于男性乳房。皮损初发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常伴有湿疹化,呈表浅糜烂、渗出或结痂,浸润明显;乳房外Paget病可见于两性,但以女性为多,皮损和乳房Paget病相似。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有单个或呈巢状排列的Paget细胞,胞体大,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间桥,细胞内含一个大的胞核,胞质丰富而淡染,甚至空泡状,PAS反应阳性,耐淀粉酶。
4、日光性角化病
皮损多为日光暴露部位的扁平丘疹及斑片;病理表现为基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异型伴不典型改变,真皮浅层有明显日光弹力变性。
5、脂溢性角化病
皮损表面有油腻性鳞屑,质软,表面光滑,无质硬角质层,病理组织学见表皮内有假角质囊肿形成。
治疗-治疗原则:
应根据年龄、皮损大小和部位加以综合考虑。理想疗法是手术切除或切除后植皮,建议应用外科切除术。不能手术的患者可应用光动力疗法、放射疗法电烧灼、激光冷东等治疗。局部外用维A酸,咪喹莫特、1%~5%氟尿嘧啶等有一定疗效。
治疗-药物治疗:
浅表型BCC可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化疗药)、5%咪喹莫特乳膏、皮损内注射干扰素α等,近年来外用ALA等光敏剂后进行光动力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5-氟尿嘧啶、5%咪喹莫特乳膏、皮损内注射干扰素α
治疗-手术治疗:
1、常规手术治疗
常见较小损害单纯手术切除即可,适用于多数BCC患者,直径小于2cm的非硬斑病型BCC,切除留出4mm边缘即可。
2、Mohs手术切除
对于复发性BCC,特殊部位如眶周、鼻周、口周、手足指、生殖器等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宜选用Mohs手术,治愈率高于常规手术。另外硬斑病型、皮损较大边界不清损害也应选用Mohs手术切除。
3、刮除术和电灼
(1)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用于表浅型、结节溃疡型或以前未曾治疗的直径大于1 cm的病变。但对发生于鼻翼和眼睑上的BCC,不宜用本法,因瘢痕挛缩可致继发畸形。对复发性病变或硬化型BCC,该法应视为禁忌。
(2)手术方法
局麻下先用刮匙刮除病变组织,继之对治疗区施以电灼,缺损区通过换药愈合。
治疗-放化疗:
该肿瘤对放射线敏感,可采用放射治疗,主张分次小剂量照射,持续数周。可以明显地减少坏死与瘢痕,特别适合于老年人不愿手术者。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者以及复发病人对放射线不敏感,不采用放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冷冻疗法
常用方法是将液氮涂抹或喷酒在癌肿及其周围5mm范围内的正常皮肤上,冷冻后治疗区水肿,坏死,结痂,最终愈合。该法对直径大于2cm或复发性癌肿不宜采用。冷冻治疗后可出现皮肤萎缩和瘢痕形成等晚期后遗症。
2、其他
对于比较小、局限损害还可选用激光,电干燥多种方法治疗,必要时部分患者可联合治疗提高疗效。
治疗-治疗周期:
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恶性程度低,很少发生转移,但亦有转移至淋巴结及经血流转移至肺部的,发生于阴囊的转移率高(13%),因此要特别注意。
预后-危害性:
可影响外观及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治疗来延长存活时间。
预后-治愈率:
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不能彻底治愈。
预后-复发性:
常会复发。
预后-生存周期:
未有相关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在家休养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个人卫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恢复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疾病的不适症状,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心理,家属要多关心、安慰患者,缓解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不擅自调整药物的用量或停药,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药物,避免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术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2、避免过度光直射和暴晒,外出用衣帽保护皮肤。必须在太阳下工作时,应使用遮阳工具及涂抹防晒剂。
3、避免过多接触紫外线、X线等各种射线。
4、避免长期接触煤焦油物质、砷剂和化学致癌剂。职业性毒害的高危人群应当注意在工作中加强防护,定期体检。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饮食应该五谷杂粮多样搭配,蔬菜水果注意摄取,素食荤食适度调整,多采用蒸、煮、炖的烹饪方法。
饮食禁忌:
忌暴饮暴食,忌油腻食物,忌盐腌、烟熏食物。
预防措施:
1、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期间(阳光最强时)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日光浴,使用防晒霜。
2、外出时可使用长袖衬衫、长裤和宽边帽来遮阳。
3、避免暴露于电离辐射中。
4、经常接触砷、焦油等致癌物的职业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定期到医院体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