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
养生
疾病名称: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AHNE
疾病别名: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
疾病概述: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AHNE)是以小肠的广泛出血、坏死为特征的肠道急性蜂窝组织炎,病变主要累及空肠和回肠,偶尔也可侵犯十二指肠和结肠,甚至累及全消化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肠穿孔等并发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暴发性疾病。患者早期应积极治疗,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肠、腹部
常见症状: 腹痛、腹泻、便血、恶心、呕吐、发热
主要病因: 具体病因未明,与细菌感染有关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粪便培养、腹腔穿刺、X线、结肠镜、腹腔镜检查
重要提醒: 该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暴发性疾病,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
1、胃肠炎型
见于疾病的早期,患者有腹痛、水样便、低热,可伴恶心呕吐。
2、中毒性休克型
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神志淡漠、嗜睡、谵语、休克等表现,常在发病1~5天内发生。
3、腹膜炎型
患者有明显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急性腹膜炎征象,受累肠壁坏死或穿孔,腹腔内有血性渗出液。
4、肠梗阻型
患者有腹胀、腹痛、呕吐频繁,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消失,出现鼓肠。
5、肠出血型
患者以血水样或暗红色血便为主,量可多达1~2L,出现明显贫血和脱水。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女比例为(2~3):1。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我国珠江流域、辽东半岛地区发病率高。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
病因-总述: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多数学者认为和细菌感染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和细菌感染有关,且以C型产气荚膜芽胞杆菌(即产β毒素的Welchii杆菌)为主。β毒素能干扰肠黏膜表面绒毛的正常功能,影响肠道的清洗作用,病原体黏附肠黏膜而致病,β毒素可致肠道组织坏死,产生坏疽性肠炎。
病因-危险因素:
1、长期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
2、饮食卫生差。
3、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肠道感染、肠道缺血、肠屏障功能受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
症状-总述:
患者一般起病急骤,可有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恶心呕吐,严重时会有体温过高、心跳加快、四肢发冷等全身中毒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是首发的主要症状。突然出现,多在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后逐渐转为全腹或右下腹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剧。一般在1~3天后加重,重者可产生腹膜刺激症状,在血便消失后减轻。
2、腹泻、便血
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渐为黄水样,一般每天腹泻2~8次,也有10次以上,无明显里急后重感。少数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约12~72小时后可出现血便。便血是本病特征之一,发生率可达67%~80%。出血量少者粪便呈棕褐色,稍多者呈洗肉水样、赤豆汤样或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严重者出血量1天多达数百毫升。粪便无黏液和脓液,有特殊的腥臭味。
3、恶心、呕吐
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亦可呕吐胆汁。
4、全身症状及中毒症状
发热一般在38~39℃,少数可达41~42℃,多于4~7天渐退,而持续2周以上者少见。重症病例起病后1~2天腹痛、呕吐加剧,大量血便,高热抽搐,部分病例出现休克;或表现为明显腹胀、麻痹性肠梗阻。
症状-并发症:
严重病例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及相应表现。其他少见表现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黄疸、肝脏脂肪酸变性、间质性肺炎、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衰、肾上腺灶性坏死等。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腹部进行仔细的检查,初步判断病情。一般会通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粪便培养、腹腔穿刺、X线、结肠镜、腹腔镜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检有时可有腹部膨隆,可见肠型。脐周和上腹部,甚至全腹,可有明显压痛,还可扪及包块。腹膜炎时腹肌明显紧张,有反跳痛。早期肠鸣音可亢进,而后可减弱或消失。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少数可出现类白血病样反应。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常减少。
2、粪便检查
外观呈暗红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强阳性,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黏膜。可有少量或中量白细胞。
3、粪便培养
Welchii杆菌的分离培养需做厌氧菌培养。但需时较长,一般要7~10天。有文献报道,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标组织化学法或色谱法可快速诊断Welchii杆菌感染,但未在临床常规应用。
4、尿常规
可有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部分病例尿液淀粉酶升高。
5、穿刺液检查
腹腔穿刺液淀粉酶可〉5000U/L。
检查-其他检查:
1、结肠镜检查
可见全结肠腔内有大量新鲜血液,但未见出血病灶,并可见回盲瓣口有血液涌出。
2、其他检查
轻症病例腹腔镜检查可见肠管充血、水肿、出血、肠壁粗糙及粘连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见局限性小肠积气及液平面,中、晚期则可见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肠腔内多个细小液平面,肠穿孔者可见气腹征象。急性期禁做钡餐及钡剂灌肠检查,以免诱发肠穿孔。
诊断-诊断原则:
该病病情凶险,容易误诊,因此若患者突发不明原因的腹痛等症状时,需要考虑该病,进行相关的检查进行确诊。
诊断-诊断依据:
1、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突发腹痛、腹泻、便血及呕吐,伴有中度发热。
2、突然腹痛后出现休克症状或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特别是呈腥臭味的洗肉水样便而无明显里急后重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3、有不洁饮食、暴饮暴食等病史。
4、结合辅助检查结果。
诊断-鉴别诊断:
1、中毒性菌痢
起病更急,开始即出现高热、惊厥、神志模糊、面色苍白,重者血压下降、休克,数小时后出现脓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常以腹痛、腹泻为主,1~3d内出现红豆汤样或果酱样血便,少量粘液,无里急后重。病程、粪便性质和病原学检查可资鉴别
2、绞窄性肠梗阻
腹痛、呕吐、便血、休克等症状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相似。但绞窄性肠梗阻腹痛突出而剧烈,腹胀、呕吐更重,无排便排气,血便出现晚且量少。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早期出现肠梗阻是由于病变侵及肠壁浆肌层,引起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多为不全性肠梗阻;后期发作的肠梗阻则由于肠管的僵硬、狭窄、粘连、坏死等原因引起,多为完全性梗阻,而且此前常先有腹泻、便血。
3、急性克罗恩病
与本病鉴别较困难,但急性克罗恩病多转为慢性,经常复发,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却极少复发。
4、腹型过敏性紫癜
以腹痛、便血起病,与本病相似,但无腹泻和发热,中毒症状不重,待皮肤出现紫癜后诊断更明确。
5、其他
本病尚应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等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配合病因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早期联合使用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及其他并发症。
治疗-一般治疗:
1、患者完全卧床休息。
2、疑诊时即禁食,确诊后继续禁食,禁食时间视病情而定,重症同时禁水。
3、对于失水、失钠和失钾者,可根据病情酌定输液总量和成分,同时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4、对重症患者及严重贫血、营养不良者,可施以全胃肠外营养(TPN)。患者恢复进食后可继续辅以肠内营养。
5、出现休克者,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6、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并注意补钾。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
一般选两种联合应用,轻症患者可选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口服,加用头孢菌素静滴。重症加用第三代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或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静滴。抗生素应用一般不少于1周。
2、肾上腺皮质激素
该类药物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危险。一般应用不超过3~5天;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均由静脉滴入。
3、其他药物
(1)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2)吸附肠道内毒素可用液状石蜡油或十六角蒙脱石口服或胃管内注入。
(3)补充胰蛋白酶可水解β毒素,减少其吸收,常用胰蛋白酶口服,重症者肌肉注射。
(4)严重腹痛者可予哌替啶(度冷丁)。
(5)便血量多者给云南白药、凝血酶口服,并用血凝酶肌注,以及用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加入液体中静滴。严重出血可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持续静滴。
(6)如有蛔虫感染,在全身情况先允许后予以驱虫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甲硝唑、替硝唑、环丙沙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治疗-手术治疗:
当出现肠穿孔、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反复大量肠出血、出血性休克、肠梗阻、肠麻痹等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时,应选择手术治疗。
1、对肠管尚未坏死及穿孔者可用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
2、对肠坏死及穿孔可做肠段切除,穿孔修补及腹腔引流术。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死亡率直接与败血症、DIC、腹水、极低体重儿有关,可达20%~27%。手术后的短肠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不多见,长期随访术后患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均较好,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亦不高。
预后-危害性:
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数日或数周死亡。
预后-治愈性:
早期3/4患者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后,均可获得痊愈。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医嘱用药,注意休息,观察身体有无异常,遵医嘱复诊,促进疾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要努力调节自己的心态,如果仍有不安的情绪,可以多与医务人员沟通,详细了解疾病的特点以及治疗的方案,让患者知道经积极地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能增强治疗的信心。家属也要多关心、安慰患者,家人的陪伴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日常-用药护理:
若体温超过39℃,应给予温水擦浴,头部冷敷,或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禁饮食。
2、在禁饮食期间若口干时,可给予温开水漱口,口唇干裂时,可涂甘油或液状石蜡润滑。
3、腹泻频繁时,患者在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门,以减轻局部刺激症状。
4、呕吐后,患者可用温开水漱口,以减轻刺激。
5、治疗发热后出现体温下降,大量出汗时,应及时更换内衣,以防止受凉感冒。
6、可以进食后要注意饮食卫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腹痛以及大便次数、性质、颜色的变化。若发现腹痛经治疗后不好转,并伴有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时,或腹泻突然停止,无排气,且伴有腹胀、肠型,或大便排出大量鲜血等情况下,均应立即报告医师。
日常-术后护理: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创口卫生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感染。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遵医嘱禁食,待病情恢复后日常生活中进食清洁卫生的食物。
2、注意饮食营养丰富,膳食搭配合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饮食禁忌:
1、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不洁饮食,不吃变质肉食与隔夜宿食。
预防措施:
该病病因不明,日常生活中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该病的发生: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2、饮食丰富多样,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干净的食物。
3、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
4、积极治疗机体原发疾病,如有蛔虫感染者及早驱虫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