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结缔组织痣疾病英文名称: connective tissue nevus,CTN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结缔组织痣
疾病英文名称: connective tissue nevus,CTN
疾病别名: 弹性纤维痣、毛囊性弹性纤维发育不良、毛囊周围假性胶样痣、钳石痣、青年弹性瘤
疾病概述:
结缔组织痣(connective tissue nevus,CTN)是由真皮细胞外基质成分构成的错构瘤,发病与遗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丘疹、结节、斑块等皮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轻度瘙痒等自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及皮肤病理组织检查进行诊断。一般不需要治疗,皮损较大或影响美观者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或行冷冻及激光治疗。早期又名乳房部位的弹性纤维痣、毛囊性弹性纤维发育不良、毛囊周围假性胶样痣、钳石痣、青年弹性瘤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丘疹、结节、斑块、瘙痒
主要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局部结缔组织发育缺陷有关
检查项目: 皮肤专科检查、皮肤组织病理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进一步加重,将会影响功能活动和美观,因而建议及早就医,并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
1、基于皮损特点分类
(1)丘疹型:多在出生时发生,皮损呈现丘疹样。
(2)结节型:多发生于5~10岁儿童,皮损呈结节形态。
(3)鲨鱼皮肤型:多发于幼儿,皮损呈大面积鲨鱼皮样斑块。
(4)混合型:兼有以上两种类型的表现。
2、基于伴发症类型分类
此病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病变或畸形。如结节性硬化症,白癜风以及脆弱性骨硬化。因此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不伴其他器官病变者:仅出现丘疹、斑块等皮肤症状,无其他器官病变。
(2)伴结节性硬化症者:占结缔组织痣患者的1/2~2/3。除上述皮肤症状外,尚有并发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
(3)伴有脆弱性骨硬化者:又称西克-奥伦道夫综合征或播散性豆状皮肤纤维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除上述皮肤症状外,X线检查尚有骨质星斑点状改变。
(4)伴其他疾病者:本病也可与局灶性真皮发育不良(Goltz综合征)、巨指症、偏身肥大等伴发。
3、基于病变组织结构分类
有学者根据病变的组织结构成分,将皮肤结缔组织痣分为:
(1)胶原纤维型
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胶原纤维增多、增粗,排列不规则,成纤维细胞增生。
①遗传型:包括家族性皮肤胶原瘤、结节性硬化症的鲨鱼皮样斑块。
②获得型:包括发疹性胶原瘤、孤立性胶原瘤。
(2)弹力纤维型
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中层弹力纤维数目增多或减少。
①遗传型:包括科斯综合征的播散性豆状皮肤纤维化、弹力假黄瘤。
②获得型:包括孤立性弹力瘤、匍匐性弹力瘤。
(3)黏蛋白型
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黏蛋白于真皮以下呈弥漫性带状沉积,伴有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破坏。
①遗传型:包括Hunter综合征的真皮结节。
②获得型:包括局灶性糖蛋白沉积病、黏液水肿性苔藓。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未发现该病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临床少见,国内有关报道较少,未提及具体发病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大部分出生后就已存在,有的在儿童或青年期发病。
2、有疾病家族史、相关染色体基因者好发。
病因-总述:
结缔组织痣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有关,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能由局部结缔组织发育缺陷所致。
症状-总述:
结缔组织痣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丘疹、结节、斑块等皮损症状。病变后期皮损可互相融合,少数会有轻度瘙痒等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合并其他病变或畸形,会伴有结节性硬化、脆弱性骨硬化等相关症状。严重者还可并发巨指(趾)、溃疡、视力或听力障碍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皮损症状
皮损好发于躯干,特别是胸背、腰骶部,呈黄色、棕黄色、苍白色或皮色的坚实丘疹或斑块,表面光滑,大小不等,皮疹以毛囊为中心,外形不规则,但境界清楚。有的可以互相融合成较大的斑块,外形像瘢痕疙瘩,簇集分布,常排列成带状或线状,也可沿肢体的长轴分布。皮损的类型不同,其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
(1)丘疹型皮损:皮损为小于1cm的象牙色或皮色丘疹,簇集排列呈线状,一般不对称。
(2)结节型皮损:皮损表现为肤色或淡黄色结节,表面光滑,散在或融合成斑块。
(3)鲨鱼皮肤型皮损:大小约5cm×10cm的肤色或淡黄色的斑块,表面不规则,呈鲨鱼皮样。
2、自觉症状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自觉轻度瘙痒,少数可有奇痒。
症状-病情发展:
1、初发症状
出现浅黄色、米粒大小的丘疹,或苍白色至皮色条纹状斑块。
2、丘疹或斑块互相融合
丘疹逐渐增大至花生米大小,且数目增多,变韧,形成结节或大片斑块。
症状-并发症:
1、巨指(趾)偏侧肥大
患处表面角化过度,导致大部分皮肤增厚,形成偏侧肥大。
2、听、视力障碍
真皮胶原及皮肤附属器周围胶原纤维增多、增粗,影响耳朵、眼睛等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3、溃疡
少数患者皮损反复发作,可形成溃疡。
症状-伴随症状:
1、结节性硬化
除结缔组织痣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结节性硬化的临床表现,患处呈淡黄色斑块或结节,分布于颈、臀、腰及背部,外表不规则,但表面很光滑。
2、脆弱性骨硬化
除典型症状外,还伴有骨骼异常改变。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大面积丘疹、结节、斑块。
2、伴随严重瘙痒。
3、皮损影响日常生活及皮肤美观。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通常于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全身尤其是皮损部位的体格检查,请穿方便穿脱的衣服。
3、近期有服用药物者,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多久了?
2、您的皮损部位是否有痒、痛等症状?
3、您日常的工作、生活受到了这些症状的影响吗?
4、您的这些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的情况?
5、您是否已经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怎样的?
6、您是否进行过药物或其他治疗?如果有的话,分别是哪些药物或治疗?
7、您的直系亲属是否有过类似的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请问我得的是什么病?
2、需要做什么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吗?
3、需要治疗吗,要怎么治疗?
4、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会复发吗?
5、这个病会传染给他人吗?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6、这个病会遗传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淡黄色、米粒大小的皮疹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询问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及皮肤状况。如果怀疑为结缔组织痣,会建议患者进行皮肤专科检查、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来进一步确诊,同时可进行X线检查,判断是否伴有脆弱性骨硬化。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状态,判断有无皮疹或斑块,同时会轻触患处,检查有无触压痛。
检查-病理检查:
皮肤组织活检是诊断结缔组织痣的主要方法。
1、检查方法
医生会通过手术切除部分未经治疗且特征性明显的皮损组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以确定病变性质。
2、组织病理
(1)表皮
表皮结构基本正常。
(2)真皮
主要病理改变在真皮,真皮组织可见以下情况:
①真皮网状层及皮肤附属器周围胶原纤维增多、增粗,水平排列,呈束状不规则排列。
②胶原纤维均一化。
③HE染色可见轻度嗜碱性改变。
④病变部位弹力纤维可增多或减少。
⑤皮肤附属器结构正常,真皮内无炎性细胞浸润。
检查-影像学检查:
若患者伴有脆弱性骨硬化,则需进行X线检查,评估骨骼情况。X线检查可见骨质呈斑点状改变,以长骨的两端和骨干为主,X线表现为长骨、骨盆、手足的多发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灶。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进行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同时为了确认是否有伴发症,还会进行X线检查来辅助诊断。此外,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需与浅表脂肪瘤样痣、弹性假黄瘤、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Schweninger-Buzzi皮肤松弛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有结缔组织痣的典型症状体征,躯干部出现黄色或皮色的坚实丘疹、结节或斑块。
2、辅助检查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典型的结缔组织痣病理表现,如真皮中下部的胶原纤维增多、粗大融合、纵横交织。弹力纤维可正常、增多或减少,无钙化。
诊断-鉴别诊断:
1、浅表脂肪瘤样痣
皮损为肤色或淡黄色丘疹或结节,部分可融合成较大斑块,质地柔软。病理特点为真皮胶原束间可见成熟的脂肪细胞,成群或成条索状分布。
2、弹性假黄瘤
皮损分布以屈侧为主,如颈两侧腋窝、腹股沟和脐部等。皮疹较结缔组织痣小,大小较为均一。在病理上除了弹力纤维增多外,还可见弹力纤维破碎和钙沉积等。
3、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
主要发生在颈部,呈现无症状的多发性白色丘疹,一般不融合,常发生于老年人。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胶原的非特异性增加。
4、Schweninger-Buzzi皮肤松弛症
皮损和胶原瘤相似,表现为正常肤色的圆形或椭圆形丘疹,特征是触之有疝囊样感觉。
治疗-治疗原则:
结缔组织痣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影响功能活动、影响美观、反复形成溃疡或伴奇痒时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也可行冷冻及激光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结缔组织痣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药。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
(1)影响功能活动。
(2)皮损巨大严重影响美观。
(3)反复形成溃疡的病变。
(4)伴随奇痒。
2、手术方式
可采用外科切割术,破坏局部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以达到切除病变皮损的目的。
治疗-其他治疗:
1、冷冻治疗
是利用低温对局部组织进行冷冻,可控制地切除或破坏局部病变皮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2、激光治疗
通过高能量的激光,对局部组织进行灼烧,破坏局部病变皮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结缔组织痣一般预后良好。若手术时未完全切除可能导致复发,需定期随访,了解疾病的情况。
预后-危害性:
1、大面积皮损可影响皮肤美观。
2、皮损反复形成溃疡病变,影响健康。
3、少数患者可能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
4、本病与遗传有关,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预后-自愈性:
结缔组织痣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结缔组织痣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手术时未完全切除,可能导致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接受随访,防止疾病进展或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皮损面积较大者可影响皮肤美观,从而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改善皮肤外形,重拾生活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皮损部位的干燥整洁,减少衣物与皮损的反复摩擦,避免抓挠,防止感染,减少溃疡的形成。
2、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以防感冒。
3、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保证充足的休息,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疾病。
4、轻微瘙痒患者可利用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等方法减少瘙痒。
日常-术后护理:
本病为创伤性较小的手术,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生。而且术后短期内伤口切勿沾水。
饮食调理:
患者在治疗与控制疾病过程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利于病情的控制,防止疾病的进展及复发。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
2、注意营养丰富均衡,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3、食物的选择以清淡为主。
4、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菠菜、黄瓜、苹果等,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摄入。
5、并发皮肤溃疡患者,应适当补充高蛋白质食物,如鸡肉、鸡蛋、牛奶等,保证营养均衡,促进溃疡愈合。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2、少食深色食物,避免色素沉淀,影响伤口美观。
3、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4、避免海鲜、牛羊肉等食物,以防皮损扩大。
预防措施:
有家族遗传史者,可进行基因检测和产前筛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