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继发性肝癌疾病英文名称: secondary liver cancer疾病别名: 转移性...
养生
疾病名称: 继发性肝癌
疾病英文名称: secondary liver cancer
疾病别名: 转移性肝癌
疾病概述:
继发性肝癌(metastatic hepatic carcinoma)指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转移至肝脏,或邻近器官肿瘤直接侵犯肝脏,在肝脏形成单发或多个病灶,以腹部内脏癌肿多见。大多数患者有原发癌肿引起的症状,而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也有部分患者以肝区疼痛、上腹肿块,甚至黄疸、腹水等继发性肝癌的症状起病。少部分患者原发病灶来源不明。导致本病的原发癌多有家族遗传性。本病早期癌灶局限时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晚期预后通常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导致继发性肝癌的原发癌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腹部、肝脏
常见症状: 肝区胀痛、乏力、厌食、消瘦、发热、贫血、原发癌肿引起的相关症状
主要病因: 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肿瘤标记物、肝功能、血生化、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肝血管造影、肝穿刺活检、诊断性腹腔镜、胃镜、X线钡餐造影、肠镜、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腹部彩超、胰腺超声
重要提醒: 为了避免癌症进一步扩散和出现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患者需及早就医,且继发性肝癌易复发,患者一定要在治疗后定期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记物检查来监测肿瘤的复发情况。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继发性肝癌在大多数胃肠道恶性肿瘤中很常见。在西方,继发性肝癌可多于原发性肝癌几十倍,我国则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仿。
流行病学-死亡率:
随着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加的积极,患者的生存率和手术死亡率均得到改善。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来源于消化道和胸部的恶性肿瘤中老年群体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2、来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全年龄段均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
3、来源于生殖系、乳腺的恶性肿瘤女性多见。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因癌症病谱的改变,继发性肝癌有增多趋势。
病因-总述:
继发性肝癌主要由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而来,在大多数胃肠道恶性肿瘤中很常见。遗传、抵抗力差、抽烟、喝酒、不良情绪、生活习惯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原发癌通过下述两种方式转移至肝脏形成继发性肝癌。
1、血性转移
多数肿瘤细胞通过血流转移至肝脏形成继发性肝癌。
2、直接播散
腹腔内的原发癌一旦侵及浆膜,容易向周围邻近器官或组织如肝脏浸润形成继发性肝癌。
病因-危险因素:
1、长期抽烟容易导致肺癌,过度饮酒容易增加肝脏负担,增加继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
2、部分原发癌有家族遗传性。家族中有人得癌症,那么其他成员患此病的风险将加大。
3、抵抗力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原发癌的转移和扩散。
4、过度悲观、沮丧、焦虑,以及作息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的患者,患此病的可能性更大。
症状-总述: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近,早期多无症状,而是在检查原发病时发现肝转移。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出现肝区的闷胀不适或疼痛,患者常常表现出进展期肿瘤全身症状,如果原发癌肿尚未治疗的情况下,多有原发癌的临床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继发性肝癌症状
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出现以下症状。
(1)肝区的闷胀不适或疼痛。
(2)乏力、厌食、消瘦、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
2、原发癌肿症状
(1)消化道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主要表现为便次增多、黏液脓血便、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黑便等。
(2)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骨痛等。
(3)胸部恶性肿瘤如肺癌主要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症状-并发症:
1、消化道出血
巨大转移灶所致门静脉高压可引起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门静脉癌栓可进一步加剧门静脉高压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2、继发感染
因癌肿长期消耗,机体抵抗力减弱,尤其在放射或化学治疗后血白细胞下降者,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
3、低血糖性昏迷
肝糖原储备功能丧失甚至出现暴发性肝衰,发生低血糖性昏迷。
症状-伴随症状:
1、若伴有胆道梗阻或广泛肝转移可有皮肤瘙痒。
2、腔静脉受压时会出现下肢水肿及腹壁静脉曲张。
就医-急诊指征:
1、体温在39℃以上。
2、持续性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如同刀绞一般。
出现以上情况时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肝区出现反复或持续性闷胀不适或疼痛;
2、出现明显的乏力、厌食、消瘦、发热、贫血、黄疸、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全身表现;
3、反复或持续性腹部膨隆、胀大,腹围增宽;
4、出现下肢水肿及腹壁静脉曲张;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于肿瘤科或肝胆外科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稳定者可选择肿瘤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 6~8 小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前3天进少渣食物,检查前一天必须进无渣的低脂、细软、流质软食,直到开始口服泻药进行肠道准备前2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哪里不舒服?多久了?
2、您有发烧吗?发烧多长时间?测体温多少度?有服用过退烧药吗?
3、您腹痛多长时间了?是什么性质的疼痛?是一直痛还是一阵一阵的痛?痛疼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能得到缓解?
4、您有没有时常感到疲乏无力,没有精神?
5、您吃饭、睡觉、大小便情况怎么样?
6、您原来有查出来得过这个病或其他癌症吗?有进行系统治疗吗?
7、您的家里人有得过什么癌症吗?
8、您抽烟喝酒吗?烟龄多久?喝酒大概多大量?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个是继发性肝癌吗?
2、我这个病的病因是什么?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做检查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4、我的病应该怎么治疗?要吃什么药物?需要做手术吗?
5、我的病要治多长时间?能够治愈吗?会复发吗?要花大概多少费用?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吗?要戒烟、酒吗?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以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与原发性肝癌进行鉴别诊断时还需查肝功能、血液生化、CT、MRI、腹部彩超、肝血管造影、肝穿刺活检、诊断性腹腔镜;出现门脉高压、腹水时可进行粪便常规+潜血试验检查,必要时再行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检查;针对原发癌根据具体情况行胃镜、结肠镜、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胸片、胸部CT、胰腺超声等检查;对原发灶不明者,可行PET-CT全身扫描检查,提供原发病灶线索。
检查-体格检查:
继发性肝癌早期常无明显的体征,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可出现以下相应的体征。
1、视诊
(1)患者可有巩膜黄染乃至全身肌肤发黄的表现。
(2)出现腹水时患者腹部膨隆、胀大。
2、触诊
(1)可扪及胀大、质地较硬的肝脏或右上腹包块,伴或不伴有压痛。
(2)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或癌肿压迫门静脉或下腔静脉时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3)腔静脉受压时还会出现下肢水肿,患者双下肢按之凹陷。
3、叩诊
出现腹水时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检查移动性浊音时,患者取平卧位听医生指令行事。正常人腹部叩诊呈鼓音,患者腹内有积水处叩诊呈浊音。移动性浊音阳性指随着患者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提示腹腔内游离腹水超过1000ml。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或是否合并感染。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将减少。如有感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将明显增高,老年人、免疫力较差的患者也可不增高。
2、肝功能、血液生化
可帮助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的早期,实验室的生化等血液学检查可以是正常的,肝功能检查正常时说明肝转移的可能性较小,凝血酶原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及白蛋白降低提示有广泛转移病变。
3、肿瘤标志物检查
(1)一般情况下,继发性肝癌甲胎蛋白(AFP)正常,但少数消化道癌(如一些胃癌和胰腺癌)的肝转移可以有AFP的轻度升高。
(2)来自结直肠癌的肝转移,癌胚抗原(CEA)多增高。
(3)2/3胃癌、胰腺癌和胆管癌病例血CA19-9浓度增高。
(4)胰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有CA50升高。
(5)80%以上卵巢腺癌CA125升高。
这些对于判断转移灶来源有一定的意义。
4、粪便常规+潜血试验
(1)可筛查消化道恶性肿瘤,帮助判断患者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结直肠癌患者表现为鲜血或黏液脓血样便。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表现为柏油样便。如有少量消化道出血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者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2)进行潜血试验检查前患者应素食3天,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
5、痰脱落细胞学检查
考虑原发癌为肺癌时可做此检查。此法简便易行,采集病人新鲜痰液做检查即可。肺癌患者痰中可带有脱落的癌细胞。
检查-病理检查:
1、肝脏经皮穿刺活检术可获得肝转移病灶的确切组织学诊断。通过一种简单的手术方法取出一小块活体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来了解肝脏状况,用于诊断肝脏疾病,评估预后。
2、医生会在B超、CT或腹腔镜引导下对可疑病灶行组织学检查。转移灶组织学诊断常仅能判断恶性程度或细胞类型,难于确定原发部位。因此,经皮穿刺活检术临床使用不多。
检查-其他检查:
1、诊断性腹腔镜
诊断性腹腔镜可用于检测隐匿性转移,从而防止无效的剖腹手术,但它仅用于具有高危隐匿性转移的患者。本法为微创手术,需要进手术室全麻下无菌操作,医生会在病变的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2、胃镜
用于检查原发癌,可直观地看到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了解病变范围,病情进展,并能在镜下取一部分组织进行检查,确定病变性质。
(1)胃镜检查前一天需要禁食,至少空腹6小时以上,如果有幽门梗阻等疾病,禁食时间需延长。
(2)医生在检查时会先给患者进行麻醉,如果患者对麻醉药过敏并能耐受检查时也可不进行麻醉;接着让患者口服去泡剂以保证胃粘膜的清洁;然后嘱咐患者松开领口及腰带,带义齿者取下义齿,左侧卧位躺于检查床上,咬住口垫;最后医生会将一根纤维软管从口腔塞入消化道内检查胃和十二指肠,观察病变的范围并取得黏膜标本。
3、结肠镜
(1)肠镜检查前3天进少渣食物,检查前一天必须进无渣的低脂、细软、流质软食,直到开始口服泻药进行肠道准备前2小时。如不能耐受饥饿者,应采取措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如口服糖水或者静脉补液。然后口服电解质和(或)甘露醇导泻以清洁肠道,一般经过6~8小时的准备即可进行结肠镜检查。
(2)检查时医生会将纤维管从肛门插入逆行向下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盲肠以及回盲末端,观察病变的范围并取得黏膜标本。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扫描(CT)
(1)CT是目前诊断肝转移灶最精确的影像学方法,特别是增强扫描技术,能够确定大部分的肝脏转移病灶。
(2)一般的继发性肝癌是少血管性肿瘤,在CT上表现为多发散在的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远不如原发性肝癌明显,多仅见有病灶周围增强。
2、磁共振成像(MRI)
(1)MRI可以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慢性肝脏疾病,经常被用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2)对于具有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从而不能进行增强造影扫描的患者,MRI是诊断肝转移的影像学方法。
(3)此外,在存在脂肪肝的情况下,MRI可以更好地观察肝转移。在MRI的加权像扫描中肝脏继发性病灶呈低密度,“炸圈饼”样改变。
3、超声检查
B型超声是使用最为广泛、方便,而且价格便宜的检查方法,是筛选肝转移癌的最佳手段,也是日常健康查体的最常用的影像学技术。除了发现病灶外,多普勒超声可发现有门静脉分支改变的肝转移。也可在超声引导下,定位穿刺行肝活检,确定病变性质。具体特点见下述。
(1)无回声,为肝转移灶广泛坏死所致特殊表现,约占5%。
(2)低回声,占31%。
(3)高回声,占43%。
(4)高回声区外环绕低回声,即所谓的“牛眼”征象,或低回声区周围伴高回声圈,即“靶”现象,这些是肝转移癌的典型征象。
(5)高回声伴声影,见于钙化的转移灶,比较少见,仅占2%。
(6)高低回声相结合,占3%。
4、肝血管造影
医生利用介入手段将导管插入相应的肝血管内进行血管造影的X线诊断方法,具有“交通图”的功用,有利于外科手术,以及评估肝占位。
5、其他影像学检查
(1)对于原发灶不明者,可行PET-CT全身扫描检查,提供原发病灶线索。
(2)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可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检查前患者需要服用一定量的钡剂,然后在X线下进行检查。
(3)怀疑来自胰腺癌者行胰腺超声检查。
(4)怀疑来自肺癌者行肺部X线检查或肺部CT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主要依靠原发癌史、相关肿瘤标记物及影像学肝实质占位性病变进行确诊。诊断关键在于明确原发病灶。首次发现继发性肝癌患者通过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多可以查明原发病灶,对原发灶不明者,可行PET-CT全身扫描检查,提供原发病灶线索。同时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既往有原发癌史或有家族遗传史。
2、症状
(1)肝区的闷胀不适或疼痛。
(2)乏力、厌食、消瘦、发热、贫血、皮肤瘙痒、下肢水肿等全身症状。
3、体征
(1)巩膜黄染乃至全身肌肤发黄。
(2)腹部膨隆、胀大。
(3)肝脏胀大、质地较硬,伴或不伴有压痛。
(4)脾脏肿大。
(5)腹水时移动性浊音阳性。
4、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相关肿瘤标记物阳性,如CEA等,而AFP常阴性,多没有肝炎和肝硬化。
(2)影像学检查:证实肝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且常为散在分布、多发、大小相仿的类圆形病灶。
(3)病理检查: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与原发癌病理相同的转移癌。
5、排除其他疾病。
诊断困难时可通过反复检测甲胎蛋白或穿刺活检排除其他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
多有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背景,无原发癌史。AFP、HBV、HCV标记常阳性。影像学检查常有肝硬化表现,肝内实质性占位性病灶常为单个,或主瘤旁有卫星灶,瘤内动脉血供常较丰富,有时可见门静脉癌栓。
2、肝血管瘤
无原发癌史,女性较多,发展缓慢,病程长,临床表现轻。CEA、AFP均阴性,HBV、HCV标记常阴性,多无肝硬化背景;超声显像可单个或多个,小者常为高回声光团,大者可呈低回声灶,内有网状结构。CT静脉相常见自外向中心的水墨样增强。核素肝血池扫描阳性。
3、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无原发癌史和证据。CT动脉相和静脉相均明显增强,有时可见动脉支供血。
4、炎性假瘤
无原发癌史和证据。超声显像常呈分叶状低回声灶。CT动脉相和静脉相均无增强。
5、肝脓肿
无原发癌史和证据,常有肝外(尤其是胆道)感染病史。常有炎症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肝区痛、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超声、CT可帮助诊断,穿刺可抽出脓液。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争取治愈。如原发癌已作根治性切除,对继发性肝癌的治疗应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如原发癌未治疗,通常应首先治疗原发癌。如原发癌已有广泛播散,通常只能做保守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腹痛
腹痛剧烈时可先使用布洛芬、曲马多等镇痛药,疼痛不能缓解时可改用吗啡或羟考酮。
2、发热
患者注意多喝水,可先使用物理降温法退热,如用湿毛巾反复擦身体。如果为感染引起的发热,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
3、消瘦、乏力
增加饮食中的营养供给,提高膳食的热量和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脂肪,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住院期间可静脉输入葡萄糖、维生素。
4、贫血
贫血严重者,血红蛋白<60g/L时可以考虑输血。
5、下肢水肿
反复或持续性下肢水肿的患者可使用氢氯噻嗪利尿消肿。
6、腹水
限制钠、水的摄入,经限钠饮食和卧床休息腹水仍不消退者采用螺内酯与呋塞米的联合利尿治疗,如为顽固性大量腹水者可行腹腔穿刺放腹水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药物效果有限,通常与化疗联合使用。干扰素是近年来使用的最多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病毒繁殖及细胞分裂、抑制癌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有一定的疗效。
2、护肝药物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具有抗氧化和整合解毒作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可加速肝细胞膜的再生和稳定,复方甘草酸苷可抑制肝细胞损伤。
3、镇痛药物
如曲马多、盐酸羟考酮、吗啡等。腹痛剧烈时可考虑使用。
治疗-相关药品:
干扰素、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曲马多、盐酸羟考酮、吗啡
治疗-手术治疗:
1、外科切除可明显提高继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对于适合做外科手术的患者来说,外科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2、由于继发性肝癌多不伴肝硬化,故可耐受较大范围的肝切除,包括扩大半肝切除。
3、如可切除的原发癌尚未切除,对可切除的继发性肝癌的手术可同期或分期进行。
4、医生会在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的转移癌灶情况以及全身情况来确定该患者是否适合手术。
5、对于适宜手术的患者,医生会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合理切除肿瘤,保证肝脏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注意术后定期随访。
治疗-放化疗:
1、化疗
(1)目的
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虽然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继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对大多肿瘤来说,效果仍不满意,许多患者仍需化疗以控制肿瘤生长,减轻疼痛、发热等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2)方式
对于化疗方式的采用,主要是依靠原发癌的生物学特性。根据情况可以进行姑息性化疗和辅助性化疗,可以采用全身化疗,也可以采用局部化疗如化疗栓塞。
(3)给药途径
口服、静脉、体腔给药。
(4)具体方案
①对于初治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取3~6个月的围术期(术前和术后)新辅助化疗法,推荐方案为FORFIRI(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
②对于初治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术前术后各3个周期的四氢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治疗。
2、放疗
(1)放疗指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其疗效取决于靶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度。
(2)此法在继发性肝癌中只用于镇痛。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接触式放疗法因只针对靶肿瘤而不损伤周围正常肝组织,为临床所常用。
(3)医生一般在术中或超声、CT等引导下经由皮肤放置放射源如125I(碘)、,198Au(金)、103Pd(钯)、32P(磷)、90Y(钇)等来治疗转移癌灶。
治疗-其他治疗:
1、肝动脉结扎和介入肝动脉栓塞治疗
(1)转移癌灶主要是由肝动脉供血,医生通过结扎肝动脉的方法来阻断肝动脉血流使肿瘤失去营养而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介入肝动脉栓塞治疗指的是医生应用一种专业技术经由皮肤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地将管插至肝动脉内,再注入栓塞剂,以达到控制肝癌生长或使瘤体缺血、坏死或缩小或缓解局部及全身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介入栓塞治疗已替代手术结扎,它不仅创伤小,而且还能仅阻断肿瘤的滋养血管,对正常肝脏影响小,同时可以给与化疗药物而成为化疗栓塞,提高疗效。
2、局部热治疗
(1)局部的热治疗是通过热力毁损病变组织的办法,疗效确切,这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治疗措施,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射频消融、微波固化、超声聚焦和激光等治疗手段。
(2)最常用的是局部的射频消融,医生会在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引导下,或在手术中将电极穿刺插入肿瘤组织中,利用高频的交流电变化,使组织中的离子震动产生热量,达到治疗温度,直接毁损肿瘤。此法疗效确切,对于小于5cm的肿瘤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微波固化与射频消融疗效相当,但作用范围较小,一般用于更小的肿瘤病灶。
3、局部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指采用液氮冷冻或氩氦刀对肿瘤进行冷冻治疗的一种方法,该法也是要将特殊的探针插入肿瘤组织中,使局部降温,将肿瘤组织冻死在局部。与热治疗的适应证相当。
4、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此法在美国应用频率较高。这项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将无水乙醇注入肿瘤组织内而诱导细胞坏死。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小肝癌和直径<3 cm的继发性肝癌效果良好,对于多发性或病灶大的肝转移癌常需合用动脉栓塞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5、肝移植
肝移植即在经过多法治疗无效,患者机体状况允许并有合适供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来讲,继发性肝癌还不作为肝移植的良好适应证,但有人对此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多数专家认为肝移植治疗继发性肝癌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继发性肝癌,除原发癌能够切除,而转移癌为单个或3个以下能切除者,大多预后较好。继发性肝癌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癌的部位、切除与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继发性肝癌的数目、肝脏的受侵程度和治疗的选择等。通常来自大肠癌者预后最好,来自胃癌者较差,来自胰腺癌者更差。肝转移癌而原发癌不明者常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转移癌灶数量多或有肝外转移时患者生存期短,死亡率高。
2、继发性肝癌的原发癌如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3、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周期长,治疗过程痛苦,花费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负担。
4、巨大转移灶所致门静脉高压可引起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严重可危及生命。
5、肝糖原储备功能丧失甚至出现暴发性肝衰,发生低血糖性昏迷。
6、因癌肿长期消耗,机体抵抗力减弱,尤其在放射或化学治疗后血白细胞下降者,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要尽早积极就医治疗,防止癌灶进一步扩散,延长生存期。
预后-治愈性:
继发性肝癌曾经被认为是无法治愈的,由于诊断治疗技术的提升,现在被认为是潜在可治愈的。晚期一般很难治愈,不可切除肝转移癌的理想治疗方式仍在研究中。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研究数据。
预后-根治性:
继发性肝癌一般难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继发性肝癌易复发,一项纳入1706例肝转移癌手术患者的研究显示,38%的患者肝转移癌复发,14%的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此外,3%的患者接受第三次手术,0.5%的患者经历了第四次手术。
日常-总述:
继发性肝癌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对于确诊为继发性肝癌的患者,心理反应程度各异。
(2)老年患者相对较平静,容易接受事实,很快能安心治疗。
(3)青壮年往往会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表现出抑郁或愤怒。
(4)由于继发性肝癌治疗难度大、周期长,治疗过程痛苦,花费高,患者容易产生恐惧情绪。
2、护理方法
(1)患者自身应建立良好的心态,积极接受治疗,切忌有病乱投医。
(2)家属应安抚患者情绪,多关心陪伴患者,鼓励有条件者参加社会性抗癌组织活动,增加精神上的支持,使患者的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3)家属应多了解疾病,帮助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并帮助患者树立抗癌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既不可随意停药,也不可超疗程用药。
2、使用化疗药物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出血、脱发等副作用,一般在化疗停止一段时间之后副作用多会消失,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治疗。
3、使用镇痛药物如盐酸羟考酮或吗啡时可能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不可过量,疼痛解除时立即停止用药。不可与酒精同服。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注意休息,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睡眠,睡眠障碍者,可根据医嘱睡前口服安神助眠药物,如枣仁安神胶囊、思诺思等。
2、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根据病情可从事较轻松的工作。
3、保持情绪稳定。过度兴奋、愤怒都会伤害到肝脏,鼓励患者培养和发展各种生活爱好,保持对生活热爱的积极性。
4、戒烟、减少饮酒。酒精对肝脏损伤极大,注意不可过度饮酒。
日常-病情监测:
继发性肝癌有复发的可能,应随时监测自身症状变化,继发性肝癌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警惕复发的可能,及时就医排查。
1、肝区的闷胀不适或疼痛;
2、出现明显的乏力、厌食、消瘦、发热、贫血、黄疸、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全身表现;
3、反复或持续性腹部胀大,警惕腹水的可能;
4、肿瘤压迫腔静脉时可出现下肢水肿及腹壁静脉曲张。
日常-复诊须知:
随访复诊对于肿瘤患者十分重要。继发性肝癌易复发,患者要遵医嘱定期复诊,由专业医师评估病情的转归。接受根治性切除的继发性肝癌患者应接受标准的术后随访。
1、术后前2年每3~6个月进行1次临床评估和胸部、腹部、盆部CT复查,之后5年每6~12个月1次。
2、术后前2年每3~6个月查1次CEA水平,随后3~5年每6~12月查1次。CEA水平升高但无复发转移临床表现的患者可行PET-CT检查。
3、另外,患者应该行结肠镜监测以评估局部复发情况。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
术后应注意创口清洁,遵医嘱使用相应的防控感染药物。
2、活动管理
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3、术后可能出现下述情况,要注意观察,如有不适,应报告医生。
(1)肝动脉栓塞治疗的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下肢有无痛感和感觉障碍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发热:术后出现发热时应报告医生,医生做好相应检查,明确感染时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3)呕吐: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呕吐。轻者口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或止痛药物可缓解。严重者使用甲氧氯普胺止呕。呕吐频繁者,医生会合理为患者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呕吐后患者应及时协助漱口及清理呕吐物,避免刺激。
(4)疼痛:患者可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患者应观察腹痛的性质和程度。腹痛轻微者可采用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疼痛。腹痛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镇痛。
饮食调理:
继发性肝癌患者消耗较大,平衡膳食能有效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科学合理的饮食更能帮助患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饮食建议:
1、术后饮食护理
(1)根据患者术后消化道反应程度给予不同的饮食。
(2)反应轻者,6小时后即可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术前饮食。
(3)消化道反应比较重且有门静脉高压的患者术后第1天前应禁食,1天后再逐渐由流质饮食过渡到术前饮食。
2、日常饮食需要做到进食规律,定点进餐,细嚼慢咽,少食多餐,注意营养均衡、调味清淡及饮食卫生。
3、由于癌症患者消耗较大,注意补充以下食物。
(1)脂肪与蛋白质
继发性肝癌患者食欲差,进食量少,应提高膳食的热量和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脂肪、甜食,如蜂蜜、蜂王浆、蔗糖以及植物油、奶油等。低脂肪饮食可以减轻继发性肝癌病人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奶类等以补充蛋白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抗肿瘤作用。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萝卜、菜花、黄花菜、白菜、无花果、大枣等食物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小麦胚芽、棉子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豌豆、红薯、禽蛋、黄油等食物中。维生素B富含于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谷物、胡萝卜、鱼、蔬菜等食物中,大部分是人体内的辅酶,缺乏维生素B会造成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加重患者消化道症状。
(3)无机盐
经证实,硒、镁、铜、锌、铁等矿物质具有抗癌作用,含有这些抗癌作用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大蒜、芦笋、玉米、海藻、海带、紫菜、蛤、海鱼、蛋黄、糙米、豆类、全麦、坚果、南瓜、大白菜、大头菜和动物的肝、肾等。
饮食禁忌:
1、避免刺激
继发性肝癌患者多有厌食等消化道症状。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多骨、多刺、粗糙坚硬、黏滞不易消化以及粗纤维食品。可根据患者喜好烹调。切忌一次进食过饱加重胃肠道负担而影响食欲。
2、戒烟戒酒
烟酒会加重病情,酒精尤其会损伤肝脏,不利于康复。
3、避免致癌物质
避免进食霉变食品,避免进食酸菜、咸菜、咸鱼、熏鱼等含亚硝胺食物。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癌,如结直肠癌、胃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通过定期体检的方法争取早发现原发癌,在原发癌未转移前及时手术或放化疗并定期随访是防止继发性肝癌最好的方法。
2、家族里有患相关肿瘤的患者,其他成员应注意定期体检,一般每年一次,如有异常,积极治疗。
3、戒烟、减少饮酒。酒精对肝脏损伤极大,注意不可过度饮酒。
4、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提高免疫力。
5、保持情绪稳定。过度兴奋、愤怒都会伤害到肝脏,学会及时调控剧烈的情绪变化。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