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结节性血管炎疾病英文名称: nodular vasculitis疾病别名: Whiyfi...
养生
疾病名称: 结节性血管炎
疾病英文名称: nodular vasculitis
疾病别名: Whiyfield硬红斑
疾病概述:
结节性血管炎(nodular vasculitis)又称Whiyfield硬红斑,是指伴有脂肪间隔血管炎的小叶性脂膜炎。可能是由分枝杆菌、链球菌、丙型肝炎病毒等诱发的超敏反应导致。其特征是有皮下脂肪的动脉和静脉炎,造成皮下组织的局部缺血。常表现为小腿的触痛性结节和斑块,随后可发生溃疡。病程常迁延或周期性发作数年,甚至数十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上肢、上臂、下肢、大腿、小腿、臀部
常见症状: 患处有触痛性紫红色结节和斑块,结节常在几周内演变为溃疡、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和色素沉着
主要病因: 可能是分枝杆菌、链球菌、丙型肝炎病毒等诱发的超敏反应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病原学检查、血沉检查、胸部X线、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一经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避免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中医疾病: 瓜藤缠、梅核火丹、热痹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中年女性多发,在肥胖、伴下肢静脉曲张的女性中更常见。
病因-总述:
结节性血管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多因素、多机制的参与导致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另外,某些药物及自身免疫反应也可能导致本病。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因素
可能是感染分枝杆菌、链球菌、丙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诱发超敏反应,导致皮下组织血管炎及小叶脂膜炎。部分病例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
2、药物
如丙基硫氧嘧啶,可能与结节性血管炎有关。
3、免疫反应
一些学者认为本病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但是大多数认为本病是抗原刺激后细胞介导的Ⅳ型免疫反应。
病因-危险因素:
有以下情况的人群易发生血管炎:
1、处于寒冷环境;
2、肥胖;
3、患有下肢静脉疾病;
4、患有高血压;
5、患有自身免疫疾病者。
症状-总述:
本病特征性的表现为成批出现的触痛性紫红色结节和斑块。之后可发生溃疡,愈后可遗留萎缩性瘢痕和色素沉着。皮损常见于小腿屈侧,常不对称,可单侧分布。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损害
皮损为略暗红色的皮下结节至较大的浸润块,结节常在几周内演变为溃疡、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愈后有时遗留萎缩性瘢痕和色素沉着。
2、好发部位
皮损好发于小腿屈侧,也可累及大腿、臀部、前臂等部位,常不对称,可单侧分布。
3、病程
病程常迁延或周期性发作数年,甚至数十年。
4、其他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炎和关节痛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本病无明显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皮损处伴有疼痛或压痛。
就医-门诊指征:
1、四肢出现触痛性结节或斑块;
2、伴有溃疡且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出现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应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皮肤检查,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患者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患者曾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就医过程中需注意安全,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结节或斑块何时发现的?有诱发因素吗?随时间推移病情有变化吗?
2、有什么感觉吗?会痛或者瘙痒吗?
3、有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肌肉痛等症状吗?
4、是否有结合病史呢?或者近期是否接触过结核病人?
5、以前就医诊治过吗?有做过什么相关检查吗?结果如何?
6、是否治疗过?如何治疗的呢?治疗效果如何呢?
7、还有其他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患的是什么病?患病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会传染吗?会癌变吗?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初步诊断。而后会选择性的让患者做结核菌素试验、病原学检查、血沉检查、胸部X线、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皮肤专科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皮疹的部位、性质、大小等特征。
2、全身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身体格检查,注意全身淋巴结是否有肿大,是否存在潜在感染灶如鼻炎、龋齿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常增高,因失血或肾功能不全可有不同程度贫血,血沉多增快。肾脏损害较重时出现血清肌酐增高。
2、尿液检查
常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脏损害较重时肌酐清除率下降。
3、免疫学检查
丙种球蛋白增高,总补体及C3补体水平下降常反映病情处于活动期,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呈阳性或低滴度阳性,ANCA偶可阳性,约有30%病例可测得HBsAg阳性。
4、病原学检查
本检查可确定是否有结核分支杆菌或链球菌感染,或是否有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
检查-病理检查:
本病可取皮损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病变的不同时期取材,组织学改变不同。早期主要是小叶脂肪细胞的坏死及结核样肉芽肿改变。晚期则主要是纤维化,可见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浸润。常有中小血管炎,也可没有血管炎的改变。很少有干酪样坏死。
检查-影像学检查:
可行胸部X线检查,以判断是否有结核分支感染肺部的征象。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为中年女性,小腿屈侧发生的深在性暗红色皮下结节、班块,愈后遗留萎缩性缴痕,结合组织病理特点,诊断不难。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是否存在结节性红斑、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结节性红斑
结节多发生于小腿伸侧,与结节性血管炎相比,红色较深,疼痛较重。组织学变化为小叶间隔性脂膜炎,血管病变轻,不发生组织坏死。
2、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皮下结节,结节较小,伴疼痛,易破溃,反复发生,好发于下肢,可引起肢体肿胀。网状青斑常见。炎症局限于血管,血管纤维蛋白样坏死显著,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内炎症轻微,缺乏结节性血管炎时的广泛性脂膜炎。
3、脂膜炎
本病皮损好发于臀部、股、小腿、腹部、乳房及上肢。特点为单个或多个皮下大斑块和结节。有疼痛或无痛,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脂肪萎缩,皮肤凹陷,可出现坏死、破溃,但不化脓。可有反复性发热,关节疼痛。累及内脏者预后差。组织病理为皮下脂肪水肿、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无血管炎改变。
治疗-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故无特异性的治疗方式。目前主要通过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以控制及缓解相应的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暖、抬高患肢,可穿戴弹力袜局部加压。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结核治疗
有明确结核病史者需用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2、非甾体抗炎药
本药物可用于抗炎及缓解疼痛,常用药物有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
3、糖皮质激素
当血管炎较重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为泼尼松。
4、碘化钾
本药物为本病的常用药物,对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
5、其他
另外,秋水山碱、吗替麦考酚酯、氨苯砜等药物对治疗本病也有一定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秋水山碱、吗替麦考酚酯、氨苯砜、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吲哚美辛、阿司匹林、泼尼松、碘化钾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病因尚未根除,故有可能反复发作,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1、本病迁延、反复,可能影响患者心理,使患者出现焦虑、易怒、抑郁等负面心理。
2、本病发作时需要卧床休养,可能会影响患者日常的工作及生活。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缓解相应的症状。
预后-复发性:
再次出现感染的情况,可能会复发。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避免结节性血管炎的病情加重或复发,应增强抵抗力,同时也要注意气温变化避免感染。
日常-心理护理:
结节性血管炎常反复发作,不仅隐性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患者的外貌美观,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焦躁、自卑、抑郁、担忧等负面心理。此时患者应积极向医生询问本病知识及治疗流程、疾病的预后等,以增强治疗信心,积极进行配合。而患者的家属也应多和患者沟通,疏导患者心中的积郁,使患者保持乐观。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换药,以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同时需要观察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及过度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2、在天气变化或者寒冷时,应注意保暖,避风寒,预防感冒。
3、日常生活中应减少行走,尤其不宜久行久站,注意休息。
4、加强体育锻炼,可通过登山、慢跑等运动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具体运动量可根据个人情况制定。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
饮食建议:
1、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
2、适当增加饮水,可促进机体代谢,有助于机体恢复。
饮食禁忌:
1、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禁食明确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鱼、虾、坚果等。
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故无有效的预防方式,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减少患病风险:
1、若患有肝炎、结缔组织疾病,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应规范的治疗。
2、感染结核、链球菌等病原体,应积极进行治疗。
3、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跳绳等,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病菌的侵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